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是基礎,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在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一次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黨領導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
一是深化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要性的認識,更加強調實現現代化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是決定中國現代化的全局問題。“中心”是相對于全局而言的,著眼的是全局,離開全局就無所謂“中心”。從中國發展的實踐來看,如果不能正確地確定“中心”,就不能夠真正掌握和推動全局;如果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整個現代化事業的全局都會受到損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歷史性變革,根本就在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推進現代化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都要服從、服務、捍衛這個中心,不能沖擊、背離、取代這個中心。
二是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中心任務的新要求,增強對新發展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內涵的把握。黨的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判斷,經濟建設仍是中心工作。新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了新的內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人民為中心是統一的,以人民為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入展開的內在規定,凸顯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遵循,有利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三是強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貫徹落實,營造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社會生態環境。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經驗教訓啟示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必須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動搖。當前,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國際經濟環境更加嚴峻復雜多變,需要更好的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營造更加鮮明、濃郁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發展環境,形成旗幟鮮明抓發展的政治生態,努力把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我們的經濟搞好。這是我們在國際上參與合作競爭的底氣所在,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力所在。
四是必須把推動經濟穩定增長放在發展首位,宏觀經濟治理要在多重目標中尋求系統動態平衡。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把穩定經濟增長長期抓下去,不斷增長自己的實力和競爭力。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各級政府加強監管和推動發展都要兩手抓,不能監管之手越來越硬,推動發展之手越來越軟。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重大政策出臺和調整要進行綜合影響評估的指示。加強統籌協調,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面效應。還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五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全面改革更加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不動搖,以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牽動“五位一體”的改革向縱深發展,重點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堅持和捍衛“兩個毫不動搖”,把民營企業家當成“自己人”,深刻理解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因素,加快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營造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推進要素市場化進程,不斷改善市場主體預期。
六是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的市場空間,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民營經濟發展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標志。要加強頂層設計,改善輿論環境和民營企業的預期,加強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國家專門管理服務機構建設,建議國家定期發布《中國民營經濟白皮書》,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加快結構性改革,解決好民營企業在產權保護、招投標、市場準入等領域存在的典型問題,在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上多為民營企業鼓與呼。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大量市場主體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和內在動力,必須充分信任、尊重、依靠、愛護、理解市場主體,真正發揮企業家在推動企業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方面的特殊作用。
七是加快圍繞高質量發展拓展經濟增長空間,設計合理的地方政府競爭發展機制。靠什么來拓展經濟增長空間?當然是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靠落實新發展理念,靠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前比較迫切的是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突破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帶動中高端產業迭代升級;適應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努力構建以國內為主的超大規模暢通循環的消費市場;抓住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升級契機,適當保持合理的投資強度和結構優化,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地方政府競爭是理解中國地方政府行為,尤其是中國地方改革與治理模式的重要視角。只要考核設計合理,加之必要的頂層牽引,地方政府競爭發展機制還是可以大膽用的,也是能夠釋放較大效能的。
八是以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干部推動經濟發展,提高領導干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以正確選人用人導向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機會、有舞臺、有空間,改變一些地方空喊口號,不敢作為、不想作為、不會作為、不能作為的不良風氣,改變行政化方式慣性依然明顯、市場化方式運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領導干部要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化系統思維、法治思維、專業思維、底線思維,堅持科學謀劃,強化依法辦事,提高領導新經濟能力、防范風險能力、群眾工作能力。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現途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特性和行為規律、綠色產業轉型與碳達峰碳中和等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更好地發現變局中的規律、現象后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