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真相輿論是一種加劇社會分化對立的錯誤思潮,集中表現為以情感價值高于事實真相為傳播原則,隱蔽客觀事物真理性,消解輿論受眾的理性認識。后真相輿論助推陰謀論和反智主義等錯誤認識論的流行,是歪曲文化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溫床,對人的主體認識和實踐能力產生負面的瓦解作用。后真相輿論的興起和流行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的產物,與西方民主政治危機和社會心態認同危機密切相關。防范后真相輿論對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沖擊,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主流新聞媒體必須要增強政治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著力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后真相輿論 輿論引導力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伴隨著百年變局的深刻調整和世紀疫情的疊加干擾,國際上流行的“后真相”思潮影響日深,傳播甚廣,造成的輿論亂象層出不窮。后真相輿論主張隱蔽事物的客觀性和真理性,強調情感價值對于事實真相的優先地位,通過制造虛假消息率先搶占輿論陣地,引導輿論受眾從理性認知轉向感性情緒,從而消解了客觀性,代之以主觀性的膨脹。然而,主觀性的釋放并不能突破資本主義的特定時代關系,在資本邏輯的統領之下,情緒的狂歡只能導致求而不得的消極社會心態,更便于一些西方傳媒集團操縱輿論走向,引導社會輿論達到自身預設的目的。美國蘭德公司認為,這樣的社會現象和輿論導向是一種 “真相衰退”,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的趨勢上:對事實和數據的分析性解釋的分歧增大、意見和真理之間界線的模糊、相比于事實而言意見和個人經歷在數量和影響力上的增加、對之前備受尊重的事實消息來源的信任度降低。非理性的后真相輿論引發了真相與真理的歷史性“退場”,如何在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挑戰中堅持追求科學與真理,確保新聞輿論的客觀性和真理性,成為當今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新聞行業要堅持以“5W”為標準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原則,通過新聞輿論傳播真理,治理自媒體意見領袖對后真相輿論謬誤的傳播,以增強人民大眾對大變局的科學認識,推動建立積極、理性、健康的社會心態,在凝聚民族復興的社會共識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
后真相輿論的本質及其現實危害
新聞輿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發聲渠道,反映了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內核是具有相同價值觀的群體意識和理論體系,其表現形態則是輿論主體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等客體所形成的公眾意見導向。后真相輿論風靡西方媒體主導著的世界輿論場,成為西方媒體以主觀意識形態偏見和政治歧視取代新聞傳播中的價值性和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后真相輿論日益成為西方新聞輿論的主流,對我國的新聞輿論主流格局和輿論受眾帶來極大挑戰。
后真相輿論消解理性認識,助推陰謀論和反智主義等錯誤認識論的流行。后真相輿論的盛行依賴于認識論中的后真理哲學觀,其本質上否認真理認識的可能,真理只能作為傳播話語的一部分依附于主體的利益需要而存在,在個人利益綁定普遍真理的時代,主體的個性價值和自我滿足才是最根本的判斷標準,由此,人的主觀情感代替邏輯理性成為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比如,在世紀疫情的大流行中,美國利用其國際輿論的控制權和主導權,不斷煽動病毒陰謀論,制造病毒起源于中國的謊言,掀起一輪又一輪病毒溯源風波,成功將國內疫情激化的社會矛盾轉向中國,造成美國輿論對中國的負面評論大幅增加。然而,由美國政治家操控的國際輿論刻意回避了美國利用霸權主義,在世界各地建立超過200個生化實驗室的歷史。由此可見,美國在全世界惡意炮制陰謀論,傳播后真相輿論。病毒溯源本身是國際合作推進的科學過程,后真相輿論有意遮蔽理論性和科學性考證,從疫情大流行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恐慌無助的痛點出發,通過裁剪事實、編造謊言、故弄玄虛的手段建構虛假敘事,誤導和利用大眾群體的追隨和呼應,加劇反科學和非理性思維逆流泛起,導致種族歧視和極端民族主義的產生。
后真相輿論的興起歪曲文化和歷史,成為虛無主義思潮流行的溫床。新聞輿論領域既是社會思潮發展壯大的立足點,也是各類社會流行思潮交流碰撞的主陣地,后真相輿論是反映虛無主義思潮興衰的社會晴雨表。在我國,虛無主義思潮危害仍在,后真相輿論也不乏其影響。在紀念抗美援朝的電影《長津湖》熱播期間,有微博大V羅某某公然以“沙雕連”的名稱來污名化冰雕連戰士,站在個人主義的預設立場上戲謔志愿軍英雄的民族貢獻和軍人使命,同時詆毀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否認抗美援朝對于保衛家園的重要意義。其丑惡的表演展現了后真相輿論的慣常做法,即引導公眾更多地依賴于價值而非事實評判事件,進而瓦解輿論受眾對歷史真相確定存在的理性認識。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方面,后真相輿論更是與文化虛無主義密切關聯,否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推崇西方的歷史文化和價值理念,在既定的價值判斷下不斷地“解密”所謂歷史真相。其本質上是基于“立場優于真相”的原則對歷史史料進行虛假解讀,以充分搶奪“后真相謠言”的話語權。在社會輿論的沖突中煽動受眾的情感信念,鼓動道德和價值的相對主義遠比探尋事實真相更為便捷省力,更符合個人主義的利益標準,這為多種虛無主義思潮的盛行奠定了輿論基礎。
