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王松靈:踐行醫學使命 實現全民健康

醫學是一門幫助人類維護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科學,是一門面向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學科,具有專業性強、實踐性高、時間投入長、社會期望值高等特點。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疾病的斗爭史,也是一部醫學發展史。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詮釋了生命的重要性,比千金還貴重,治好病人的病,最高的品德莫過于此。

醫學的執行主體是醫務工作者,“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早在1700余年前,西晉學者楊泉在《物理論》中以簡短精辟的語言點出了醫學人才的要求,即凡是醫生,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付,不是十分聰明不明白道理的,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潔淳樸的,不能夠相信。一名合格的醫生,應該具備專業過硬、醫德高尚、身體健康、善于溝通和終身學習等基本素質:專業過硬是治病救人的基礎,醫德高尚才能贏得患者的尊重,身體健康方能承住高強度的工作,善于溝通有助于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終身學習需適應行業變化動態,應是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體現。疫情中,全體醫務工作者堅守一線抗疫、負重前行,是時代的中流砥柱,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在疫情后時代,更應強化使命擔當,發揚抗疫精神,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長學制精英教育早已成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共識。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學習培訓,再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可能晉升為中級、高級職稱,才有資格從事醫學教育,培養醫學人才,成為醫學生的老師。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醫師需要全生命周期終身學習,成為受社會尊敬的“大夫”。遠在隋唐時期,醫學教育就有嚴格的考核與晉升制度,規定有月考、季考、臨床實習等。如果學生在學滿9年后,成績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則勒令退學。美國為西方的典型代表,其醫學教育設置為本科后教育,且嚴進嚴出,畢業后需繼續參加3~8年嚴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如要成為更高級的專科醫師,則需要再經過幾年更為嚴格的專科訓練,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通常要到35歲左右。我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生的成才路在國內亦是無比漫長的,一日為醫,便要終身為之奮斗和拼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健康中國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醫學及其相關科研、教育人才培養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通常講社會人群的疾病發生譜決定臨床醫生的構成比,即社會需求決定醫學教育培養醫生的類型比例。全國衛生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居民疾病譜大多數是常見病、多發病,從科學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患者及時得到有效防治的角度,應由分布在社區基層的通科醫生(全科醫生)負責診療。隨著預防為主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基層的通科醫生的作用愈發重要。反觀我國目前醫生構成比通科醫生占比極低,在醫學教育人才培養學制體系中,高素質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通科醫生培養途徑缺乏,明顯制約了健康中國整體水平提升。如何按照社會需求和醫學人才培養規律,科學合理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醫學人才體系已成當務之急。我國現階段醫學吸引精英人才情況不容樂觀。據統計,中國大陸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選擇學醫的占比極少,然而在香港,高考狀元幾乎全部選擇學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是精英優秀人才學醫從事醫學,這種強烈的反差值得全社會認真反思。醫學如何吸引精英人才?醫學教育如何培養精英人士?社會如何為醫學人才培養和從業創造條件營造良好氛圍?我國現行醫學教育的學制學位體系存在多學制學位并存、培養年限過長、培養內涵亟需優化等問題。筆者根據當前情況,結合日常研究和思考,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將已經成功實施的“5+3”一體化培養體系作為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主體,對合格畢業生授予醫學博士學位(MD),有利于吸引精英人才進入醫學領域。二是將“5+3”一體化培養體系的培養主體目標定位為全科醫生,為培養高素質全科醫生提供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三是遵循醫學人才培養規律,推進“分層遞進”的以培養全科醫生為目標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體系,不斷提高住院醫師臨床勝任力。四是加強專科醫師培訓,控制專科醫師總比例在醫師總數的50% 以下,專科醫師培訓不再與學位教育掛鉤,科學合理回歸醫學學位體系。五是重構臨床醫學教育知識結構,提升國家應急防控重大突發傳染病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建立高級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支撐保障體系,支持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良性運行與發展。

只有全社會高度重視,統籌協調,齊心合力,才有可能高質量實現醫學內涵,按照醫學教育規律培養高素質醫生,造就高水平醫師,成為全社會尊重的大夫,為實現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做出貢獻。

11

【人物簡介】王松靈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1979-1989年本碩博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1991-1992年在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任訪問學者,1996-1998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牙顱頜研究所任高級訪問學者。1999-2005年任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醫院副院長,2005年3月至今任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2020年任《醫學教育管理》主編。組織全國專家制定《我國口腔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口腔本科實踐教學標準》等;第一完成人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指導博士研究生62人,博士后14人,碩士研究生29人。研究方向為唾液腺及牙齒再生研究。2003年及2010年第一完成人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獎。

[責任編輯:常嫦]
標簽: 王松靈   首都醫科大學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