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以來,美國供應鏈危機愈演愈烈。從供應鏈運作本身視角來看,美國供應鏈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供需匹配失衡導致的牛鞭效應、產業配套薄弱導致物流運作效率低下、進出口供應鏈失衡導致港口成為問題爆發點、港口服務供應鏈缺乏政府集成監管。美國供應鏈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正在日益顯現,對此,要防止供應鏈系統性風險,發展近岸供應鏈成為大勢所趨;加強高端產業鏈布局,實現戰略物資的自主可控;加強中長期預測與內銷監管,實現生產物資的供應鏈產能可控;提前進行產能預警,確保全球海運服務鏈運能平穩過渡;加快海外倉智能升級,構建智慧供應鏈服務體系。
【關鍵詞】美國供應鏈危機 供應鏈 物流 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美國供應鏈危機演化的四個階段
美國供應鏈危機演化主要分為萌芽階段、爆發階段、緩解階段和消除階段,如圖1所示。
萌芽階段(2020年)。美國的供應鏈危機早在2020年就開始萌芽。最初的起因在于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以貿易戰方式在一些技術領域進行出口管制、投資審查、進口限制。同時,為了制約中國高技術企業的發展,美國早在2012年起就提出制造業回流計劃,試圖將位于中國的美國生產制造企業引流回國,以此打壓中國供應鏈發展。通過供應鏈近岸運作,將供應鏈轉移至本土和北美墨西哥等國家。然而,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帶來了供應鏈紊亂,美國和墨西哥等國也遲遲無法從疫情中恢復,這為美國供應鏈危機埋下伏筆。
爆發階段(2021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美國經濟也受到了沖擊,成為疫情重災區。一方面,為減少影響,美國拜登政府提出了《美國救援計劃》,向符合個人或家庭年收入標準的美國人每人直接發放1400美元,這一計劃旨在提高美國民眾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費物資,而疫情持續影響也促使美國民眾居家消費時間更為充裕,購買商品的時間更多。另一方面,美國勞工辭職率明顯增加。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美國8月的總離職人數約600萬人,其中辭職人數430萬,辭職率達2.9%,創2000年以來新高。受勞工辭職影響,供應鏈上的生產環節崗位出現了用工荒,港口物流樞紐勞工短缺導致作業效率下降。因此,在供需失衡的沖擊下,供應鏈危機爆發。
緩解階段(2022年)。當前,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供應鏈危機對美國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沖擊,并開始了政府調控,預計2022年進入緩解階段。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開始緩解,中國強大的制造業能力將推動更多的質優價廉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緩解美國缺貨之急。另一方面,從供應鏈全流程運作來看,相關供應鏈關鍵環節的紓解措施已經開始實施以此解決港口供應鏈擁堵問題,使得聚集在美國港口的集裝箱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有序流轉。例如, 2021年10月美國政府宣布加州洛杉磯港、長灘港將開始每周7天、每天24小時作業,以全天候模式運營,解決港口擁堵問題。除此以外,空運企業FedEx、UPS,零售企業Walmart、Home Depot等也開始配合政府延長工時,以此提高全美物流運輸速度。
消除階段(2023年以后)。美國的供應鏈危機預計于2023年以后逐步消除,其消除速度還與疫情控制和美國物流作業效率提升有關。一方面,隨著新冠疫苗和特效藥的持續研發和普及,疫情對全球影響日益減少,通過有效的免疫屏障,以及隨著《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的持續發力,將從一定程度上刺激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美國企業復工復產也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在供應鏈各環節共同努力下,原有的牛鞭效應將逐步縮小,市場需求波動性降低,各環節供應保障能力也得到提升,美國物流將更加有效地暢通運轉。但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效果,仍然受未來疫情發展和美國物流作業效率的影響,特別是近期暴發的新冠新型變異毒株Omicron(奧密克戎),將加劇全球抗疫的不確定性。
美國供應鏈危機的主要原因