后真相輿論訴諸情感影響社會流行心態,瓦解人的主體認識和實踐能力。社會輿論往往以擁護或反對、贊揚或譴責的方式對某一問題進行公開的表達與傳播,形成某種輿論塑造下的共同傾向的社會心態。在后真相輿論成為主流的西方世界,輿論越發追求標題噱頭內容夸張,在傳播過程中有意反復加深輿論內容上的極端主義,以至于出現了“無反轉不新聞”的說法。與此相適應,后真相輿論通過否認真理的價值預設改變社會心態的生態場域,進而引導社會心態的轉向。以2020年美國大選中特朗普的言論為例。在選舉得票優勢被逆轉的情況下,特朗普團隊聲稱美國選舉正在被操縱,發布不符合事實真相的新聞。在美國選舉結束后特朗普仍然多次表態拒絕承認敗選,與網絡上的極右翼團體如“匿名者Q”等組織曖昧不清,多次在推特上發表爆料消息吸引陰謀論者的關注,特朗普對后真相輿論的操縱引發了“Stop The Steal”運動在美國的流行。借助選舉弊端的可能性持續制造公共輿論中的爆點,后真相輿論在無結論的反復追查中消解人們理性審視現實、思辨社會現實的能力。人們淪為后真相輿論動物,更加依靠情感傾向與心理歸屬來尋求社會共同體,特朗普支持者為維護其共同的政治身份對特朗普進行多重圣化,將其打造為反對猶太精英、資本權貴的英雄,是反對戀童癖和撒旦主義者的上帝之子。這進一步加深身份意識和價值依附等感性因素在認識外部世界中的比重,為之后華盛頓集會奠定了廣大的社會心態支持,在“占領國會”的余波散去、美國大選結果敲定之后,他們只會陷入到認識的偏見和實踐的困局之中。
后真相輿論根源于西方社會矛盾,引發全球輿論危機
后真相輿論的流行是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困局的產物。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一波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產業分工和資源流通,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秩序下,國際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于產業鏈的兩端,財富差距不斷拉大,世界格局中南北對立不斷加深;在西方國家內部,全球化的紅利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主要由極少數精英階層所享有,所謂的“涓滴經濟學”并沒有將經濟福利惠及底層民眾,社會底層在全球化中喪失本有的勞工福利和就業機會,中產階級人數持續下降。困頓現實與理論標榜的價值之間落差巨大,國家之間、社會內部的貧富分化摧毀了統一的、確定的認識,不同的利益訴求看待同一社會問題必然得出不同的結論。資本主義全球化造成的利益沖突和無序競爭狀態激化了國際社會輿論極端情緒化和非理性對抗,成為全球范圍內后真相輿論流行的客觀基礎。
后真相輿論的流行與西方民主政治危機密切相關。西方國家政黨為了獲得社會公眾的輿論支持,需要沿用傳統的政治民主話語掩蓋民主制度失序引發的各種社會亂象,彌合社會分裂造成的沖突和隱患;同時,政黨之間頻繁相互攻訐,以戰勝對方為目的煽動仇恨政治,加劇了社會對立,加速政治和社會走向分裂和極端。在近年來的美國大選中,“驢象之爭”愈發激烈,兩黨從執政理念的爭論上升到政治暴力的相互攻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學者彼得·斯特恩斯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狀況,“雙方不把對方視為對手,而是視為惡魔”。表現在新聞輿論上,在引導社會思潮和社會輿論中借助政治極化廣泛挑起人為的沖突對立,已經成為當下西方新聞輿論領域的重要特征,這公然違背了西方政治中標榜的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也違背了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力”維護公平正義的原則。根據自身利益片面展現社會事件,訴諸于非理性情緒,激化社會事件的影響,就必然造成隱匿新聞事實客觀性和科學性的輿論盛行。
后真相輿論的流行還植根于西方社會心態的認同危機。現代化在促進社會發展演進的同時也帶來社會內部文化的差異性,甚至產生多樣化的分裂、沖突和對立。此外,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凸顯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化。在二戰后,西方國家的社會左派以身份認同理論為指導展開反抗運動,在西方主流社會文化中掩蓋了利益劃分的階級話語,并將身份認同作為決定個人政治行為和影響國家政治策略的主要因素。客觀上,大眾心態轉向政治認同成功彌合了西方國家內部的階級差別,在美蘇對抗的冷戰期間起到了重要的意識形態作用。但是身份認同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秩序,伴隨著里根入主白宮以及保守主義理論的興起,身份認同成為建構以盎格魯—薩克遜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認同政治的核心就是通過“我是誰”的自我意識來確認“自己屬于哪一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身份認同雖然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以LGBT(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為標志的少數群體的社會權益,但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社會中,西方右翼政治成為主流,以民粹主義、排外主義、白人至上主義為代表的極端思潮因其價值的煽動性而割裂大量中間民眾,不同身份群體之間愈發難以形成共同的國家認識,反而形成了輿論上的彼此對抗和情感站隊的后真相局面。
抵制后真相輿論的流行,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正確認識后真相輿論的流行規律,防范這股思潮對我國新聞領域造成的錯誤導向和危害,有效開展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課題,也是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大跨越的斗爭需要。我們要以增強輿論引導力為目標建設合格的主流新聞媒體,努力克服后真相輿論對我國輿論生態造成的不良傾向,抓緊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新聞輿論領域內的話語權,促進形成積極、理性、健康的社會心態。
