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一個原本交通閉塞的浙江杭州下轄山區小縣,已發展成為“中國快遞之鄉”。在這里,“三通一達”等300多家快遞企業相繼誕生,去年快遞關聯產業實現營收320.64億元。如今,桐廬正向著新目標努力前行:從“快遞之鄉”成為真正的“快遞產業之鄉”——當地該如何實現產業升級之路?
很難想象,一個四面環山的山區小縣,竟會誕生300多家快遞企業,成為“中國快遞之鄉”。更難想象,占據中國快遞業“一半江山”的申通、中通、圓通、韻達4家大型企業,均出于此。此地就是浙江杭州下轄的桐廬縣。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無中生有”,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民營經濟傳奇。
數據顯示,全國由桐廬籍企業家創辦的快遞企業已達2500多家。截至2021年,僅“通達系”快遞企業配送快遞就達683億件,占全國配送快遞總量的63%。桐廬去年快遞關聯產業實現營收320.64億元,入庫稅收12.77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18.9%。
然而,桐廬的目標不止于此:“快遞之鄉”不能只是“快遞人之鄉”,而應該成為真正的“快遞產業之鄉”,打造全新的快遞產業發展新標桿。
吸引企業歸來
早在2010年,桐廬就被中國快遞協會授予“中國快遞之鄉”。2015年,首屆中國(杭州)國際快遞業大會選址桐廬。然而,高光之下,“快遞之鄉”的發展隱患也逐步顯現:快遞企業的創始人來自桐廬,企業總部卻均在上海。民營快遞“桐廬籍”,卻并非“桐廬造”。
國際快遞業大會上一些專家直言:桐廬還是一個沒有產業的“快遞之鄉”,準確地說,只是一個“快遞人之鄉”。“在快遞產業步入成熟之后,桐廬的快遞產業應該由量變引起質變,從單一的產業鏈向綜合的生態圈轉化。”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梅松等企業家建言。
主動求變,是桐廬邁出的第一步。縱觀桐廬的資源優勢,最佳突破口就是“基因優勢”——桐廬隨即啟動了“快遞回鄉”工程,讓縣、鄉、村三級書記主動當好“服務員”,打好“感情牌”。
然而,“快遞回鄉”并非一帆風順。原因在于,當時“三通一達”仍處于開疆拓土的快速發展期,且桐廬自身承接力有限,沒有能吃下這塊“蛋糕”的平臺和資源。于是,桐廬先后建起快遞產業服務園區和桐商總部園,陸續招引落地和培育快遞產業關聯項目118個。雖然項目多以制造為主,存在產業層次偏低、缺少內生動能等短板,卻讓桐廬在快遞物流產業鏈發展的競爭中具備了先發優勢。
不滿足于簡單集聚的桐廬,將目光投至高端核心產業。2018年,桐廬開通首條高鐵,決定在高鐵站附近打造一座新城——富春未來城,其中一項重要功能就是作為承載快遞產業回歸的物理平臺;2019年,桐廬正式向“三通一達”發出回歸邀約;2020年,桐廬打響快遞回歸攻堅戰。
短短4個月,4家行業巨頭都將各自的核心產業搬至桐廬。“三通一達”抱團回歸的超百億元“大單”,讓全國快遞業的目光重新聚焦桐廬。
去年年底,在富春未來城核心區塊,快遞科技小鎮正式命名。從規劃圖紙到落地建設,時任富春未來城發展中心副主任方新是見證者之一:“當時,這里樓房破舊,有不少低效企業。如今快遞產業匯聚,不斷迸發出新能量。”
“在桐廬快遞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2020年建設富春未來城是關鍵的一招。”方新說,這一年,申通國際總部與韻達全球科創中心項目簽約,中通快遞桐廬總部項目正式簽約,圓通國家工程實驗室創新研發基地也正式簽約落戶。
“三通一達”榮歸故里,帶動了“朋友圈”不斷融入桐廬快遞產業鏈條,豐富了產業生態圈。殼牌、米其林等一批重大引進項目接踵而至。2020年,“快遞回歸”就收到明顯成效,招引快遞產業項目43個,總投資額達195億元。
“我們就是沖著‘三通一達’來的。”中微(杭州)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靈軍說,他們專門從事智能物流裝備制造,核心技術支撐源于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
通過對整個“三通一達”全產業鏈資源的梳理挖掘,桐廬已培育規上服務企業61家,規上工業企業16家,產業門類涵蓋快遞科技、物流運輸、物聯網經濟、新零售等多個領域,賦能整個快遞產業裂變升級。
建設集采平臺
富春未來城的施工建設引人注目,在看不見的“云端”,桐廬搭建的集中采購中心風起云涌。
2020年5月份,桐廬聯合“三通一達”、順豐速運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組建全國首個快遞物流裝備物資集中采購交易中心,桐廬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快遞中心”。僅2021年,集采中心新入駐供應商64家,累計入駐供應商260家,實現交易額112.57億元。
在桐廬建設全國快遞行業的集采中心,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
先看市場所需。2019年,我國快遞行業年業務量邁入“600億件時代”;2021年突破千億件,其中通達系占比63%。市場規模日益擴大,推動快遞業呈現數據化、智能化、生態化發展態勢,產業鏈不斷拉長。繁多的采購品種、巨大的采購數量和高額的采購成本,都在催生著一個專業的集中交易平臺出現。
再看產業所向。自桐廬深入實施“快遞回歸”戰略以來,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快遞產業鏈上下游被迅速撬動,越來越多快遞細分領域優勢資源開始向桐廬聚攏。截至目前,桐廬擁有快遞產業關聯企業319家,涉及快遞智能分揀設備、面單包裝、智能貨架等多個領域。
完善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強化創新鏈,成為桐廬推動快遞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突破口。由此,集采中心應運而生。作為平臺管理方,集采中心可及時有效掌握車輛、車廂、自動分揀設備等具體信息,匯集原材料價格浮動、企業采購意向等多方面內容,幫助桐廬制造業企業進一步獲取訂單、掌握近期采購狀況等情況。
