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高凌云
5月1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國吸引外資的多方面有利因素沒有改變。今年以來,中國利用外資穩定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國市場引力不減;二是開放政策落地見效;三是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商務部將和各地方、各相關部門一道,繼續全力做好穩外資各項工作,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優環境、更好服務。
2021年,在全球經濟增長持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調整等不利影響的大背景下,中國疫情控制得力,圍繞“六穩”“六保”和“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部署,推出一系列穩外資政策,包括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等,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增強了對外資的吸引力。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149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9%,為近10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不僅圓滿完成了全年穩外資的工作任務,引資規模更是再創歷史新高。高質量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有利于增強外資企業在華長期發展的信心。2017年到2021年,我國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條目數分別由93項、122項減至31項和27項,特別是國內外非常關注的金融等服務行業,更是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舉措,極大地提振了外商投資信心。過去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反復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許多國家保護主義情緒高漲,而我國繼續通過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深化外商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投資領域多邊合作,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增強了外國投資者對投資中國的信心。而且,因為率先有效控制疫情、實現復工復產,我國盡最大努力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所需的各類防護物品和設備,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轉作出了巨大貢獻,展示了助力世界經濟復蘇的擔當,也更加堅定了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信心。
有利于外資企業深度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方面,外資企業是國內大循環的供給主體之一。外資企業廣泛分布于國內多個行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參與者,通過引進外資,吸引高端生產要素在我國進一步匯集,包括資金、技術和服務等,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且,外資企業的產品也豐富了國內的消費選擇,給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體驗。另一方面,外資企業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對接和高質量互動的最重要主體之一。外國投資能夠確保我們在很多領域與國際市場持續保持充分溝通和聯系,依靠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同,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拓展國際市場,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更大的空間。
有利于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的背景下,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補齊短板,不僅需要內資企業發力,也需要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一方面,外資進入帶來的激烈競爭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促進國內產業鏈和價值鏈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實現不斷攀升,成為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增強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我國產業體系完備,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集群效應和協同效應明顯,生產環節在我國布局越多的外資企業,其因疫情封鎖和物流延誤導致產業鏈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也就越小。
有利于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世界銀行標準,已達中高收入國家水平,消費模式和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以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為主要特征的消費升級趨勢愈加明顯。外資越來越多進入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教育等消費熱點和供給短板領域,吸引集聚全球優質商品和要素資源,不僅有助于優化國內供給,而且有助于供需兩端更有效率、更有質量地動態適配,更好滿足人民消費升級的需要和服務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