增強政治意識。引導力是新聞輿論引導公眾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分析理解新聞輿論作用的能力,具有鮮明的方向性,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從來不是單純的業務工作,講政治是第一位的。”堅持政治意識首先要制約資本在新聞輿論領域的利益導向。市場經濟中資本的逐利本性決定了傳媒產品的交換價值必將代替真實性成為首要因素,導致在互聯網平臺的多元化、去傳統化等特征下助長輿論的失真狀態,以利益優先、流量為王解構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關注,從而加劇了社會各群體間的背離和分化。我國網絡社交媒體上曾經集中出現以語言暴力和編造謊言圍攻主流媒體的事件,也屢屢出現針對社會事件搶發帶有輿論導向甚至政治偏見的新聞以搶占新聞輿論陣地的現象,其本質都離不開后真相輿論中的資本邏輯。202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中增加了禁止非公有資本開展新聞傳媒相關業務的內容,目的就是為了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新聞輿論領域內的指導地位,引導全黨全社會凝聚共同的思想基礎。
堅持科學理論。我國新聞輿論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將引領力建立在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性和內容報道的權威性上,這是我國新聞輿論戰勝后真相輿論的重要優勢。面對來勢洶洶的后真相輿論,我們要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一方面,要正確認識新自由主義理論造成的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傳播媒介變革帶來的網絡自媒體興盛,以及在此基礎上積淀的對真理認識的矛盾和不一致,堅決否定客觀真理消失的不可知論。“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而人的理性決定了人是能夠被說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致力于帶領人民群眾走出愚昧和蒙蔽狀態,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另一方面,要認識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會依據主體的差別獲得不同的表現方式,技術賦權推動每一個人成為新聞的編輯人,展示自身的特性與主觀意識,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視結合人的不同個性進行綜合教育與引導,而拒絕脫離客觀理性的、陷入主觀性泥沼的宗教式教育,因為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所以要盡最大努力把握其規律性。要善于以輿論報道的客觀事實和真情實感贏得社會公眾的信賴,制約人們的非理性思維和行為,凝聚人們的精神信仰。要正視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所面臨的諸多矛盾和挑戰,提高對社會風向、熱點話題的辨識和分析水平,提升主動回應公眾現實利益訴求、澄清和消除社會大眾的迷惑和不良情緒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鞏固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政治認同。
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社會輿論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力的壯大是以社會心理作為基礎的。社會心理是社會群體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真實內容,社會輿論則是社會心理的公開表達。形成一定理論內核的社會輿論則通過議題設置、內容篩選、價值引導等方式對社會心態進行能動地塑造。鞏固主流新聞輿論陣地,抵御后真相輿論引發的謬誤流行,要特別重視人民大眾情感的群體性、社會性、價值導向性和現實性。要加緊改正主流新聞媒體自身存在的內容枯燥、形式呆板、宣教官氣等傳播問題,結合社會中不同受眾的現實需要、風格特點和意見偏好,增強新聞輿論在內容上的針對性、傳播途徑上的多樣性和傳播結果的有效性,不斷增強新聞受眾的獲得感和歸屬感。要積極推動主流新聞媒體融合創新,以一體化的發展標準推動現有媒介資源的整合融通,建設與人民大眾實際偏好相對應的傳播格局,真正實現黨的理論、主張和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形成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觀念和范疇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精神狀況和道德狀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恩德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世紀以來國外流行社會思潮”(項目編號:18KDA002)、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重點項目“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重點領域思想引領研究”(項目編號:19GJJB02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明昊:《美國那點事|“占領國會山”中的政治暴力:美國會走向內戰嗎?》,澎湃新聞網,2021年1月9日。
②[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年。
③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責編/馬寧遠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