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把“文化引領、產業帶動”“農民主體、多方參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特色發展”作為基本原則,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鄉村文化業態豐富發展,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鄉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文化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顯著,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特色就是潛在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開發好、利用好、發展好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農村地域遼闊,鄉村文化差異迥然,呈現出“各美其美”的多姿形態,但一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同質化現象突出。對此,不同村落應依托本鄉獨具一格的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生態文化資源與傳統技藝文化資源等,大力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要量體裁衣、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有序推進,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的發展原則,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自然基礎條件,在區域特征、文化特點、民族特色上下功夫,著力建設“一鄉一品”“一鄉一業”“一鄉一韻”的特色文化鄉村,加快形成“一戶一處景、一鄉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縣一風光”的鄉村文化產業格局。總之,要打破同質化發展的束縛,避免“復制粘貼”式的產業格局,打造有根基、有特色、有后勁的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完善人才支撐體系。高素質人才是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堅持引育結合,通過外來人才與本地人才的通力合作,提升鄉村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一方面,要引導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企業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開辦藝術類專業的院校師生等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帶動文化下鄉、資本下鄉、產業下鄉,建立健全城鄉文化人才保障與交流機制,為鄉村文化建設引入高層次文化研究、傳承與創新的高端人才,促進城鄉文化資源互通、優勢互補,鼓勵大學生與城市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就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鄉賢作為鄉村的精神領袖,品德高尚、視野開廣、才學出眾,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文化產業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要致力于深入挖掘新鄉賢文化治理的內生動力,以更加開放的視角來看待鄉賢這一特殊群體的價值與功能定位,擴大鄉賢的識別范疇,搭建好鄉賢組織溝通交流平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構建多元共建格局。鄉村振興需要以農民為主體,并借助外力形成共建的格局。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中,要充分發揚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在建設自己文化家園的過程中有發言權和決定權,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與創新意識,喚醒他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農民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鄉村的發展前景和整體價值。農民在主動參與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科學文化素養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有手藝、懂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農村社會發展的不竭之源。鄉村振興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必須廣泛引導社會資源和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堅持政府引導,加大政策的支持、資金的扶持和文化惠民工程的落實;另一方面,要推動企業加盟,為鄉村文化產品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業、工業、商業、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城市與鄉村有效鏈接,讓鄉村文化發展有平臺、村民文化娛樂有舞臺、鄉風文明涵育有載體。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完善人才支撐體系、構建多元共建格局,把內生動力激發出來、發展活力釋放出來、自身潛力挖掘出來,讓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賦能續航,助力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作者:徐永霖 新疆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