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期延續性與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創性。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現代化最終成功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最大的優勢所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人和自然和諧共生,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具有內生性與外壓性相結合、漸進性與趕超性相結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特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世界上最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人類文明新形態 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華文明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早在1979年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命題。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是社會主義的,又是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不是簡單延續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蘇聯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再版,也不是歐美式現代化模式的翻版。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期延續性與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創性。從現代化的領導、現代化的目標、現代化的本質、現代化的內涵、現代化的起源、現代化的過程、現代化的結構、現代化的規模、現代化的結果、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現代化的精神動力、現代化的國際環境、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方面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如下明顯的特征。
從現代化的領導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質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是后發式巨型文明國家,這樣國家的現代化成功需要具有遠見卓識的、強有力的領導集團,這個領導集團必須具有鮮明的現代化導向,必須具有堅強、團結、穩定的特質,必須具有強大的現代化規劃和組織能力,能夠一茬接著一茬干,直到現代化成功為止。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長期波折就與缺乏這樣的領導集團密切相關。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可謂歷經磨難、飽經風霜、曲折反復。除了殖民主義侵略等不利因素之外,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集團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不是能夠成功領導現代化的領導集團,清政府軟弱無力、北洋政府紛爭不斷、國民政府腐敗不堪,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這樣一個符合中國現代化進程需要的、具有遠見卓識的、強有力的領導集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早在根據地時期就開始著手從事新民主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試驗,新中國成立以后,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明確以現代化為導向,提出“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把實現現代化視為“最大的政治”,致力于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的十三大確定基本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九大確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步走”戰略。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現代化最終成功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最大的優勢所在。
從現代化的目標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一般意義的現代化,而是“命定”的現代化,即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本內涵和根本目標的現代化,屬于后發型和趕超型一體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合乎中華民族發展邏輯的現代化,屬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對于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中華文明開始落伍于西方文明。鴉片戰爭之后,西方文明憑借堅船利炮強勢侵入中國,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舍生忘死、孜孜以求的偉大目標和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必須建立符合我國社會實際的先進制度,必須改革開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具有比資本主義更合理的制度優越性,更快的發展速度,更高的發展效率,更好的發展質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以上百年的發展超越西方現代化三百年的發展。
從現代化的本質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兩極分化的現代化,也不是平均主義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絕對富裕,而是從先富到共富,是普遍富裕,是相對富裕,是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漸達到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根本目標和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發展的主力軍。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特征。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共存,包括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政府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社會的再分配調節方式等,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應該且必須多樣化。
從現代化的內涵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的全面的持續的變遷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單一的現代化,不是片面的現代化,不是斷裂的現代化,而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是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社會現代化(社會結構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生態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歐美式現代化的波折、不少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斷裂、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現代化的曲折,都與現代化的不全面不協調密切相關,這是世界現代化歷史的深刻教訓。
從現代化的起源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內生性與外壓性相結合的現代化道路
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與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都具有顯著的內生性,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長期演進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屬于內生性與外壓性的結合。就其內生性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實際要求與必然產物。傳統性是豐富多彩的,現代性也是異彩紛呈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并非線性對立關系,傳統性中有現代性的因素,現代性中亦有傳統性的基因。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有著綿延不絕的文明脈絡,有著獨特的歷史精神和文化精神,有著自己的價值訴求,中華文明主張民惟邦本、以百姓心為心,以道制欲、以義制利,致中和、講仁義、行王道,知行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等。中國歷史文化的這些獨特性,決定了中國人民在現代化進程中也一定會走一條具有自身發展特色,具有自身價值目標的現代化道路。但中國啟動現代化發展,又是在面臨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高壓環境之下,具有明顯的外壓性,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國面臨“千年大變局”的壓力下,中國人民歷經艱難困苦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產物,也是對蘇聯式現代化道路與歐美式現代化道路的一種回應與超越。西方世界崛起之后向全球進行殖民主義擴展,在日益深重的民族災難面前,中國人民不得不走上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目標的現代化道路。西方列強是現代化的先行者,中國現代化最初走上了模仿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道路,后來又走上了全面學習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最終超越了西方模式與蘇聯模式,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從現代化的過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漸進性與趕超性結合的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既是漸進性的社會變遷過程,也是趕超性的社會變遷過程,除了極少數現代化的先行國家外,大部分國家都是現代化的后來者。現代化的后來者,往往不甘接受殖民主義的侵略與奴役,為了擺脫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處境,不得不奮起直追,趕超現代化的先行者。“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屬于漸進性與趕超性結合的現代化道路。就其漸進性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渴望富強”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努力探索現代化道路的產物。就趕超性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擺脫“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的現實困境的產物。趕超西方列強,從晚清以來就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目標,但在近代中國卻一直缺乏實現趕超的現實條件,通過革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實現民族獨立、國家自由與政治穩定,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使得我們最終具備了趕超發達國家的前提與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辟,則讓我們有了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方法。
從現代化的結構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現代化
