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經濟大家談 | 新發展階段如何持續提升國家創新能力

經濟大家談

作者: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 杜傳忠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2021年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中國自2013年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上升勢頭強勁,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面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發展環境,進一步促進科技進步,持續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進一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首先,優化政府對科技資源組織和配置方式,更好地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研究興趣轉向現實產業需求,扭轉單純以論文、專利和課題驗收等為主要形式的科研導向,真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科學研究。其次,進一步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建設的新機制和共性技術研發提供的新形式,彌補創新鏈條的不足。組建更多高質量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金融、財稅政策等給予其支持,完善創新聯盟的協同創新機制,提高聯盟持續創新效率。最后,打造更多高水平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共性技術平臺是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重要通道。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好地組織科研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合作建設高水平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加強對產業共性技術合作攻關。各級政府應加強前瞻謀劃和統籌協調,通過完善制度和政策,促進共性技術平臺形成創新合力,更好地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為此,要建立共性技術平臺的資源開放共享和利益合理分配機制,實現共性技術平臺的良性循環。搭建更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科學資源開放共享,讓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走出校門、走出實驗室、走出科研機構,成為推動企業科技創新的“利器”。

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圍繞企業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創新。通過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激勵形式,有效激活、釋放企業創新人員創新動力和活力。重點促進大中型企業建立企業研發中心,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享創新。同時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目前重點要加強對創新能力強、引領示范作用大、符合條件的企業技術中心的認定工作。要重點建設好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充分發揮其對企業創新的引領作用。鼓勵企業與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所聯合展開基礎性研究,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基礎研究能力。在頂層設計上將科技領軍企業納入國家創新戰略和創新政策的總體設計,通過調整改革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財政與稅收政策,以及建立由企業牽頭的創新共同體等措施,為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更有力的動力驅動和制度保障。

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要條件,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具有基礎性、持久性作用。要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圍繞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持續性攻關。要強化基礎研究系統部署,完善學科設置,加強對關鍵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的超前部署,強化重大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首先,進一步優化基礎研究平臺。著力提升高校和社會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鼓勵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結合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抓緊布局,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鼓勵科學家圍繞重要基礎性研究課題開展長期、持續性研究,敢啃硬骨頭,挑戰最前沿科學問題,努力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創造新成果。

其次,進一步優化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制度,為基礎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遵循基礎研究的規律與特點,推動基礎研究分類評價,探索支持非共識項目的機制。破除“四唯”傾向,建立促進原創的基礎研究項目評價制度。區分基礎研究項目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評價重點,前者重點評價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新規律的原創性和科學價值;后者重點評價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中關鍵科學問題的效能和應用價值。

最后,加快形成基礎研究經費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進一步探索、加強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對基礎研究的投資方式和力度,特別是加大地方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規模,通過中央科技轉移支付等政策工具放大財政對社會資本投入的引導和撬動作用。

引導和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動企業基于長遠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礎研究。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基礎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共建相應研究開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促進現有企業實驗室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驗室的實質性合作。在一些條件較好的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效銜接基礎研究和應用需求,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企業發展對接融通,提高企業基礎研發能力。同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市場需求技術開展創新活動,建立權責清晰、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創新運行機制。將企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用基礎科學的革命性突破引領創新發展的方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在應用研究中提出新的基礎科學問題,反哺和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聚焦科學前沿建設高水平創新團隊,優化科研隊伍結構,穩定支持一批優秀創新團隊持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首先,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發及產業化平臺。鼓勵企業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對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面向市場需求共同開展技術定制、測試檢驗、中試熟化、產業化開發等活動,從源頭上助推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各創新主體共同參與的創新創業聯合體,通過轉讓、并購、合作研發、參股、產權買斷等方式,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其次,加強技術交易市場建設。建立信息渠道暢通、服務功能齊全、交易活動有序的技術交易市場,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范技術交易市場運行。完善全國技術交易信息發布機制,依法推動技術交易、科技成果、技術合同登記等信息數據互聯互通。再次,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機制。鼓勵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發展,面向市場開展科技成果專業化評價活動。建立以技術經理人為主體的評價人員培養機制,鼓勵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發明披露、評估、對接談判,面向市場開展科技成果專業化評價活動。最后,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環節。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引入風險投資方,運用市場的力量強化中試環節,加強同企業技術和產品的對接,促進更多原始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

推進開放性創新,借助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首先,進一步加強對外國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的引進,鼓勵它們與我國企業、高校及研發機構結成創新聯合體,進行合作研發。其次,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和全球創新網絡,圍繞國際產業鏈關鍵環節與重要節點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發。通過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創新,實現技術成果共享、知識溢出與創新能力提升。最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平臺建設。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開放力度,鼓勵國際科研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通過建立國際創新合作平臺,聯合開展科學前沿問題和基礎研究。借助全球創新資源,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

[責任編輯:曲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