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院長 劉志彪
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黨中央在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下,為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而作出的戰略性決策和所采取的積極措施,也是新發展階段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的新內容。加快推進這項工作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更需要國家政策尤其是產業政策的轉型來支持。
產業政策及其實施方式的轉型,是政府管理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如要從過去鼓勵企業做大,轉向鼓勵企業做細、做精、做深,在細分行業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全球競爭力。顯然這需要改變“唯大才美”的傳統思想和激勵制度,樹立“小的是美好的”的觀念和審美意識,建立各種有利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的組織和制度支持體系。對于中小企業的企業家們來說,要想辦法做“小池塘里面的大青蛙”,這些行業的規模不會很大,它們的市場容量往往是有限的,但是企業要在這個行業中占有比較高的份額,要有強大的競爭力。
那么,產業政策在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方面該如何發力?
第一,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產業政策,要積極推進實行產業鏈的“鏈長制”。“鏈長制”不是要地方政府去管理產業鏈上的企業決策和行為,而是要其聚焦產業鏈,通過做好產業鏈發展規劃、產業鏈支持政策、產業鏈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鏈共性技術支撐平臺、產業鏈招商隊伍、產業鏈分工責任機制等工作,實現固鏈強鏈創鏈緊鏈。在中國,由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當鏈長,協調鏈主組織產業鏈“卡脖子”環節的技術攻關,解決其在特殊時期的穩定性、安全性的問題尤為重要,所以現階段還是要發揮鏈長和鏈主的雙重作用。
第二,要在尊重市場基礎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依據建設自主安全高效產業鏈的原則,從需求側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發展有三方面的支撐要素,一是技術要素支撐,二是市場的支撐,三是制度或管理的支撐。現在許多地方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偏重于供給側的技術攻關,弱于市場側的支持。在實踐中,下游企業往往怕承擔風險而不敢使用上游創新企業的創新產品。在企業招標中,一些招標企業設置如“使用量、使用單位的數量”等要求,排斥國內具有“首臺套”特征的創新產品。因此,產業政策對國產替代品,要有容錯機制的設計,允許國內產品有暫時的微小的缺陷。總之,產業政策不僅要支持產品創新周期中前半段的技術創新,還要支持后半段的市場創新。
第三,要高度重視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產業鏈支持體系的建設。當前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方式,主要是財政補貼、土地廠房使用或租賃補貼、人才補貼等。政府的產業政策要改變支持方式,從簡單的財政補貼改為產業鏈支持,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造產業鏈生態環境。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次性獎勵或補貼只能支持一時,而產業鏈生態環境可以為其提供成長的肥沃土壤。建立產業鏈支持體系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與大中型國有企業建立產業聯系;二是政府出面,依據產業鏈建立中小企業“貸款資金池”機制,以解決中小企業因抵押資產不足而導致的金融抑制的困難;三是在條件比較優異的地方,政府可以出面建設適合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產業集群。江蘇和浙江的實踐經驗表明,建立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集群,相當于政府“筑巢引鳳”,可以自動地吸引許多大中型企業前來合作或配套。在未來全球產業鏈集群的分工趨勢下,這種措施更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和競爭的特點。
第四,要界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現代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發揮其互補性作用。國有企業比較適合在產業鏈中當鏈主,它們大多處于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部門,有足夠的規模和研發資金,在國家的要求下,也有足夠的外來壓力和晉升驅動的動力。根據國有企業的這些特性,它比較適合于做那種具有連續性的、累積性特點的產業創新活動,也就是需要長期投入、有一定積累基礎的連續創新,如航空發動機、大型汽輪機、大型精密機床等領域的創新活動。而對于那些面廣量大、涉及方方面面的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活動,或叫做毀滅性的創造性活動,創新的角色適合于讓中小企業來承擔,它們是產業鏈上云集的無數的中小供應商,也是“隱形冠軍”。這樣的功能配合,符合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必須互補的要求,也符合政府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內在要求。
第五,要改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服務模式。中小企業面廣量大,分布戰線長,政府要把被動等待企業上門,變為主動事先服務。根據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經驗,要發揮政府的政策計算器功能,在熟悉政府政策工具、事先了解企業對政策的需求的基礎上,把政策供給與企業對政策的需求進行智能化匹配,主動告訴企業可以申報什么政策,可以享有哪些優惠,而不是等企業來申報。改變政府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服務模式,在實踐中至少有三個問題要注意:一是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認定上,應該尋求第三方的評估體系,廣泛邀請來自業界、行業協會、科研機構、主管機構的專家參與,建設一個有信譽的強大的評審機構,而不是單看市場占有率、技術水平、發展前景等指標。二是政府要對中小企業建設品牌的活動提供足夠的支持。品牌是中小企業的生命線,這對于企業的成長更加重要。三是要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這需要由中央政府部門出面統一進行建設,為中小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提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