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理論前沿 > 正文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自古以來就被看作關系囯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引用古語“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旨在告誡廣大干部群眾,“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語出《史記·孝文本紀第十》,其大意是,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事情。“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語出《晉書·齊王攸載記》,其大意是,農業不僅是根本,而且擔綱著國家的命脈。這兩句古語雖然出處各不相同,但本質上都是強調農業所處的根本性地位。

回顧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可以發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承平盛世,大多農業興旺、農村安定、農民樂業。反之,則大多農業凋敝、農村動蕩、農民不穩。正是基于這一深刻認識,我們黨自革命戰爭年代伊始就認真對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就意識到“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了中國,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農民被廣泛發動起來并投身革命,農村燃起了星星之火,成為中國革命的根據地。可以說,立足農村、依靠農民,蘊藏著中國革命的不竭動力和我們黨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奧秘。

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我們黨帶領廣大農民重整山河,開辟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農村成為改革的肇始地,并由此拉開了全國改革的序幕,形成了全面改革的大潮。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戰場,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以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

當前,時空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數字經濟等多種經濟業態逐漸顯現。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三農”問題。其一,“三農”問題仍然具有基礎性。在中國,農業是關系14億多中國人飯碗的基礎產業,農村是關系社會穩定的“戰略后院”,農民是關系政權鞏固的重要群體。歷史經驗一再警示我們,如果農業農村農民這塊“壓艙石”稍有動搖,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其二,“三農”問題仍然具有艱巨性。盡管當前“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其三,“三農”問題具有戰略性。“三農”問題不僅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且關涉戰略發展全局。當前,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特別是受疫情影響,一些農民工選擇留鄉返鄉。“三農”發展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農民的安全感和獲得感,繼而關涉社會的安全穩定大局。作為新階段戰勝風險挑戰的“大后方”和“根據地”,農村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意義。

由此可見,無論時空環境如何變化,“三農”工作始終是重中之重。面對兼具基礎性、艱巨性和戰略性的“三農”問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理清思路,抓住關鍵。當前,首要的關鍵就是著力促進鄉村振興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們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們黨領導億萬人民所創造的人間奇跡。隨著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解決,我們的使命也隨之“切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并不意味著返貧風險的徹底消失。實際上,有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產業特色和競爭力等亟須進一步強化。有必要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幫扶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健全完善資源下沉機制等方式,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國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一如既往地重視“三農”問題,迎難而上,銳意進取,如此方能把握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基本盤”。

(作者:陳朋,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