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推動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如制度創新紅利亟待釋放、我國企業引領產業鏈重構能力不足以及跨境產業合作平臺作用發揮有限等問題。未來,需要以原產地累積規則鞏固和躍升區域產業鏈,聚焦優勢產業構建跨國跨境產業鏈,加快推動跨境產業集聚發展,提升跨境產業合作平臺能級,大力發展跨境金融服務,優化投資貿易平臺,系統推進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
【關鍵詞】RCEP 跨境產業鏈 原產地累積規則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變得愈發脆弱。疊加中美激烈競爭等多重因素,各國紛紛謀求區域價值鏈重構,力圖打造聯系更為緊密、關系更為穩固的區域產業鏈。由東盟十國發起,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參加制定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經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構建了全球人口最大、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升級版的基礎上,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未來,在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構建與東盟的跨境產業鏈,打造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將成為我國拓展國際經濟合作圈的重要選擇。
RCEP框架下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RCEP為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首先,RCEP通過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措施推動經濟技術合作,改善區域整體貿易環境,促進了“東亞+東南亞+大洋洲”區域產業鏈構建。東亞有著成熟的產業鏈體系,是全球制造業的中心之一;東南亞是新興制造業基地和全球產業轉移承接地;大洋洲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要素和能力的互補關系。RCEP的簽訂,把三個地區納入同一個經濟協定框架下,有利于產業融合,進而形成新的“東亞+東南亞+大洋洲”區域生產網絡。其次,RCEP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減少了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的壁壘。RCEP采用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促使企業在區域內擇優布局生產鏈、供應鏈,突破了國家或地區的局限,極大地增強了產業布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RCEP包含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垂直型的一體化組織,疊加龐大的人口、強有力的研發制造能力,形成了集研發中心、高端制造中心、低成本生產以及人口紅利市場的閉環,為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最后,RCEP構建了“供應—需求”的循環產業鏈合作關系。我國與東盟各國的產業互補表現為生產資料的供需關系。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盟國家轉移趨勢明顯,既是分工環節增加的結果,也是部分低增加值產業從中國溢出的影響。RCEP的簽訂有助于推動擁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的東盟國家承接制造業產業轉移,為這種供需關系提供更多的機制保障。
RCEP為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RCEP填補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現有區域貿易規則和合作機制的缺失。隨著全球經濟進入調整期,舊的規則制度無法對各國投資政策、關稅減讓、產業補貼、原產地規則等進行有力約束,不少國家產生了對貿易規則修訂的訴求。RCEP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領域都有著全面的市場準入承諾,形成了對成員國的硬性約束,有利于各成員國的市場開放與生產要素流通,能夠增強區域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RCEP將重點產業發展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規則結合,不僅為構建區域內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制度保障,也為我國產品出口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RCEP框架下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對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挑戰。首先,存在低端產業轉移后經濟空心化風險。RCEP所構建的“東亞+東南亞+大洋洲”區域產業鏈,與我國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關系,可能導致部分生產環節移出中國。在RCEP創造的產業擴散良性環境與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產業鏈安全問題的疊加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生產商驅動供應鏈參與企業存在向東盟國家及“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分散布局的可能。其次,就業壓力增大。低端制造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低技能工人,隨著低端制造業的轉移,這些人的就業將成為重大社會問題。最后,國內相關規則與RCEP規則的適應程度有待提升。我國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投資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規則與RCEP規則仍不完全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RCEP的促進作用。如負面清單制度實施的范圍和程度、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及適用的國際規則等,都與RCEP相關規則存在差距。
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存在的現實問題
制度創新紅利亟待釋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規則與RCEP規則融合需要各發展平臺、各部門以及各成員國共同推動落實,但目前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的系統性改革偏少,一些關鍵性政策的吸引力不強、落實不到位。對此,應將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過程中形成的改革創新成果延伸到RCEP規則中,促進新舊規則的融合提升。
我國企業引領產業鏈重構能力不足。在RCEP框架下推動跨境產業合作,必須建立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形成與全球供應鏈匹配的產業基礎。我國雖然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是核心技術多依賴發達國家,由此出現“卡脖子”難題。部分產業缺乏核心技術支持,在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同時,產業鏈延伸配套不足、產業技術含量較低、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不足,也使我國對區域產業鏈的帶動力受到較大制約。
