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是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沿海國家十分注重發展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產業與經濟。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總量中約60%來自各經濟體的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當前,海洋經濟建設與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態、海洋軍事等多領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迫切要求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此,在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提出要“打造好向海經濟”。從理論上看,向海經濟包含又高于海洋經濟,不僅突出以海洋為載體,而且強調以海洋為導向,是海洋經濟的主要形式,在戰略層面上引領經濟活動“向海上轉移”,具有明顯的政策引導性和要素驅動性。發展好向海經濟,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擴大對外開放、維護海洋權益、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抓手。
發展向海經濟需要走綠色發展道路
中國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是孕育新產業、引領新增長的重要領域。據《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9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8341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17.1% 。但長期以來,在粗放式、掠奪式的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下,我國向海經濟出現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發展滯后、海洋產業發展方式粗放、陸海基礎設施銜接不完善、協調溝通機制缺乏統籌、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體系薄弱、海洋資源供給與環境保護壓力比較大等問題。進入新時代,向海經濟呈現出典型的新特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發展與治理并重理念盛行,在推動向海經濟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注重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生態保護協同推進,實現陸海經濟整體聯動升級,尤其要將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向海經濟發展全過程,從而推動向海經濟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需要強化綠色發展理念
海水利用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海洋能源產業、海洋礦業等作為向海經濟體系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就屬于海洋產業鏈中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端產業,需要高新技術引領。但目前這些產業存在規模體量偏小、關鍵核心技術缺乏、人才儲備不夠、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等發展桎梏。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要推動這些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與其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消耗大量能源。由此,必須強化節能減排意識,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另外,推動海洋漁業、海洋船舶業、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等傳統海洋產業改造與升級,也需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導,大力引進與傳統海洋產業密切相關的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設備和技術等。只有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基礎設施、生產設備和技術創新升級,才能提升資源能源利用率,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傳統海洋產業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而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現代化海洋漁業等,最終實現傳統海洋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同理,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文化產業等要實現提質升級,必須深化綠色發展理念,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先進的服務體系。
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強化綠色發展理念
發展向海經濟意味著向海要資源、要財富、要發展。向海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是海洋,海洋是向海經濟持續發展的生產力來源,但這一“聚寶盆”可持續存在與發展需要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前提。一直以來,很多海洋經濟發達國家將海洋視為未來生存發展的重要基地,大規模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但由于開發沒有節制,超過了海洋可持續發展承載力,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導致海洋石油、放射性物質、重金屬、廢棄物等海洋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海洋資源利用率低下、資源枯竭問題頻頻出現,海洋生態系統不斷惡化,極大影響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基于這些深刻教訓,將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向海經濟發展全過程,在海洋生態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發展海洋經濟,形成良性發展模式,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可持續發展優勢,實現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尤為重要。
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全面推進海洋科技創新
發展海洋科學技術,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需要構建科技創新驅動的向海經濟長效發展機制。首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沿海地區海洋研究高校、海洋產業發展龍頭企業間的合作交流,加快綠色低碳關鍵工藝創新,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和先導性技術等重大行業顛覆性技術攻關開發,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全球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海洋牧場、海洋船舶業等行業領先的關鍵技術。其次,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科學制定海洋經濟綠色發展規劃。一是統籌制定遵循海洋科技發展規律、適應中國國情的總體海洋發展戰略規劃,以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推動陸海之間、三大海洋經濟圈、沿海各省之間的協作發展;二是適時出臺相應的法律制度,為相關政策落地保駕護航。最后,注重向海科技人才培育與引進,特別是注重培育現代海洋服務業專業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人才、外向型海洋產業國際化人才等。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如在高等院所增設海洋經濟發展相關專業,系統化培育專業人才,創新海洋科技人才繼續培育方案;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管理與激勵機制,大力推進海洋科技成果培育、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增強涉海科研人員科研積極性和主動性。
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產業
全球已形成經濟發展的低碳化、循環化趨勢,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要推行能源低消耗、環境低污染、廢氣低排放、經濟高效益的綠色發展模式,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和海洋綠色低碳產業鏈,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一是依托技術更新、產品創新、產業鏈延伸來優化升級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傳統海洋產業,如推進海洋漁業向深遠海養殖、冷鏈物流、精深加工轉型,打造集水產品交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二是培育與壯大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海洋產業鏈不斷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端產業延伸。三是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海洋公共服務平臺如金融服務、科技研發、行業中介等的建設與完善全過程,創新優化海洋公共服務,整合海洋信息技術和資源,促使現代海洋服務業集聚化、智能化、數字化。四是通過在臨港區域構筑規模化、標準化的綠色發展產業園區,重點集聚電子信息、石化、冶金及有色金屬等產業,實現向海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五是完善海洋經濟考核體系,將“海洋綠色GDP”作為剛性約束,納入沿海地區實績考核中,并鼓勵以海洋經濟圈為范圍,因地制宜設置海洋產業負面清單,鼓勵發展效益高、污染低的現代海洋產業。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導,做好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維護海洋資源的再生產能力,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包括五方面:一是加強海洋文化建設,將綠色、低碳、循環、開放、共享等現代海洋理念根植于傳統民族文化中,強化公眾宣傳教育,營造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良好氛圍,提升全民海洋科學文化素養,增強公眾對發展低碳綠色的海洋經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科學配置海洋資源,利用綠色金融信貸、風險投資基金、海洋保險等多方組成的金融支持體系對海洋資源進行市場化配置、精細化管理,改造傳統海洋產業,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優化海洋產業空間布局,提升海洋資源配置效率。三是重視海洋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設置總量和分項紅線,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實時監測、核算、評估海洋資源與環境,積極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執法活動等。四是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一方面,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繼續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實施休漁制度,擴大海域自然岸線保有率,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測國家海洋環境,構建海洋生態補償及賠償機制;另一方面,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對海洋塑料、油氣等污染物的治理,推動海岸線與海島環境整治和漁業資源修復,確保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發展。五是加強海洋生態文明領域人才隊伍建設,著重培養海洋環境監測專業人員,引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專業人才。
深化海洋領域綠色發展國際合作
實現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主權國家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還需要世界各經濟體的共同參與、集體行動。也就是說,在發展向海經濟過程中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多國通力合作,共同實現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首先,積極搭建各國合作發展平臺,利用博覽會、峰會、論壇等契機加強溝通交流,增強向海經濟綠色發展的共識,深度參與全球海洋經濟建設、競爭與合作。其次,凝聚全球發展海洋產業的同行、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所等主體的共同智慧,搭建海洋經濟綠色發展開放共享合作平臺,圍繞海洋產業發展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加快推進向海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最后,以“一帶一路”倡議、RCEP等協定實施為抓手,不僅要推進海洋公共服務、海洋科教文化、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國際合作,還要努力吸引國外商業性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推動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全面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產業、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海洋領域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等,才能以綠色發展理念更好地推動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的海洋強國夢。
【執筆: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 王業斌,廣西財經學院陸海經濟一體化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 王旦;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西部地區產業鏈水平提升的機制與路徑研究(21BJY059)”、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計劃項目(桂教師范[2019]52 號)階段性成果】
責編:羅 婷/美編:石 玉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