從供應鏈運作本身視角來看,美國供應鏈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供需匹配失衡導致的牛鞭效應。美國供應鏈危機的首要原因是出現了供需匹配的嚴重失衡,進而產生了嚴重的牛鞭效應。就需求端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市場需求萎縮以及疫情發展后積壓需求在短時間內釋放,使得市場供給難以短時迅速滿足需求,進而導致了牛鞭效應的出現。隨著牛鞭效應在供應鏈各個環節傳遞蔓延,真實市場需求被不斷放大。有報道數據顯示,美國的消費品需求比疫情前高出了22%,這導致美國港口的入境吞吐量實現了創紀錄的增長,進而增加了供應鏈運輸系統的壓力。就供給端而言,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全球原材料供應能力、制造能力和運輸能力尚未完全恢復,供給難以迅速滿足需求。出于對安全風險因素的考慮,供應鏈消費端的訂貨量迅速拉升。由于中國是美國的主要進口國家之一,因此本文展示了中國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如圖2所示,該指數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已經由年初的1906.13上升到10月份的3291.25,增加幅度達72.6%。隨著集裝箱海運成本的不斷增加,進一步阻礙了供需兩端的平衡。
二是產業配套薄弱導致物流運作效率低下。近年來,基礎設施的陳舊與老化是美國產業配套薄弱的重要表現。美國的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效率普遍低下,難以有效應對不確定時代下的經濟發展需求。以港口為例,據世界銀行發布的相關報告,美國最繁忙的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在全球集裝箱港口效率排名中分別為第328位和第333位。研究顯示,一個集裝箱在洛杉磯港的平均搬運時間是中國的兩倍。盡管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并且于2021年11月15日簽署了總價值1.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但政策實施及其產生成效尚待時日,從而加劇了短期內的港口供應鏈緊張。
三是進出口供應鏈失衡導致港口成為問題爆發點。港口是重要的進口供應鏈和出口供應鏈交匯地點。從出口供應鏈來看,美國全面復工復產,生產迅速恢復,但受制于港口擁堵,美國貨物只進不出,產成品積壓在港口,造成嚴重堵塞。從進口供應鏈來看,下游的需求出現反彈,急需大量貨物進口,而進口的貨物受制于港口作業效率無法快速進入美國市場,無法抵達消費終端環節。因此,進出口供應鏈問題在港口這一地點交匯,導致港口問題嚴重爆發,海運物流服務鏈條緊張。據洛杉磯港口數據顯示,2021年1月份抵岸進口達43.7609萬個標準箱,出口卻只有11.9327萬個。將近28萬個空箱滯留當地,同比增長14.5%。
四是港口服務供應鏈缺乏政府集成監管。供應鏈是上下游多企業的聯合體,在出現供應鏈牛鞭效應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核心企業或者第三方進行統一有效的集成式監管,從而快速地解決這一供需不平衡問題。當前美國港口供應鏈受阻問題日益嚴重,深層原因是缺乏美國政府集成監管。特別是港口供應鏈涉及到海關、港口、船公司、堆場、貨代報關企業、運輸企業等一系列主體,任何一方缺乏高效率運作都將導致港口生態的惡化。由于這些主體無法在短期內實現集成監管,各方都有利益訴求,無法得到有效平衡,因此,港口供應鏈存在的問題持續發酵,進而引發了嚴重危機。因此,政府集成式監管缺位使得港口供應鏈持續緊張。
美國供應鏈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生產生活物資短缺帶來的影響
表層影響:中國出口物資短期激增,港口供應鏈運作表面繁榮。美國供應鏈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正在日益顯現。中國作為供應鏈上游,也是美國的重要供應商,疫情需求波動正從下游傳導到上游。面對巨大的本土需求,美國商家加大對中國生產商的訂貨,數據顯示,2021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額4630.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其中,出口總值2639.82億美元,同比增長24.8%。進口總值1991.1億美元,同比增長26.9%。同年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5793.4億美元,同比增長26.1%,出口325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進口2538.1億美元,同比增長31.7%。由于集中從中國購買貨物,中國出口物資短期激增,加上集裝箱周轉率變慢,回流減速,一箱難求和一艙難求持續。全球2300萬標箱的運力,除了1%的集裝箱在維修狀態,其余全部投入海運當中,甚至一些雜貨船也都當作集裝箱船進行運輸。據統計,2021年各主要班輪公司投入的艙位數大幅增長,其中中國至北美航線運力達到551萬標箱,比2020年增長了65%,中國的生產企業、港口、海運企業乃至造箱企業也呈現出巨大的繁榮。例如,2021年上半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76.43億噸,同比增長13.2%。2021年10月9日,中遠海控發布前三季度業績預增公告,凈利潤676億、同比增長1651%。以造箱企業為例,中國造箱企業的月產能已經提高到50萬標箱,到2021年5月份我國主要港口的空箱短缺量已經降到1.3%。