跨境產業合作平臺作用發揮有限。我國與東盟國家構建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東盟博覽會、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眾多產業合作重大平臺,且在“一帶一路”倡議、西部陸海新通道等的加持下,雙邊經貿合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仍存在“一頭熱”現象,我國對產業園區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東盟國家由于發展階段或其他因素制約對跨境產業合作平臺建設成效不足,尤其是布局在沿邊地區的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
RCEP框架下持續深化中國—東盟跨境產業合作的對策
以原產地累積規則鞏固和躍升區域產業鏈。原產地累積規則是RCEP規則創新中的特色和亮點,可以增加區域內價值成分比例,推動區域內生產商對本區內成員國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使用,進而擴大區域內貿易規模。由此,投資活動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增多,區域資源鏈、生產鏈、價值鏈得以鞏固和促進,最終增強成員國區域經濟合作的“黏性”。因此,應鼓勵我國企業更好利用原產地累積規則進行關稅成本核算,降低關稅成本。要多方發力,幫助企業加強價值鏈分析研究,科學分配海外投資布局,根據原產地累積規則優化對東盟國家的投資。
聚焦優勢產業構建跨國跨境產業鏈。依托制造業和物流業的堅實基礎,與日韓澳新以及東盟國家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可以順應東亞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趨勢以及東盟國家加速成為RCEP制造業基地的格局變化,以電子、汽車、綠色化工以及數字經濟為重點,推進制定標準、聯合研發創新,構建堅實穩固、內外循環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可以采取鞏固與拓展相結合、多點布局等方式,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可以構建各國深度參與的“中日韓澳新研發+中國制造+東盟市場”以及“東盟資源+中國制造+日韓澳新市場”的閉環型價值鏈和供應鏈,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與我國大力構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協同共生。
加快推動跨境產業集聚發展。遵循“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產業發展思路,扶植壯大龍頭企業、頭部企業,集聚上下游中小企業。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聚焦服務主要產業鏈和重點產業集群,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廣泛布局東盟國家。支持企業以中國—東盟為主要市場,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重點推進中國—東盟跨境電子信息產業鏈、跨境綠色化工產業鏈、跨境特色產品加工鏈等的合作。同時,實施補鏈擴群產業優化升級行動,以產業集群發展為導向,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和協同關聯企業發展,推動產業園區向生產、服務等多功能的產業功能區轉型,構建產業生態圈。以數字經濟賦能跨境產業園區,實施數字供應鏈創新和應用示范項目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跨境產業園區。
提升跨境產業合作平臺能級。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強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產業鏈互補、供應鏈協同,支持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抱團出海”,拓展國際產能、人才、金融、科技、標準認定等多領域的合作空間。加快建設中馬“兩國雙園”、中泰“兩國四園”、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二期等國際產能合作平臺,規劃建設中國—東盟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區。在沿海、沿邊地區共建產業園區,支持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跨境投資建廠,大力發展邊貿加工業,形成沿邊經濟、跨境產業鏈。
大力發展跨境金融服務。以人民幣國際化為重點,加強供應鏈金融產品設計和數字金融體系建設,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推動面向東盟的數字化人民幣支付清算網絡建設。加快重大金融改革步伐,探索本外幣合一的賬戶體系,推動離岸金融、清算結算等重大平臺建設,完善跨境金融創新風險防控體系,推動與東盟各國跨境金融風險防范的監管互認。加速完善面向東盟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推動中國—東盟跨境金融服務中心、中國—東盟跨境征信服務平臺建設。以“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為抓手,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對照RCEP、CPTPP等規則要求,重點在跨境電子商務(數字貿易)、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著力,爭取先行先試政策,探索建設RCEP跨國數據中心,打造面向RCEP成員的數字經濟集聚區。
優化投資貿易平臺。用好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平臺功能,有效銜接RCEP落地生效。提升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南亞博覽會面向東盟開放的能級,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和泛亞鐵路的功能,在港口、物流、供應鏈、電子商務、5G、文化旅游等領域建立RCEP合作聯盟和網絡。同時,加快建設中國—東盟經貿中心。在經貿合作、項目引進、市場拓展、跨國技術轉移交易等方面為RCEP成員國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專業化服務。將中國—東盟經貿中心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外資集聚中心、跨境企業孵化平臺、中國—東盟經貿交往中心,構建面向RCEP成員國的經貿合作樞紐。
(作者均為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碩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RCEP框架下中國—東盟跨境產業鏈合作的共生效應及提升策略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西南地區外貿高質量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唐紅祥、張祥禎、吳艷、賀正楚:《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與國際競爭力提升研究》,《中國軟科學》,2019年第2期。
②陳鳳蘭、陳愛貞:《RCEP區域產業鏈發展機制研究——兼論中國產業鏈升級路徑》,《經濟學家》,2021年第6期。
③劉馨蔚:《RCEP簽署加速區域內供應鏈與產業鏈融合》,《中國對外貿易》,2021年第6期。
責編/孫渴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