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限制與突破

——以汽車產業為例

摘  要: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應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進一步開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汽車產業具備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和就業量大的特點,汽車市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柱和發展抓手。長期以來,一系列針對汽車生產和消費的地方政策扭曲了地區比較優勢,造成了汽車產業的不均衡布局以及嚴重的消費市場分割。因此,需要綜合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從政策設計層面協調區域間汽車市場的發展。

關鍵詞:統一市場  汽車產業  比較優勢  市場分割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汽車產業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切入點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推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驅動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具有戰略意義。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歐美等各發達經濟體都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經濟衰退,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系受到嚴重影響,雖然我國的抗疫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宏觀經濟已經逐步恢復,但傳染性更強的奧密克戎病毒的不斷變異使得各地區的市場發展和產業鏈條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通過促進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重要產業的結構調整、暢通國內大循環、繁榮內部經濟來實現經濟的可續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提出的“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正當其時。

汽車產業的附加值大,價值鏈條長,技術水平高,對各地區的生產、消費、就業、稅收等都有巨大的拉動效應,因此汽車市場發展已成為我國未來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切口,是推動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切入點。我國汽車行業在改革開放后迅速發展,目前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配套最完善的產業體系,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有力支撐。2021年,全國汽車產量達到2652.80萬輛,同比增長4.75%;全國交易額超過億元以上的汽車市場數量為172個,汽車類攤位數達到67574個。汽車產業增加值長期占我國GDP約10%左右,2020年全國汽車零售市場成交額增加至4312.75億元。汽車產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上游連接冶金、鋼鐵、塑料、能源等投入品,中游對接整車制造、組裝等產業,下游延伸至金融、銷售、服務等行業,同時,“雙碳”目標的提出和環境保護理念的普及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因此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能夠帶動一系列重要行業的市場發展。

汽車市場存在明顯的地域特性和嚴重的地方保護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央政府將部分權力陸續下放到地方政府,為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提供了激勵,但也同時造成了地方利益不斷強化。特別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鼓勵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區域間經濟競爭,并利用行政權力實施貿易壁壘,維護本地企業的利益,造成了我國區域間的市場分割。具體來看,導致市場分割的原因主要分為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兩類。就經濟因素而言,地方政府承擔著增加本地財政收入的責任,而通過設置貿易壁壘保護本地企業能夠獲得穩定的稅收來源,保證本地稅收收入和就業,因此本地企業更有可能得到本地政府的地方保護。就政治因素而言,由于地方官員的政治晉升前景與各管轄地區的經濟績效直接聯系,地方政府官員通常會通過構建壁壘的方式對本地企業進行保護,特別是近年來在政績考核和地區間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政府延續著干預市場的路徑依賴。

我國地區間市場分割隨著時間推移展現了不同的形式。早期主要以顯性的地方保護為主,表現為限制本地資源和原材料流到外地。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地方政府對本地產業的保護開始以隱蔽的措施為主,主要表現為地方政府和地方司法部門對外地企業設置不同程度的市場準入限制或歧視。其中包括為本地企業創造壟斷條件或提供低價的土地,在政府采購及招投標時優先考慮本企業等。市場分割削弱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導致了生產無效率,既不利于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也不利于發揮規模經濟,造成市場的無序競爭和尋租泛濫,帶來了巨大的福利損失。

以生產與消費在區域間分布不平衡為代表的市場分割現象與地方保護政策,是影響我國汽車市場進一步成長的重要因素。鑒于汽車產業具備拉動經濟、帶動就業和增加財政收入的多項功能,中國各級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制定并實施各種針對汽車行業的激勵政策,不斷加強汽車產業在地區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步緩解之后,許多地方政府陸續制定了一系列刺激本地汽車消費的政策,希望通過扶持本地汽車企業拉動復工復產,實現經濟的復蘇與增長。這類政策雖然有利于激勵本地的汽車消費,但同時也在無形中歧視了外地汽車產品,構筑了無形的貿易壁壘,不利于區域間產品的自由流動。《意見》明確指出,要“及時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為建設全國統一的汽車市場指明了發展方向。

