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意義重大,是進一步釋放數字化紅利、構建現代經濟體系的主要抓手。我國雖已躋身數字經濟大國行列,但距離數字經濟世界強國仍有不小差距,加快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實現深度融合的重點任務。下一步應緊緊依靠深層次改革激發高質量創新,統籌國際和國內,補齊短板、夯實基礎,以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打造我國數字化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關鍵詞:數字技術 實體經濟 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這為我們在建設數字中國進程中提高站位、認清形勢,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提供了明確指引。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意義重大,是進一步釋放數字化紅利、構建現代經濟體系的主要抓手。越來越多的部門、行業和地區都在謀劃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布局數字經濟先手棋,亟須深刻認識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和主攻方向。
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意義重大
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力軍。數字技術作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術,不僅催生了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且以其強滲透、廣覆蓋的技術經濟特征,為傳統產業創新和競爭力躍遷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從產業革命史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重塑世界發展格局和新興大國崛起的關鍵力量。這一輪數字技術主導的變革正在加速國際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的大調整、大重構。主要發達國家對發展新興數字技術、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重視程度和投入規模都達到空前高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能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先機,誰就有望搶占未來國家發展和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實體經濟始終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基礎,在保就業穩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關系國家經濟的平穩運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把制造業搞上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我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已是美、日、德三國的總和。但值得注意的是,與主要發達經濟體相比,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速度偏快:從2011年的32%下降至2020年的26%,制造業出口占全球比重也從2014年的38.6%下降到2020年的30%。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使得各行業不同規模的實體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亟須為實體經濟復蘇注入新的動能。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互動融合是進一步釋放數字化紅利、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抓手。從微觀機制看,數字技術創新及其擴散可以幫助制造業企業大幅提升對需求的感知和挖掘能力,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個性化需求。同時,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應用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也可以大幅改進工業企業生產流程的效率,為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對振興實體經濟將發揮重要作用。從宏觀影響看,數字經濟發展對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增速高達9.7%;其中,以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為傳統產業賦能的“產業數字化”比重超過80%。數字技術還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時空限制,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模式發展暢通了國內國際經濟循環。
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實現深度融合的重點任務
當前,我國雖然已躋身數字經濟大國行列,但距離數字經濟世界強國仍有不小的差距。中美兩國在新一代數字技術及產業發展中的差距有持續擴大的態勢,值得我們高度警惕。要從根本上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深度,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啃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高質量數字化轉型這兩塊“硬骨頭”。
第一,支撐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短板突出,源頭創新少,與領先國家差距有被拉大的風險。高端芯片、工業軟件、底層操作系統、傳感器、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基礎核心軟硬件長期面臨國外壟斷,受制于人的風險不斷加劇;人工智能、類腦計算、量子信息、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突破水平也不占優勢。本土自主技術標準缺乏大規模市場應用,中高端市場需求難以有效滿足。長期以來,對數字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缺乏穩定支持,導致技術進步更新慢甚至斷檔。研發投入上“重硬輕軟”的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基礎軟件原始創新不足,技術差距拉大。數字領域的競爭已成為中美科技競爭的主戰場,提升在數字前沿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對我國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
第二,數字化轉型的產業基礎和應用水平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數字技術在不同產業、不同規模企業間的融合應用程度差異大。相較于生活服務消費等行業領域數字化創新的生機勃勃,工業尤其是制造業領域的轉型明顯滯后,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制造裝備的推廣應用水平以及智能化改造成效不及預期。另一方面,在數字化轉型所依賴的應用場景拓展和新需求創造方面,傳統企業的整體表現參差不齊,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困境仍大量存在。不少工業互聯網平臺尚處于建平臺多用戶覆蓋少、交易金額低的初級階段,轉型中的供需不匹配、應用受限、融合不暢通等問題突出。
以更大力度、更深層次的改革創新助推數字經濟更好支撐新發展格局
下一步應緊緊依靠深層次改革激發高質量創新,統籌國內和國際,補齊短板、夯實基礎,發揮好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打造數字化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將“集中力量辦大事”與“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有機結合,實施數字經濟基礎產業、基礎能力的再造和躍升。推動前沿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布局,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專利池,利用好區域試點示范政策,加快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積極培育一批“非對稱優勢”未來產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避免形成新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要更多采取符合國際慣例、依靠市場化方式的支持政策激勵更多市場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效率,發揮龍頭企業的資源集聚、需求凝練、創新孵化和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引領作用。
以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以培育平臺賦能的新模式新業態為導向,按照由簡入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連接優勢,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配置、更高效率協作分工。發揮行業龍頭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集群數字化水平提升,加大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改造支持。積極推進工業數據標準化建設,促進數據互通、互認、共享,完善企業上云上平臺的安全體系。
高度重視和深入推進數字化改革,推動適應數字化發展的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不提升政府效能。要堅持發展和規范相統一,以新思路和新機制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健全數字規則體系,營造公平公正、開放包容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在工業互聯網、數據安全等方面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對國際規則的接軌度和影響力。持續優化市場準入和行業監管方式,以鼓勵創新為原則,健全觸發式、適應性監管機制,構建各類主體參與的多方協同共治體系。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于 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