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無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挑戰,還是貫穿整個新發展階段的問題,都應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去解決。具體來說,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踏準改革發展的節奏,發揮好科技創新對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暢通內外循環,實現內外聯動。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階段 新冠肺炎疫情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交織影響,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4.8%,第二季度受各地疫情沖擊,增長仍面臨挑戰。近日,2022年第10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認識,怎樣去設法解決?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住了全球領先地位,構建新發展格局也已經邁出了新步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勢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也正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方面的重大挑戰。
首先是需求收縮。疫情反復帶來居民就業和收入預期的變化,已經形成了對消費需求的抑制;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等因素,也導致消費需求進一步收縮;再加上設備和新建投資持續低迷,各類企業主體生產性投資縮減,投資需求明顯弱化。
其次是供給沖擊。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導致部分關鍵生產要素供應中斷,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劇烈;另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沖突對全球生產網絡分工造成較大影響,中國產業鏈和全球產業鏈面臨脫鉤風險,在全球性供給短缺和運力不足的情況下,全球供應鏈安全堪憂。
第三是預期轉弱。人們對經濟增長狀況普遍持悲觀預判,消費減少帶來需求收縮,經濟增長缺乏新動能,中小企業成本壓力加大,企業家信心不足,整個市場預期轉向悲觀。
貫穿整個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問題
除了我國經濟發展正直面的三大現實挑戰,整個新發展階段還貫穿著幾個方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
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總的思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一方面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提下,創造性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經濟效率和發展質量,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創造性地推進財稅、轉移支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領域的政策改革,調節收入分配,關注和改善民生,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資本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活躍的要素,始終具有逐利屬性,如果不加以監管,將會造成平臺壟斷、競爭失序、市場動蕩等消極影響。把握資本特性和行為規律,通過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對資本要素設置“紅綠燈”,加強監管,防止其野蠻生長。既要保障資本市場穩定發展,使之有效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又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約束下,規范引導資本有序運動和健康發展。
保障初級產品供給。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俄烏沖突又進一步抬高大宗商品價格,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下,初級產品供給問題已經成為目前我國供給端通脹壓力的主要來源。在生產領域,要提高探測和開采的水平,提升能源資源的自給率,提高農機裝備和農作物種業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生產供應能力,確保能源和糧食供給安全;提高行業核心技術研發水平和關鍵領域創新水平,逐步減少重要初級制成品的進口依賴。在消費領域,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植根于居民消費習慣中,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社會風氣。
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中的風險總體上可控,但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日益復雜化,一些領域累積的風險隱患以及新風險不斷涌現。要落實風險主體責任,明確企業自救、行業主管、地方監管等各方責任,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加強風險研判,及時控制風險擴散,同時對可能存在和爆發的風險進行提前預判,防止風險通過金融市場蔓延,使局部風險演變成系統性風險;提高風險防控政策的精準度,在處置某一具體領域風險時防止引發次生金融風險,分類施策做好風險處置工作,確保市場的穩定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的節奏。一方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對世界的莊嚴承諾,是對人類共同應對的氣候變化問題的回應,是我國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意義重大。另一方面,碳排放與我國能源使用結構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我國居民主要依賴化石能源獲得電力供應,要從根本上降低碳排放,既需要居民接納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改變現有高碳消費行為,更多地選擇耗電低、清潔能源帶動的電器等;還需要建立龐大的新能源供應體系,保證能源供給的穩定性、持續性,確保經濟社會發展不因為降低碳排放而受到影響。而無論是調整居民社會行為,還是把新能源真正立起來、碳基能源的比重降下去,都需要時間。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應對挑戰
無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挑戰,還是貫穿整個新發展階段的問題,我們都應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去解決。
堅持黨的領導。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成功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行動指南,必然會引領我國在逆全球化趨勢加劇的大環境中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奮斗,需要“破”和“立”的節奏把握,這更離不開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離不開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因如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一定要著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促進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合理化,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二是社保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優化社會保障制度,整合相關制度安排,打破戶籍壁壘,健全低收入者生活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進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務。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經驗形成的,凝結了全黨全國人民智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才能既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要注意提高國有企業實力,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其控制力和影響力,尤其要注重提升國有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實現創造性突破;要善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制定好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在促進經濟主體實現創新的同時,注意加強監管,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市場秩序。
掌握好改革發展的節奏。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一定要摒棄對增長速度的單一追求,更加注重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首先是穩定經濟增速。經濟增速的穩定是指當前經濟增速不顯著偏離潛在經濟增速,波動處于合理區間。為此,一方面應持續給予實體經濟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其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提高實體經濟發展增速;另一方面應注重發揮宏觀經濟政策效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其次是持續調整結構。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在于打通供給約束堵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供給約束,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通過政策引導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健康發展。再次是持續改善民生。穩增長的同時應做到穩就業,解決好就業、社會保障、生育等社會問題,在教育、醫療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領域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力度。
發揮科技創新對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作用,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大對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經費投入,同時改革科研經費管理制度,賦予研究人員更多自主權;優化科技結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為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政策和環境支持。其二,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應不斷健全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引導高素質人才集中到基礎研究領域,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領域,應改革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創新型人才。其三,加強科技領域的開放合作。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前提下,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構建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發展。
堅決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創新的根基,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依托。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堅決做好實體經濟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協調各方資源,包括資金、人才、市場機制等,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實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促使創新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提高實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普遍面臨的技術“卡脖子”問題。二是協調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運用政策工具強化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等的融資支持力度,增強金融普惠性,并注重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實體經濟發展構建多層次融資渠道。
暢通內外循環。雙循環是新發展格局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國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表明,內循環與外循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新發展階段,要在國內深化改革,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實現多領域自給的同時,與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相銜接,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內外兩個方面支撐起新發展格局的大廈,關鍵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布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及國際政治摩擦等因素增加了依賴單一產業鏈的風險,中國可以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依托,與周邊國家建立穩定的供給關系,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以中國產業鏈的優化帶動全球產業鏈的穩定。二是重視貿易出口。應關注出口產品的多元化,加快數字技術與貿易發展深度融合,做好線上出口貿易,與更多國家/地區建立合作關系。三是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總之,面對內外形勢帶來的挑戰,應秉持積極的應對態度,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更高水平合作和發展。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羅 婷/美編:王嘉騏
Tackling 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Challeng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n Jiangsheng
Abstract: Enter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China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faced many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e challenges and the issues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should be resolved while construc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pecificall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 people-first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conform to the pac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exert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real economy, smooth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and realiz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new development stage; COVID-19 pandemic; economic development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