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粉紅”是當代青年群體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亞文化群體,是中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情境的產物。他們在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展現出較為現代的一面,同時也面臨著帶有全球流行現代癥候以及中國青年現實焦慮雙重考驗的現代化困境。為此,我們應當在推進總體現代化的同時,著重從教育、現代職業經歷和大眾傳播媒體等現代性因素入手幫助“小粉紅”青年群體提升個人現代性。
【關鍵詞】小粉紅 青年群體 個人現代性 人的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小粉紅”青年群體形象的總體描畫
“小粉紅”是一個獨特而龐大的群體,泛指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及以后,成長經歷深深嵌入現代市場經濟與城市生活的新一代愛國主義青年群體。①一般認為,“小粉紅”群體緣起于集聚在晉江文學城論壇中以海外留學生、移民為代表的青年群體。他們因為以萌化的網絡語言、惡搞的表情圖像去表達愛國主義傾向以及批駁崇西貶中的公知群體,論壇配色為粉紅色且女性用戶比例非常高等一系列外在群體特征而被一些公知人物嘲諷為“小粉紅”。這一群體快速興旺,更是爆發出一定自覺和自我意識。2016年1月“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后,“小粉紅”群體內涵和外延迅速擴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三、四線城市青年加入“小粉紅”行列,由此這一概念所指代的人群遠遠超出原有身份范疇。“小粉紅”成為新一代網絡愛國青年的泛稱,由于彼此之間經濟、文化差異較大,顯現越來越駁雜。
與在此之前涌現出來的“留學生愛國群體”以及“有國外生活、工作或媒體經驗的專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等愛國青年群體相比,“小粉紅”青年群體已經展現明顯不同:
在成員來源構成上,“小粉紅”青年群體不再是留學生或知識精英聚合共同體,成分更加復雜且年輕,女性比例相對更高、更加日常生活化并且融入了許多粉絲群體,如來自晉江文學城論壇的群體帶有明顯的時尚圈女性粉絲身份特征。這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建立、城市化進程持續行進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而成長起來的群體是年輕的城市新中產后備軍,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有著更為廣泛的市民階層基礎,這使得新愛國主義的基本盤進一步擴大。
在思想和言論上,“小粉紅”青年群體沒有來自“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記憶和包袱,其言論更多直接從生活體驗和感受出發,較少體現出理論性和政論性。2008年以來中國快速發展的事實,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中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速度、民生改善程度、社會治理提升幅度乃至疫情防控效果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對此前所謂西方范本不以為然,并由此產生了樸素的國家自豪感。因此,“小粉紅”青年群體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類群體,目睹中國國力日益強盛,穩步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國家幾十年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對于國家模式和發展道路認同度更高,從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體制的捍衛,樂于在網上傳播正能量。
在行動方式上,作為消費社會年輕中產后備軍的“小粉紅”青年群體,在商業粉絲文化中訓練出來的強大自我動員與組織能力,是留學生、有海外經驗的知識精英等愛國青年群體所不具備的。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網絡集結并實現“集體出征”、開展大規模網絡群體行動,其多中心化的網絡動員模式不同于留學生愛國群體或知識共同體的精英行動模式,但與前兩者群體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互動。
“小粉紅”青年群體是較為“現代化的人”
上述對“小粉紅”青年群體的群像描畫,在某種程度上映射出他們在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方面的群體性格特征,以至于成為其眾數人格在部分側面的集中反映。也許我們無法僅從表現出來的上述群體特征,就對他們作出“現代人”或者非“現代人”的總體判斷,但是,從他們積極進入主流輿論場、在網絡上抒發愛國熱情的行為模式,確實也展現了“現代化的人”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態度;從他們擁有較強的消費傾向以及較多的日常消費亦可看出典型的“現代化的人”對待消費的態度;而他們在“集體出征”以及各種網絡趣緣共同體的日常組織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較強的分工協作性,也是“現代化的人”時間觀念比較強、富有個人效能感和組織計劃性等人格特質的集中反映。因此,可以說,從“小粉紅”青年群體身上,我們能夠觀察到較強的個人現代性或者說較多的現代個人素質。
根據社會心理學,個體特定人格是由關于某些事物和問題的態度(對某特定目標的評價性傾向)、行為(包括作為行為準備狀態的行為傾向以及行為本身)、認知(信念和知識)和情感反應(情緒、“本能的感受”)等構成的一個人特有的反應系統,屬于建立在態度、認知、情感反應、行為傾向以及過去行為基礎上的個人傾向性。②當個體與各類現代化“學校”以及現代性情境持續接觸,就會置身于各種社會化機制和過程的影響下,先是引致個體認知繼而是態度、情感反映等心理表征朝向現代性轉變,并最終外化為現代化的行為方式。人的現代化相關理論也告訴我們,個體人格與使個體社會化、為個體提供支持的社會結構之間存在系統而緊密的聯系。社會結構中某些具體要素會系統影響人格眾多特征和行為模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代化的人”是現代化的社會情境的產物。
那么,到底是哪些現代化的社會情境促成了較為“現代化的人”?美國學者阿列克斯·英克爾斯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決定個人現代性方面,職業、生活水平、城市經歷、大眾傳播媒介等后期社會化經歷會比父親的教育、種族以及城市還是農村出生等早期預設性社會化因素的影響更為重要。③在發展的早期經歷中,只有教育對個人現代性是關鍵因素,教育對個人綜合現代性量表得分的貢獻幾乎占到總得分的一半;在后期發展經歷中,最重要的兩項因素是個人所進入的職業和接觸大眾傳播媒介的程度。④