深層影響:供應鏈牛鞭效應將導致中國外貿生產產能和集裝箱運能不穩定,造成產能布局失衡。美國供應鏈危機還將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層次影響,突出表現為供應鏈牛鞭效應將導致中國生產產能和集裝箱運能長期不穩定,造成產能布局失衡。一方面,受美國港口擁堵導致的中美航線航程時間變長、艙位變少、船期不準等因素影響,中國出口企業為了滿足美國進口商需求不得不支付額外的搶箱子和艙位費用,這些高額的費用減少了中國企業凈利潤。而且美國需求表面的劇增,誘發了中國外貿企業加快布局新增產能,而這些產能將在美國需求平穩后存在過剩風險。特別是中國集裝箱生產企業,美國集裝箱空箱滯留當地無法回流中國,“一箱難求”導致部分集裝箱生產企業短期集中生產,集裝箱產能過剩無法避免。
戰略性物資短缺帶來的影響
表層影響:進行大量戰略物資存貨,影響中國物資出口和投資審查。除了生產生活物資受美國供應鏈不穩定的影響以外,戰略性物資短缺現象也將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美國自2012年發布《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以來,高度重視戰略性物資的儲備工作,特別是礦產品、信息與通訊技術、國防工業等關鍵物資的國家戰略更被提上了議程。2021年,美國政府又發布了《建立彈性供應鏈,振興美國制造業,促進基礎廣泛增長:第14017號行政命令下的百日審查》報告,要求美國多個政府部門要對半導體制造和先進封裝、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材料、藥品及活性藥物成分的供應鏈進行全面審查,分析供應鏈潛在風險。以稀土物資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也是最大的稀土冶煉分離國家。美國許多稀土都要運往中國進行加工,對中國有較高的依賴。為了降低供應鏈風險,美國開始構建彈性供應鏈戰略,一方面在本土由能源部牽頭,主攻稀土提取、分離與處理等技術門檻較高的供應鏈環節。另一方面積極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合作開拓稀土市場。2021年澳大利亞萊納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與美國國防部簽訂合作協議,由澳大利亞公司在美國建立輕稀土分離廠。美國這一舉措將對我國礦產品進出口及國際礦產品開發帶來威脅和挑戰,應做好關鍵礦產品的開發利用和戰略儲備長遠規劃。再以藥品和半導體安全為例,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建議要投資藥品制造,減少對外依賴性風險,美國也針對半導體發布《國防授權方案》等條例來鼓勵美國生產商投資半導體設備,加強開發和生產尖端半導體的能力。這些關鍵物資的戰略投資和儲備將無可避免地對我國相關材料進行出口管制、投資審查等,可能進一步導致卡脖子等威脅。
深層影響:構建戰略物資透明供應鏈,引發全球智慧霸權風險。全球供應鏈緊張等危機下,美國針對關鍵材料及其供應鏈實施大范圍國家安全布局,在新一輪安全布局中,重點加強透明供應鏈體系建設。相比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拜登政府發布的《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更明確強調了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的開發及供應鏈安全。以芯片為例,為了進一步提高芯片供應鏈的關鍵主導權,美國以提高供應鏈透明為由,要求臺積電、三星、SK在內的20多家芯片龍頭企業在2021年11月8日前提交相關供應鏈數據。美國這一舉措意在掌握全球芯片產業鏈的關鍵數據,提高對關鍵芯片龍頭企業的掌控力。美方此次的施壓已經初見成效,絕大多數芯片企業按時提交了數據,同時不排除美國用同樣的理由督促芯片企業提交更多的數據。這將為對芯片企業實施出口管制、降低其議價能力、不公平競爭提供條件。通過構建戰略物資透明供應鏈,引發美國在戰略物資方面的新一輪全球霸權風險。
美國供應鏈危機對中國影響的緩解與應對
整體來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緩解乃至消除可能還需要較長時間,特別是新病毒新變種出現可能性加大,因此,針對美國供應鏈危機對中國影響,在后疫情時代制定系統應對的發展戰略尤為重要。
第一,防止供應鏈系統性風險,發展近岸供應鏈。受逆全球化壓力的影響,發展多元化近岸供應鏈,提高供應鏈彈性,促進國內外雙循環穩定運轉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選擇。一方面,為了提升供應鏈魯棒性,在供應鏈中斷、出口限制、海運成本提升等諸多因素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減少全球網絡中供應商之間的距離,構建近岸供應鏈。例如,美國與墨西哥已經開始合作,將更多的近岸外包制造企業以及其他企業向墨西哥優先轉移,使半導體、電動汽車、醫療設備和藥品供應鏈更具生產柔性。另一方面,近岸供應鏈更有利于構建快速、透明和靈活的供應鏈網絡,從而有助于滿足多元化和個性需求。區域內的閉環供應鏈更有利于降低斷鏈的風險,它將通過產業鏈重構、勞動分工、鏈與鏈的系統集成,不僅有助于綜合成本的下降,還有助于更加快速地滿足市場要求,從而更加合理地平衡供應鏈風險與效率,提升應對不可抗力所導致的“斷鏈”風險的能力。因此,中國在未來全球供應鏈布局上也要積極發展近岸供應鏈,推動在中國周邊國家布局供應鏈網絡合作關系,提升供應鏈風險對沖能力。