從消費來看,作為重要消費品之一的汽車消費在我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汽車是我國居民消費中最主要的耐用品。耐用品能夠在較長時期內提供效用,同時具有資產和一般非耐用消費品的特性。耐用品消費是衡量居民家庭消費水平的重要標志,對助推宏觀經濟發展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來說意義重大。家用汽車的購買以及與汽車使用相關支出(汽油、零配件等)的消費造成了家庭消費結構的區域不平衡,汽車的消費省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區和四川省。基于需求模型的研究發現,雖然中國汽車市場的產品和車型相似程度較高,但是不同地區間汽車對其他消費品的消費替代具有一定的區域差異,這表現為市場對汽車的需求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一些大中型城市的汽車需求增長速度開始減緩的同時,二、三級城市的汽車需求卻增長迅速。總之,盡管汽車的需求量與汽車價格、耗油成本等因素之間具有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但是影響汽車需求程度最大的因素還是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

從生產來看,中國汽車行業價值鏈在全國出現不均衡的空間布局。汽車行業作為支柱型產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全國各地區的大量企業都參與了汽車相關產品的價值創造。汽車的制造材料主要分為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等三大類。其中,金屬材料包括制造底盤、車身、車頂、橫梁和排氣管等的鋼,制造油箱的鐵,制造車輪、發動機缸體、鋁合金油箱的鋁以及鎂合金等;非金屬材料包括石油、陶瓷、塑料、玻璃、橡膠、皮革等,特別是來自汽車工業的橡膠需求約占全球橡膠總產量的80%;復合材料包括纖維增強陶瓷和纖維增強金屬等。從產品的生產鏈條和價值鏈環節可以看到,汽車整車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份,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企業超過70%的份額分布在上海、湖北和廣東。總之,雖然我國汽車工業目前主要集中于東北、京津冀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但是我國并沒有出現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臨近的空間集聚現象,地方保護和市場規模對新建企業的區位選擇具有顯著影響。

由于汽車行業具有資本和勞動雙密集的特點,對于拉動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作用,因此各地政府紛紛采取汽車產業扶持政策,汽車市場呈現區域間分割的格局。汽車產業的退出成本很高,即使區域間出現了無效率的汽車產業配置,地方政府也通常利用非市場手段保護本地汽車企業,通過制定行政法規建立市場準入壁壘,不允許對本地有沖擊的產品進入本地市場,如規定不予外地車上牌照、加收各種附加費等。地方政府確有動機與地方國有汽車企業合謀以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并規避中央政府的管制,其結果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表現為由于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等因素導致的區域性行政壟斷。從區域分布來看,中西部地區的汽車市場分割情況較為嚴重;從產業發展來看,汽車消費市場和汽車產業逐漸向中西部轉移,未來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汽車消費的主力。

另外,還有一系列現象說明了汽車市場存在區域分割問題。首先,與關稅相比,國內消費稅保護了國內汽車制造商的本地市場份額,進口車和國產車的弱替代使得本地居民只能將部分需求從進口汽車轉移到國產汽車。其次,區域間同類汽車產品的市場定價存在明顯差距,這類價格歧視作為一種重要的營銷策略,也反映了汽車企業的壟斷勢力以及區域間市場的分割程度。再次,我國的汽車銷售市場存在一種基于地區和性別的價格歧視,即在控制其他人口特征的情況下,居住在當地或在當地出生的男性相對于非當地人以及女性可以獲得汽車產品的額外折扣(Chen et al.,2018)。最后,企業間的價格合謀則導致汽車企業在區域間的產品價格出現聯動。雖然目前尚未發現我國乘用車行業任何內部或跨集團價格合謀的證據,不過Hu et al.(2014)開展的一個實驗表明,如果集團公司合并,那么本土汽車品牌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

影響汽車市場均衡發展的公共政策

經濟長期高速發展使得我國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各地政府及當地汽車生產廠商順應汽車消費的地域性差異化特征,根據區域差異制定有效的汽車消費政策,通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由于地區間經濟基礎、環境限制、地方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的激勵本地汽車產業的政策一方面造就了數個大型的汽車產業集群,另一方面過度的政策激勵在實質上造成了一定的效率損失。

首先,歷年來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陸續頒布了多項重大的鼓勵汽車發展的產業政策。1994年,《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將汽車制造確立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明確指出“力爭到2010年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迅速發展”;2004年,《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實施,涵蓋政策目標、發展規劃、產品開發、零部件及相關產業等12大類內容;2010年,《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與《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的實施進一步貫徹和落實了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2年的《“十二五”汽車工業發展規劃意見》和2017年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除了這些綱領性文件,中央政府還陸續清理、取消了一些關于限購汽車的不合理文件、法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2009年頒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取消包括牌照注冊數量、車型限制、各種區域市場保護措施、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外地汽車進城收費以及其他直接或間接影響汽車購置的措施。但是,由于汽車產業地位特殊,地方政府出于激勵經濟增長、獲得財稅收入和增加本地就業等考量,紛紛出臺了大量激勵本地汽車產業和消費的政策,客觀上使得全國汽車市場一體化的進展十分緩慢。

