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經濟大家談 | 農業保險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圖片4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在于解決好“三農”風險保障問題。農業保險作為服務“三農”的主要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愈加凸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2022年4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的《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強調,要“增強保險服務鄉村振興功能作用”。

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對穩定農業生產、支持農村發展、保障農民利益具有積極作用。第一,農業保險有利于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用。政府將部分財政專項資金轉化為保費補貼后,農戶在遭受保險事故引發經濟損失時,農業保險的杠桿功能會使其獲得數倍于財政保費補貼的賠償,提升了財政資源的配置效能。第二,農業保險有利于改善農村地區金融生態。農業保險具有增信功能,可以通過保單質押增強農村群體的償貸能力,助其打通融資通道,實現農村地區信貸資源的精準投放,緩解資金短缺難題。第三,農業保險有利于提高農民抵御風險能力。災害來臨前,保險公司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災害預警,通過防災防損宣傳提高農戶風險防范意識;災害過后,農業保險能夠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分散農業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經過多年實踐,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814.93億元,躍居全球最大農業保險市場。2021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為965.18億元,同比增長18.4%,為1.8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共計4.78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付保費補貼333.45億元,同比增長16.8%,補貼品種基本覆蓋了關系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大宗農產品。農業保險深度達到1.16%,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0%以上。總體來看,我國農業保險已覆蓋農、林、牧、漁等各個領域,基本形成了以成本保障型產品為主,多種創新性產品(如收入保險、指數保險等)共同發展的農業保險產品供給體系,其服務網絡覆蓋面和市場滲透度在“三農”領域金融服務中居領先地位。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農業保險需要圍繞“擴面、提標、增品”,著重在以下四方面發力。

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穩中求進的必要舉措,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需要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型。

一是穩步擴大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持續推進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實現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并將試點品種進一步擴展到糖料作物。近三年,試點共在8省累計為227萬戶糧農種植的2013萬畝糧田提供了179億元的風險保障,消除了糧農種糧的后顧之憂。未來,在保障物化成本的基礎上,要將地租和勞動力成本也納入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障范圍,實現農民生產生活損失的全成本保障。同時發展種植收入保險,推動農業保險“保價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確保農產品持續供應、農戶收入穩定。

二是加快發展大豆和油料作物保險,特別圍繞種業發展建立完善的風險保障體系。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制種保險制度,拓寬制種保險的覆蓋面,將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牧產品種子繁育全部納入種業保險的保障范圍。圍繞種業全鏈條可能面臨的風險,開發種子儲運保險、種子知識產權保險等產品,保障現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

激發產業發展“源動力”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完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這意味著要推動農業保險由“保生產環節”向“保全產業鏈”擴展。

在農業生產端,要創新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將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試點逐步擴大至全國。探索開發涉農保險,將農機大棚、農房倉庫等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納入保障范圍,推動氣象指數保險發展,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全方位抵御農業生產領域的風險,增強特色農產品內生動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在產品運輸端,要全面推廣包含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險等在內的一攬子保險,將農業財產和責任風險都納入農業保險的保障范圍,提升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同時,要注意防范農產品運輸過程尤其是冷鏈運輸過程中的風險,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溢價能力,形成農業產業從種到收、從田間地頭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條風險管理,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在市場銷售端,要積極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擴大試點范圍,結合保險的風險補償作用與期貨市場的風險對沖功能,創新性地規避市場風險,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保“價”護航。此外,還要不斷完善“保險+期貨”模式的路徑和機制,進一步探索“保險+期貨+訂單”“保險+期貨+銀行”等模式,打出支農惠農“組合拳”。

筑牢農業巨災“防火墻”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農業保險是農業災害防范救助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立多方參與、風險共擔、多層分散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進一步豐富農業巨災保險市場供給。一方面,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增加農業再保險供給,擴大農業再保險承保能力,完善再保險體系和分保機制,對于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穩住農業基本盤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另一方面,推動建立并統籌管理國家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承擔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和農業再保險無法覆蓋的損失,提高極端農業災害的風險應對能力,形成農業全產業鏈風險管控閉環,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利益。

織密農險服務“保障網”

2022年2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強調,要“采取線上化、信息化手段提升承保理賠服務能力和效率,推動科技賦能”“建立符合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基層服務網絡體系”。

首先,運用生物識別、溯源系統等技術手段建設農產品追溯體系,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的信息進行監測,結合政府相關部門及保險機構的涉農信息,搭建農業全產業鏈信息管理數據庫,構建保險行業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實現農業保險數據和相關部門涉農數據的共享應用,促進政府部門、保險機構、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橫向交流。

其次,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地面信息采集等技術對農業生產區域進行監控,精準識別每個田塊的形狀、位置、面積、權屬人及作物種類等信息,實現農田風險等級評估、作物適應性評估、農業災害預測和查勘定損等功能,形成由天空到地面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平臺和立體化風險監測體系,為促進精準承保、提升理賠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還要加強與氣象、農林、水利等部門的合作,共建災害預警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使政府、保險公司和農戶具備災害快速反應能力。

最后,以農業生產重點鄉鎮區域為劃分標準建立農業保險服務網點,下沉服務重心,加強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絡建設,逐步實現服務網點縣級或地市級全覆蓋,打通農業保險服務“最后一公里”。

作者:人民論壇網 曲統昱

[責任編輯: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