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系列專家解讀之十九
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陳宗勝;南開大學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楊希雷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題中之義,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全體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明確提出,“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在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難點、重點在農村,只有持續快速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加快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提高人口眾多的農村低收入群體的重心,才能有效減少低收入群體比重,相應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從現在的葫蘆型格局向橄欖型結構轉換。因此在新發展階段應當逐步從城市發展導向轉變為優先鄉村振興發展,要切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真正有效擴大中等群體比重,實質性推進城鄉全民共同富裕。為此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加快戶籍積分制度改革,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切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城鎮化是減少農村低收入人口,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的最有效途徑。所以,應當加快改革戶籍體制以及改進現行的積分制度,推進農村居民市民化進程。除推動部分現行農村戶口低收入人群向現有大中小城市轉移外,更重要的是推動農村自身的城鎮化、現代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工業等其他非農產業,推進小城鎮產、城、人融合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提升農村居民教育水平,改進農村教育質量。影響農村居民特別是流動人口獲取工資性收入的重要因素是人力資本水平,因而對農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訓就成為至關重要的措施。要著眼未來進一步提升農村年輕一代的人力資本,必須把更多資源轉向農村居民的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切實推動基本義務教育實現均等化。此外,加強農村勞動力業務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也是重要一環。
提高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近些年來,各種面向“三農”問題的政策效應持續增強,農村居民勞動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不斷提高,這是帶動農民收入增長的兩大主要源泉。今后仍應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經濟作物產業體系,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名優產品和特色產業,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比重。
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中央多次強調要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及其占比。因此應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繼續深化農村體制綜合改革,穩妥推進盤活閑置宅基地和廢棄公益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與城鎮的技術和資金相結合,盤活村集體閑置或低效使用的集體資產,探索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更多渠道。
大幅提高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要真正發揮國有經濟的全民所有制性質搞好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城鎮和工業向農村農業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和精準性,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更高水平的農村醫療、養老、失業保障等,使廣大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中等群體,邁向城鄉一體的共同富裕。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系列專家解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