集采中心就像快遞業的“淘寶”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尋求數字化轉型的快遞物流企業與裝備物資供應商,提供了工具和基礎設施,既讓“大象起舞”,也造“螞蟻雄兵”。
通過集采中心牽線搭橋,主營智能物流分揀設備的杭州祥龍物流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業務范圍由申通拓展至圓通、韻達及中通;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3.83億元,同比增長148%。
作為集采中心的股東之一,順豐快遞主動選擇桐廬當地供應商,擴大交易,令不少企業直接受益。其中,位于桐廬經濟開發區的嘉順印務作為順豐的供應商,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63億元,同比增長77%。
“集采中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產品、拓展市場的有效渠道,只要產品和服務質量過硬,就能在平臺公平競爭。”一家進駐集采中心的供應商說,桐廬對所有入駐企業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工商登記、稅務登記等一條龍代辦服務,還對供應商在平臺上交易所產生的相關稅收給予減免。
對于供應商企業來說,集采中心讓他們在訂單獲取、產值提升方面受益明顯;對于快遞物流企業,集采中心推出的“特價上新”“拼單”等業務,讓他們能以更低價格購買到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那些采購量不大的小網點想買大品牌的自動分揀設備,可以拼單拿到折扣價。”桐廬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據統計,2021年,桐廬快遞包裝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03億元,同比增長21%;自動分揀設備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83億元,同比增長126%。2021年,集采中心供應商實現稅收7429.27萬元,其中桐廬本地供應商實現稅收5384.28萬元,同比增長45.04%。
深耕產業生態
回歸既是回饋,更是布局。不只是反哺歸巢,更是雙向突圍。
賴梅松將快遞企業“不謀而合”的回歸投資,歸結為是對未來的思考:中國快遞目前的中高速增長能否一直維系?下一步怎么走?這是所有快遞企業都要思考的問題。以前,快遞行業的競爭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未來,一定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全鏈路的競爭。
在申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德軍看來,杭黃高鐵的開通讓桐廬區位優勢逐漸凸顯:“長三角一體化是趨勢,如今桐廬的交通條件越來越優越,可以大大降低企業運輸成本。當地政府打出的生態牌、環境牌也讓我們看好。”
利好并不僅僅來自桐廬。浙江率先出臺意見試點快遞“兩進一出”,推進“快遞進村”“快遞進廠”“快遞出海”,提出到2035年底率先全面建成快遞強省,并將擬定相關行動方案……不斷釋放的積極信號,讓“三通一達”對回鄉之路充滿信心。
韻達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聶騰云表示,發展智慧快遞是打破現有瓶頸的關鍵。“快遞公司是有輪子的科技公司。”他認為,在浙江加快推進創新強省建設的背景下,正好可以借力促進快遞產業提升。
結合“三通一達”回歸項目的功能定位,“快遞之鄉”桐廬未來的產業布局特性更為清晰。
申通快遞國際總部將引入多個快遞產業鏈獨角獸項目以及相關聯企業,并延伸打造依托快遞經濟的休閑服務業集聚區;韻達全球科創中心擬入駐快遞關聯區域型總部及物流智能研發中心;圓通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基地將同步遷入其直屬的網絡運營中心、客戶服務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及全網車輛管理中心;中通快運全球總部一期已正式入駐位于富春未來城的快遞科技小鎮,將構建“一個總部+科技信息研發、服務質量保障、網絡運營管理和車輛信息化管理四大業務板塊”的運作體系。
為構建全新產業鏈格局,占地60多畝的桐廬“快遞共配中心”已經開工建設,計劃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過去,快遞公司各自建網點、招員工、送包裹,不僅效率低,成本還高。如今,他們可以把快遞統一送到共配中心,共同分揀、統一配送,大大降低企業成本開支。”桐廬郵政局負責人說,桐廬共配中心將實現“一把槍掃描、一根線分揀、一張網配送”,為“三通一達”在產業末端的合作提供試驗場。
在城鄉快遞共配體系支撐下,桐廬還啟動了“快遞驛站·行政村全覆蓋工程”,方便農村寄收快遞,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當地新建行政村快遞驛站96個,累計完成配送快遞110余萬件,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
“家鄉的快遞產業正從‘高數量’向‘高質量’轉變,從‘單一快遞’向‘綜合物流’邁進,快遞產業生態的延伸和發展也越來越快。”在2022年桐廬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賴梅松對家鄉的快遞產業發展充滿期待。
可以預見,“快遞之鄉”桐廬已不僅是快遞人的故鄉,也是未來的“快遞產業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