第二,加強高端產業鏈布局,實現戰略物資的自主可控。高端產業鏈具有技術難度高、風險壓力大、依賴國外性強等特點,因此,在當前全球供應鏈“加庫存”的背景下,要加強高端產業鏈布局,實現戰略物資的自主可控。首先,對于我國具備優勢的高端產業鏈,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壁壘優勢和風險管控優勢,通過提升安全庫存水平,制定符合更為長遠的供應鏈戰略計劃。其次,針對半導體、材料、先進工藝等我國不具備優勢的戰略產業,我國要加強與多個國家在這些領域的長期合作,集中力量做好研發技術供應鏈,打通芯片、光刻機、系統操作軟件、特種材料、關鍵元器件等關鍵產業供應鏈面臨的一系列“堵點”和“斷點”,通過自主研發和生產,保障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主要設備實現國產化,并通過戰略物資儲備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最后,對于當前的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云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要加快構建高層次創新平臺,通過供應鏈上下游整合,強化重點領域基礎創新能力,聚集人才、資金、資本等一系列創新要素,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與供應鏈系統耦合,實現新興產業的差異化發展,從而防止和打破國外發達國家的戰略壟斷。
第三,加強中長期預測與內銷引導,實現生產物資的供應鏈產能可控。針對傳統的生產生活物資,要關注全球供應鏈變局帶來的產能不確定風險,通過加強中長期預測與內銷監管,實現生產物資供應鏈產能的平穩過度,防止大規模的外貿生產產能削減導致裁員嚴重現象發生。具體而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外貿進出口流向流量的實施監管,特別是要利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及時進行外貿發展的戰略預警,要根據外貿歷史數據、政策風向和市場波動,加強對外貿需求的中長期預測能力,從戰略角度進行產能的布局和規劃。二是盡快摸清中美航線上的集裝箱運力投入情況和滯留美國集裝箱的數量和分布情況,通過理清既有運能存量資源,規避供應鏈上下游滯留、斷貨情況,及時開展美國供應鏈導致中國影響的風險預警研究,確保生產物資產能的平穩回落和安全可控。三是要通過整合國內市場,挖掘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引導外貿過剩產能從外銷轉為內銷。我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穩居世界前列。擴大內銷,挖掘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為國內產業營造平穩、安全的發展環境,也是重中之重。
第四,提前進行產能預警,確保全球海運服務鏈運能平穩過渡。從物流服務供應鏈來看,在全球海運服務鏈中,船公司、港口、集裝箱堆場、貨代和客戶等構成了完整的服務鏈條,在這一服務鏈條中,如何確保供應鏈服務能力平穩將對全球海運貿易有序運行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鼓勵海運企業通過加掛港口的方式用足回程艙位,推動海外空箱周轉速度提升,同時要在政府指導下,有序擴大集裝箱產量,防止集裝箱造箱企業產能無序擴展。二是要在既有的港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基礎上,通過對集裝箱產能和數量分布的研究,構建更為完整的海運供應鏈安全預警體系。三是建立集裝箱運能與外貿需求指數(如采購經理人PMI指數)之間的關聯關系,不斷調整我們的出口產品結構,對相關產能的升級方向提前做好規劃,在后疫情時代擴大我國現有的競爭優勢,保障未來全球海運服務鏈的運能平穩過渡,為全球貿易更好地發揮中國力量。
第五,加快海外倉智能升級,構建智慧供應鏈服務體系。在美國大力解決供應鏈危機的過程中,由于美國本土商品需求理性回歸導致供應鏈上各個環節庫存積壓,因此,構建中國的海外倉供應體系,推動滯銷商品合理庫存將非常重要。傳統的海外倉只作為中國在海外的物資存儲點,功能單一,無法有效吸納整合優質海外資源,在疫情期間發力較為薄弱。所以,要加大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加快海外倉智能升級。一方面,智能升級后的海外倉在運作效率、運作模式上會獲得改善,在改善我國海外物流能力的同時,作為物理載體有利于有效整合海外物流資源;另一方面,智能升級后的海外倉在信息收集、信息反饋能力方面將具有優勢,能夠推動各類公共海外資源向跨國企業共享倉儲容量、貨物物流等數據信息,從而方便跨國企業實時了解海外物流資源現狀,推進物資庫存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海外倉庫基礎設施智能升級的基礎上,從鏈條到網絡,打通各個環節,逐步構建海外智慧供應鏈服務體系,將更有效地打通海內外服務鏈的信息壁壘,實現海外供應鏈降本增效。
(作者為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博導,系主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智慧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8ZDA06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疫情持續影響就業 8月美國430萬人辭職創新高》,光明網,2021年10月13日。
②《拜登宣布:洛杉磯港7×24小時全天候運營》,騰訊網,2021年10月15日。
③《主要集裝箱港口效率全球倒數 美媒:美國什么都缺》,新京報,2021年11月13日。
責編/李一丹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