其次,一些消費政策,例如搖號制度、牌照拍賣、限行政策、戶籍制度和交通政策等,都對汽車市場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為阻止汽車數量的快速增加,中國部分城市實施了一系列汽車限制政策,其中汽車搖號政策和牌照拍賣系統在抑制中國大城市汽車消費量的快速增加中發揮了明顯作用。汽車牌照限制政策確實對汽車保有量的增長產生了顯著影響,例如在實行車牌拍賣或車牌抽簽系統的城市,城市家庭的汽車保有量與汽車消費增長低于其他城市。汽車限行政策通常包括尾號限行、區域限行與時間限行。這一政策在北京、廣州、西安、長春、成都、杭州、哈爾濱、濟南、天津、武漢、鄭州等一系列大城市陸續實施,對汽車消費特別是外地汽車消費均有顯著的負效應。非本地城市戶口的居民,包括外來的流動人口和來到城市的當地農村居民,不能獲得汽車牌照和社會住房等,這些針對流動人口的制度性歧視往往會擴大城鄉家庭在住房和汽車擁有量方面的差距。

疫情以來,各地還頒布實施了大量的鼓勵本地汽車消費的政策,在客觀上進一步的加劇了汽車市場的分割。例如,2020年某市發改委發布政策,規定消費者在指定經銷商購買本地車企生產的車輛并上牌落戶,可獲得裸車價款3%的一次性補貼;某省政府發布《關于實施汽車消費專項獎勵的通知》,對新購買由本省整車企業生產的汽車并在省內進行機動車注冊登記的居民給予購置車輛一次性消費獎勵。

對策建議

總之,汽車市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柱和發展抓手。需要發揮《意見》中重點提到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綜合作用,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汽車市場,合理科學布局汽車價值鏈以及設計實施區域協調的各項政策,持續推進構建汽車產業全國統一大市場。

具體的做法如下:第一,推進國內汽車產業鏈的重構,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布局汽車零件、系統軟件、整車制造、銷售服務等各類企業和企業集群;第二,打造一批極具競爭力的龍頭汽車企業,改善當前汽車行業集中度不足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的惡性競爭現象,發揮市場的篩選作用;第三,鼓勵汽車企業創新,推動汽車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大幅提升一批汽車品牌的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引導消費者的需求以破解地方保護;第四,清理各地保護政策,推進各地的汽車補貼盡快退坡,同時設計出更有效果的政策組合,建立全國公平一致的激勵機制;第五,鼓勵汽車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學習國際先進汽車企業的技術和經驗,以更新更好的產品引導國內市場的不斷整合。

【本文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區域間市場整合研究:微觀機制與外部效應”(項目編號:7167304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國內區域分工及市場一體化研究”(項目編號:71733003)階段性成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張康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Chen, L., W. Hu, R. Szulga, and X. Zhou, 2018. Demographics, Gender and Local Knowledge-Price Discrimination in China's Car Market. Economics Letters, 163, 172-174.

[2]Hu, W., J. Xiao, and X. Zhou, 2014. Collusion or Competitio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62(1), 1-35.

[3]白景鋒、周旗、王海洋:《基于GIS的我國汽車產業空間布局與市場耦合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2011年第3期。

[4]賀正楚、王姣、吳敬靜、劉大能:《中國汽車制造業產能和產量的地域分布》,《經濟地理》, 2018第10期。

[5]行偉波:《中國內部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與前景》,《財經智庫》,2019年第5期。

[6]行偉波、李善同:《本地偏好、邊界效應與市場一體化—基于中國地區間增值稅流動數據的實證研究》,《經濟學季刊》,2009年第4期。

[7]趙浚竹、孫鐵山、李國平:《中國汽車制造業集聚與企業區位選擇》,《地理學報》, 2014年第6期。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

Restrictions and Breakthroughs of Constructing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Take the Auto Industry as an Example

Xing Weibo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s an essential choice for China to tackle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s and to further carry ou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uto indu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added values, long industry chains, and large numbers of employees. The auto marke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s an important pillar and a starting point to construct the new pattern of double development dynamic with the domestic economy as the thrust and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s the boost. For a long time, a series of local policies on au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ave distorted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resulting in an unbalanced layout and severe segmentation of the consumer market of the auto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effective markets and capable government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regional auto markets from the policy-design perspective.

Keywords: a unified market; auto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s; market segmentation

責任編輯:程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