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瞄準創新方向,著力打造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靈璧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和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結合軸承產業集群發展特點和本縣科技創新現狀,瞄準“小軸承”發展“大產業”,以“小切口”打開智能裝備制造“大市場”,以機器小零件實現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安徽省機械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取得了顯著成效。
靈璧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選準發力點激發新動能,以“小軸承”轉動實體經濟“大產業”。2017年以前,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靈璧地下無礦產、地上無資源、工業無基礎,如何脫貧摘帽、如何壯大產業,是困擾各級黨委政府多年的難題。立足百萬人口大縣的特點,靈璧縣曾探索以輕紡服裝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的路徑,因輕工業帶動作用不足而沒有達到理想效果;立足傳統農業大縣特點,靈璧縣曾探索將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首位產業培育,但因缺少地域特色也未能如愿。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深入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靈璧抓住蘇浙滬產業轉移、入選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等多重機遇,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前景,用好長三角地區大量的軸承企業處于產能升級調整的窗口期,切實將打造新型軸承產業集聚基地作為工業強縣的戰略選擇,提出“打造新時代百億級軸承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為構建新時代縣域發展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條工業強縣新路徑。
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特色優勢產業集聚,有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為支持軸承產業快速發展壯大,靈璧大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軸承產業集聚。一是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政銀企對接,創新擔保方式,設立軸承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專項支持軸承企業融資貸款及擔保業務風險防控,激勵各金融機構加大信貸力度。二是培養產業人才,暢通高校、科研院所與地方人才及項目合作渠道,摸排靈璧籍在外從事軸承工作人員,建立軸承產業工人信息庫,利用大數據點對點進行宣傳招聘;同時在合肥工業大學技師學院靈璧分院開設5個軸承專業班,進行訂單式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建立與高??蒲性核萍汲晒膶油ǖ馈Ec洛陽軸承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團隊,合作共建省級以上資質的軸承研發中心,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實驗室,推動軸承企業擁有自主創新的核心競爭力。
以專業化園區為載體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統一規劃和集中管理。靈璧軸承產業按照集約、集群、集聚的發展理念,走規模、規范、集群發展的路子,建立專業園區,通過政策吸引軸承企業向園區集聚,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幫助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升級改造,形成集約化規模效應,基本形成以軸承鋼、軸承套圈、保持架、熱處理、軸承組裝等專業化分工明確、配套能力強的完整產業鏈條,遵循“先廠房、后供地”的思路,提前預留1000畝軸承產業發展用地,大力引進延鏈、補鏈、強鏈、壯鏈的關鍵上下游軸承企業入駐園區,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效應,著力打造淮海經濟區軸承特色產業集聚區。初步建成以經濟開發區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軸承產業集群。
加強政策措施保障,著力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在提升縣(市)創新能力的進程中,企業是主體,政府要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通過政策的出臺與完善,努力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靈璧加快啟動軸承研發中心、檢驗檢測認證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同時,強化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加快靈璧縣軸承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扶持軸承產業發展的若干優惠政策(暫行)》等一系列文件,為加快軸承產業發展提供長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靈璧探索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選準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縣域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總量一般都較小,發展過程中起步較為艱難,隨著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漲,這些產業逐漸顯現出層次低、創新弱、品牌少的低端化鎖定傾向??h域經濟要發展,在主攻方向上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與模式,而必須根據自身的優勢,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與重點,發揮包括資源、人才、資本、區位等各方面的優勢,與國家、地方發展戰略實現同頻共振。選準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對推動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至關重要。在具體路徑選擇上,一方面應根據已有的產業發展基礎,將產業鏈盡可能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和銷售等領域延伸,另一方面要結合本地區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導向,善于利用“大氣候”。
注重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推動縣域經濟創新發展。我國大多數縣域經濟表現為“一縣一業”的特色經濟。在經歷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快速規?;l展后,東部發達地區的許多縣(市)形成了以輕工紡織、普通機械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縣域經濟模式。要按照產業鏈的形成規律,充分發揮縣域的資源和地域空間比較優勢,從構建區域性“板塊經濟”著手培育產業集群,依托主導產業聚集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不斷衍生新的產業集群,進而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強化錨定產業集群需求的縣域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企業集聚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共性需求,縣級政府要按照公共資源共享最多的原則,針對企業的共性需求,集中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技術創新平臺,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網絡,增強公共投入的規模經濟效應。根據不同產業集群特征,探索推進多形式、多層次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改善區域創新環境。積極推動產業集群內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創新,利用知識溢出效應、分享創新資源,使高校和科研機構不斷為縣域產業發展提供原始創新服務,為產業集群持續注入創新因子。
健全縣域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創新生態。產業集群給企業提供的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一些地方雖然過去通過政策優惠,稅收減免等措施引進了一些企業,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方面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弱化,過去單純靠政府營造投資環境的可持續性已很難維系。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的宏觀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縣級政府改變傳統思維,通過政策調節來創造產業集群競爭優勢,構建符合產業集群演進規律的推進機制,強化組織協調,強化資金保障,強化要素支撐,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蔡圣楠/美編:王嘉騏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