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能刨1300多斤黃芪,就按每斤十四五塊的價格算,最起碼也能收入2萬多。”渾源縣裴村鄉大橋村的張吉高興地說到。
經過多年的發展,渾源黃芪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種植與產業化發展,全縣宜芪面積39.5萬畝,有芪面積28萬畝,規范化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年可采刨鮮黃芪2500萬公斤,產值達到了5億元。
一根渾源芪,一條金苗苗。黃芪已經成為渾源高質量發展中的硬底氣,在推進黃芪興縣戰略中,渾源縣堅持以產業為支撐精準施策,以實施“五大工程”為抓手,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脫貧發展之路。
抓道地特色,實施渾源道地黃芪良種選育繁育及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工程。在官兒、千佛嶺、青磁窯3個鄉,發展黃芪良種繁育與優質種子種苗供給基地2萬畝以上,保證黃芪等中藥材生產種源純正、品質優良。
抓產業基地,實施黃芪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與推廣工程。參照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GAP)要求,積極推進五個山區黃芪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三個坡區黃芪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項目、兩個平川區黃芪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項目。
抓龍頭企業,實施渾源黃芪品牌培育工程。以澤青、國新能源為示范,積極扶持發展黃芪規范化種植企業。積極鼓勵扶持種植大戶,連片種植,規模擴張,實現土地集中使用,資金集中投放,技術集中指導,管護集中給力。扶持發展黃芪中成藥、中藥飲片等初加工企業,全力打造渾源黃芪品牌,力抓高檔禮品芪和精品芪的開發,形成高、中、低檔系列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抓市場銷售,實施黃芪產業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組建渾源黃芪交易網站等中藥材信息化交易平臺,建設配套完善的現代化信息和物流體系,進一步暢通信息、搞活流通,拓寬黃芪銷售渠道。
抓產品安全,實施黃芪醫藥質量保障工程。加強中藥材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籌建渾源黃芪研究所,建立縣黃芪生產技術指導中心,加強對縣鄉村三級黃芪產業及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培養基層生產技術應用推廣及管理人才,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組織農口部門的土壤專家,對全縣川區土質進行抽樣化驗,摸底普查,凡宜芪土質地區,均指導發展黃芪插播。建立黃芪種植、初加工、流通質量控制設施和技術體系,推進中藥材GAP生產和流通全過程的質量跟蹤監控體系建設。多條強有力的把關防線,織成了質量監控“防護網”,守住了渾源黃芪的“道地魂”。
目前,渾源縣投資9000萬元、總建筑面積11692.39平方米的黃芪文化園,已經完成了文化體驗基地、藥茶生產車間、產品展銷中心、博物館建設,計劃5月份開園運營。
“通過黃芪文化園的標準化、精品化、高端化運作,不僅要展現恒山黃芪文化,更要強力打響恒山黃芪的金字招牌。”渾源縣縣長趙昱清說。
下一步,渾源縣將重點在延長黃芪產業鏈上做大文章,在積極推進黃芪中藥標準提取物深加工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黃芪觀光、黃芪溫泉、黃芪養生等圍繞黃芪的新興產業,全方位打造黃芪文化,搶占黃芪產業發展制高點,實現渾源縣由“中國黃芪之鄉”向“全國黃芪強縣”邁進的蝶變。(渾源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