與西方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進程相比較,中國的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壓縮在百年時間里集中進行,因而不是單一的工業化,不是單一的信息化,不是單一的農業現代化,不是單一的城鎮化,而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集為一體、融為一體的現代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西方“串聯式”現代化,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重點突出,可以相對從容應對,中國“并聯式”現代化,必須立足于自己的現代化進程與現代化實踐,在吸收西方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應對。
從現代化的規模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狹小國土規模的現代化,不是稀少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不是短暫歷史文明的現代化,而是有史以來國土規模、人口規模、文明規模都達到空前規模的現代化,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是世界上文明歷史唯一連續不斷的國家的現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難度是最大的,方法是最復雜的,意義是最深刻的,影響是最持久的。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將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悠久歷史國家、人口規模巨大國家、國土規模巨大國家等不同種類的國家提供富有啟示的現代化經驗。
從現代化的結果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現代化與現代性是內在統一的,現代化是過程與路徑,現代性是目標、結果與性質,現代性不是一步達到的,不是突然獲得的,而是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成長、不斷發展的。現代化與現代性是一體兩面的關系,現代化的結果是現代性,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現代性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所開辟的是“人類文明新形態”,一種既不同于西方式資本主義現代性文明、也不同于蘇聯式社會主義現代性文明的現代性文明新形態。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內在統一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通向“人類文明新形態”之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徑、實現方式和道路基石,“人類文明新形態”則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目標、內涵、屬性、狀態與特征,是中國的“現代性”。
從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推動
推進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與發展。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變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前進,推動中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推動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逐步形成,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形成與發展,推動中國從先富到共富的不斷發展,推動中國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不斷發展。總之,改革開放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從現代化的精神動力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新中國70多年的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經過中國現代化實踐檢驗證明的科學發展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基本內涵和成功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經歷千辛萬苦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古今中外制度的揚棄,是立足于本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實踐、人民意愿的合理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精神力量、民族精神獨立等大問題。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現代化就有了正確的發展道路、科學的理論指導、嚴密的制度保障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從現代化的國際環境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
現代化建設不是一夜之間能夠實現的,需要具備長期的和平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憑借武力和戰爭崛起的現代化,不是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現代化,不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零和博弈的現代化,而是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現代化,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現代化,是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歐美式現代化,曾經走的是對外推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零和博弈的霸道發展之路。在19世紀末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給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也給自身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導致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主義體系不得不走向解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心愿。“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歐美式現代化道路的危害性為警戒,全面吸取歐美式現代化道路的教訓,堅決摒棄這一霸道發展道路,堅決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堅決走不稱霸、不結盟、不掠奪、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苦難歷程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從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現代化必須理性應對的重大問題,是攸關每一個國家現代化最終成敗的關鍵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征服和宰割自然的現代化,不是破壞和污染環境的現代化,不是無節制消耗資源、讓資源日益枯竭的現代化,不是把“自然”僅僅視為“資源”“環境”與“消費品”的現代化,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畏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命運與共的現代化,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歐美式現代化,曾經走的是大消耗、高消費、重污染的發展道路,不計較自然的成本,不計較環境的代價,不計較生命的得失,這是資本主義“精打細算”“以鄰為壑”“零和博弈”的結果,是犧牲多數人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滿足少數人物質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只能另辟蹊徑,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以最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最發達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最快的生態文明建設速度,推動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結語
從現代化的領導、目標、本質、內涵、起源、過程、結構、規模、結果、根本動力、精神動力、國際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如下明顯的特征:其一,從現代化的領導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質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二,從現代化的目標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其三,從現代化的本質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四,從現代化的內涵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其五,從現代化的起源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內生性與外壓性相結合的現代化道路。其六,從現代化的過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漸進性與趕超性相結合的現代化道路。其七,從現代化的結構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現代化。其八,從現代化的規模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其九,從現代化的結果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其十,從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推動。其十一,從現代化的精神動力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代化。其十二,從現代化的國際環境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其十三,從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堅持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文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本文系2021年度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內涵、基本特征與重大意義”(項目編號:21SKJD3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
[2]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3] 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e Aiguo
Abstract: The long and continued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determine the originality of its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arantees the suc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feature and the greatest strength of a “new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new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stays firm in pursuing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t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olitical, spiritu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heres to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haracterized by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new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present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and the modernization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Keywords: a new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