影響“小粉紅”青年群體向“現代化的人”轉變的社會情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思想觀念轉變、利益格局調整加速行進,全球化、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總體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推進,這些要素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身處其中的“小粉紅”青年群體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教育、生活水平以及職業等與個人息息相關的外部現代性因素也發生了躍升式變化,共同促成“小粉紅”青年群體個體現代化程度的提升。
社會情境一:總體現代化進程的持續熏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宏觀環境中。新愛國主義情感立足于逐漸融入全球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因而,“小粉紅”青年群體的行動方式、話語模式、情感結構都扎根于全球化的市場經濟社會。
工業化進程迅猛發展,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使“小粉紅”青年群體習得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經濟主體的多元化,中國工業化發展路徑也逐漸轉向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展外向型經濟,并以加工貿易為切入點參與國際分工,承接亞洲四小龍產業轉移,中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逐漸融入全球產業鏈并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工廠”。工業化不僅促進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過渡到現代工業文明,為置身其中的“小粉紅”青年群體提供了促進現代化的有利環境,而且通過非農就業過程中,樹立榜樣、概括化、示范、獎勵與懲罰等社會化過程,使“小粉紅”青年群體學會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從而塑造了他們的個人現代性。
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青年浸潤于城市生活所帶來的、不同于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之中。1990—2020年的30年間,中國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26.41%提高到63.89%,提高了37.4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鎮而不是鄉村中,實現對新方法、新技術、新的消費與生產模式以及新的社會組織方式的適應。城市生活不僅為包括“小粉紅”青年群體在內的城市居民提供相比鄉村更好的學校教育,為他們提供進入工廠或其他現代科層組織就業的機會,而且能夠讓他們隨時浸淫在現代大眾傳播媒介下,像是為他們營建了一所多維、立體、高效的“現代化學校”。
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的現代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深刻影響了“小粉紅”青年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全球信息化浪潮持續迭代更新,塑造了全球化新媒介商業文化環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傳統媒體以及各種新媒體手段等大眾傳播媒介向“小粉紅”青年群體傳遞有關現代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打開了解和接觸新觀念的大門,提示和展現新的行事方式,呈現有助于增進個人效能感的技能,并啟迪“小粉紅”青年群體探討與己不同、紛呈多樣的意見,增強他們接受教育與自由流動的愿望,激發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在新觀念、新事物、新的行事方式日積月累的持續影響下,“小粉紅”青年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變得日益現代。
社會情境二:各種現代性因素的持續刺激
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發展,對于“小粉紅”青年群體的現代化至關重要。學校是現代性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訓練場,能夠為學生逐漸社會化、形成現代化的人格提供環境、打下基礎,毫無疑問地會對培養個人效能感以及促成個人現代取向產生最基本的影響,并且其全部重要意義等到個人成年后將明顯地表現出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作出優先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決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相對完備的龐大教育體系。在短短30多年間,中國實現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例如,初中升學率從1990年的40.6%上升到2020年的94.6%。雖然“小粉紅”青年群體構成復雜、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但是,由于義務教育的實施和普及,他們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就能夠接受較為完整的基礎教育,為個人生命周期內持續不斷地邁向現代化、趨向“現代人”奠定了基礎。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住與生活條件、個人健康狀況、享有的社會保障等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生活品質提升,交通更加便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文化和科技內涵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信息技術深度融入生活,催生了全新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包括“小粉紅”青年群體在內的城鄉居民在滿足自身物質生活需求之外,也能更好地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這些恰恰都是提升個人現代性所必需的。
