近年來,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階段,伴隨而來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護需求的增多。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我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國高度重視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制定《“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等規劃,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提出要建立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對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各方面提出了相應要求和具體的工作部署。
日前,國家衛健委會同相關部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對我國醫養結合政策體系、服務體系、標準體系、人才體系、信息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加明確了發展方向、定位及具體的實施路徑,為我國醫養結合穩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突破點及亮點:
首先,強化了醫養結合的社區基礎服務設施建設。醫養結合的需求主要在基層,要加強基層醫養結合的補短板工作。對此,《指導意見》提出,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利用現有資源,內部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失能、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區康復站,鄉鎮衛生院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村衛生室與農村幸福院、殘疾人照護機構統籌規劃;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加強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安寧療護機構建設,改造增加養老機構的護理型床位和設施;鼓勵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衛生機構,提升診療服務質量。同時,探索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進行規范轉換機制;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專業化、規模化、醫養結合能力突出的養老機構等。
其次,明確了醫養結合服務內容與模式。服務內容上通過整合預防、醫療、保健、護理、健康管理、健康促進的一體化服務,突出醫養結合的綜合性、連續性服務;服務模式上,強化以人為本,提倡照護服務模式,突出健康為中心,強調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服務具體形式將機構和居家上門服務相結合。同時,要注重信息化建設,建立老年人健康和養老狀況信息采集、統計分析和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摸清底數,明確需求。
再次,拓展了醫養結合人才資源供給。通過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培養,鼓勵普通院校、職業院校設置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進一步拓寬院校培養與機構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培訓路徑等。發揮有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用,加強對以護理失能老年人為主的醫療護理員培訓。此外,鼓勵醫務人員特別是退休醫務人員到相關機構從事醫養結合服務,并建立相關激勵機制;建立志愿者服務隊伍,鼓勵志愿服務人員為照護居家失能老年人的家屬提供服務。
最后,優化了相關支持配套政策。創新價格政策。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采取“醫藥服務價格+上門服務費”,其中上門服務費可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實行自主定價;強化醫保支持,按程序將符合條件的治療性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同時,探索對住院安寧療護、醫療康復等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且日均費用較穩定的疾病實行按床日付費。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鼓勵發展商業健康險,構建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提高需求者的購買力,形成多層次醫養保障格局。
《指導意見》通過相關多元主體的結合,有助于形成一個具有示范效應的服務和供給鏈。各地要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科學做好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總體建設,將醫養結合納入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為廣大老年人提供專業規范、方便可及、綜合連續的健康養老服務,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相信未來的中國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會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作者:梁萬年、劉躍華,分別系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智庫科研主管,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