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影響,中國就業結構和職業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漸趨現代化。一方面,大量富余勞動力從傳統第一產業領域轉移出來進入第二、第三產業部門實現就業。1990—2020年這30年間,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從60.1%下降到了23.6%,下降了36.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更多的個人在非農產業部門實現就業,帶動了個人現代性明顯提升。另一方面,隨著技術分工的深化,勞動復雜性進一步提升,知識含量持續提高,知識職業和技術職業等中高層級職業在整個職業分布中所占的比重逐漸提高,而低層級職業的比重持續下降,這在指向更加現代化的社會結構的同時,也能促進包括“小粉紅”青年群體在內的從業者個人現代性水平提升。隨著社會勞動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產業融合和科技創新的進一步行進,新類型、新性質的就業崗位被不斷創造出來,以至就業崗位日趨多樣化、異質化、復雜化。特別是近年來,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興起,催生和創造了一系列新的就業形態和新職業新崗位。這些新職業、新崗位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等“四新”經濟特征緊密結合在一起,其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環境等方面本身就充滿著與傳統職業截然不同的現代氣息。
綜合起來看,“小粉紅”青年群體在某種程度上是日趨現代化的社會情境的產物。當中國加速從封閉半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全方位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傳統農業社會、鄉村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城市社會、信息社會轉變,教育、生活水平以及職業等各種外部現代性因素快速增加,使得“小粉紅”青年群體得以浸潤于穩定的現代化環境中,去實現個人現代性的持續提升。
“小粉紅”青年群體實現個人現代性提升的重要機制
客觀地說,“小粉紅”青年群體呈現在網絡空間里的行為表現并不總是充滿著現代理性的。在許多情景下,他們還呈現出刻板化、絕對化的認知模式,較難進入具體復雜的現實語境去思考問題,而習慣于根據言語符號來識別,進而形成標簽化的情感和觀點。這是一種帶有全球流行特征的現代癥候。他們在宏觀層面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卻在微觀層面對個人生活前景態度悲觀,恐懼就業、婚姻、生育。⑤這里固然有青年發展社會政策供給不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年輕人個人現代性發展不足,缺乏生存磨練與社會工作經驗也是重要原因。
未來,除了繼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總體現代化進程,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及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構建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外,我們還需從教育、現代職業經歷、大眾傳播媒介等三個方面的現代性因素入手,幫助包括“小粉紅”在內的當代青年提升個人現代性。
在教育方面,應從堅持現代教育理念、建立現代教育制度、完善現代教育內容、采用現代教育方法、提升現代教育資源、促進現代教育管理等六個方面促進教育現代化,讓現代教育充當培育“小粉紅”青年群體實現個人現代性的“園丁”;打造開放、全納的教育體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上下銜接、左右溝通,實現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結合,讓教育活動處于一種泛在的狀態;建設學習型社會,從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到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層層推進,讓學習無處不在;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推行“學分銀行”、彈性學制等靈活、彈性的學習制度,為“小粉紅”青年群體提供終身學習的條件,讓他們能夠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機會自主學習。
在現代職業經歷方面,針對青年就業面臨總量壓力較大,以及結構性供需脫節、人崗不適、“慢就業”等問題,應圍繞高校畢業生、農村“兩后生”(指初、高中畢業生未能繼續升入大學或中專院校就讀的農村貧困家庭中的富余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做好青年就業工作,為“小粉紅”青年群體借助各種現代職業經歷涵養個人現代性提供條件。具體而言,一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圍繞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開發更多適合當代青年的現代就業崗位,為“小粉紅”青年群體提供必要的現代刺激。二是瞄準就業市場需求,持續提升青年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儲備,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崗相適,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讓“小粉紅”青年群體始終處于現代機構環境和職業氛圍的熏陶中。三是通過專項培訓、創業指導、優惠貸款等支持政策,鼓勵青年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在提升“小粉紅”青年群體個人現代性中的突出作用。
在大眾傳播媒介方面,充分發揮新媒體在促成“小粉紅”青年群體實現更加深度的社會交往,尤其是改善人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強化現代社會對人的影響等方面的特殊優勢。同時,更好地引導他們不再單純依賴網絡社交媒體作為信息來源渠道,而是綜合運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其他媒介和平臺獲取更加多元的信息,提高他們獲取、分析、評價與傳播各類信息的能力,主動過濾虛假信息、不準確或誤導性信息,自覺抵制攻擊、謾罵、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妥善解決好移動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裂變化和社交化的傳播內容生產模式所容易導致的網民群體的極化,以及社會黏性降低等負面效應。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中央和國家機關青聯社會界別委員)
【注釋】
①⑤余亮:《小粉紅的系譜、生態與中國青年的未來》,《文化縱橫》,2021年第5期。
②[美]菲利普·津巴多、邁克爾·利佩著,鄧羽、肖莉等譯:《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年,第29頁。
③Inkeles, A. 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Ethos, 1975(2), 323-342.
④[美]阿列克斯·英克爾斯、戴維·H·史密斯著,顧昕譯:《從傳統人到現代人——六個發展中國家中的個人變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414—415頁。
責編/張忠華 美編/薛佳瑩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