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歸創業項目孵化的重要載體,留學人員創業園在初創團隊的融資、政策引導與扶持、項目落地與渠道打通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作用。如今,國內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種類多樣,若想要吸引更多優秀的海歸團隊入駐,對園區服務的綜合能力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12月29日,以“新時代、新趨勢、新作為”為主題的第22屆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網絡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采用了現場與線上相結合的形式舉行。通過主題報告、行業發布、創新論壇,年會重點聚焦“十四五”時期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和留學人員創業園高質量發展,就如何依托自身特色完善服務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
構建留創園綜合服務體系
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對外公布,為就業創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的大背景下,回國發展對留學人員的吸引力不斷上升。
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閆小培指出,后疫情時代全球新一輪人才流動格局正在形成,留學回國人數顯著上升,高端人才回國意愿更為強烈。留學人員創業園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打造“人才雁陣”;利用自身優勢,構筑科創高地;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協同發展,更好地發揮出特色引領和平臺賦能作用,站在更高起點上匯聚天下英才,推動自主創新。
年會舉行了第四批“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授牌儀式,12家留學人員創業服務機構獲評新一批孵化基地。截至目前,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以下簡稱“留創園聯盟”)分四批評價和授牌孵化基地已達60家。
留創園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郎靖表示,要進一步推進留創園服務體系構建,需要在加強自身服務人員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再出新招。
“比如適當篩選引進一批專業的服務機構,為留創企業提供包括知識產權轉化、產品量產、產品設計、品牌賦能等方面的協同服務,結合自身服務和協同服務,不斷提升服務吸引力。我們也將加強線上服務能力,創新活動形式,精簡活動內容,更好服務留學人員。”郎靖說。
孵化基地比拼硬實力
本屆年會上,同時發布了由留創園聯盟與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編制的《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競爭力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構建了“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從環境條件、運營管理、創業服務、人才集聚、孵化績效等5個維度對48家基地年度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分析,從而呈現孵化基地的年度全面發展情況與工作成果,并遴選部分孵化基地的建設經驗和創新舉措作為案例展示。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詳細介紹了評價條件中的5個維度:環境條件主要反映申報單位提供支持孵化資金配置的合理性,提供的孵化場地與設施和保障配套服務是否完備;運營管理主要反映服務團隊人員設置和運營管理合理性與專業性;創業服務主要反映孵化基地提供技術服務、投資融資、創業輔導、資源對接等服務情況;人才聚集主要反映海外人才在申報單位聚集的意愿,即申報單位吸納海外人才、留創企業的數量與質量;孵化績效主要反映申報單位最終的服務成效和產出,解決社會就業能力,是孵化基地能力的體現。
根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前三批評價的48家孵化基地分布在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園留學人員企業達3700余家、留學人員近1.2萬人;累計孵化留創企業1.57萬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500余家,上市掛牌企業250家;培育國家和省市各級創業人才5300余名,其中有750余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在人才集聚、科技創新、產業促進等方面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報記者梳理后發現,前三批48家孵化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江蘇、上海等地,其中北京有15家“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占比達31.25%,廣東、江蘇、上海分別為4家,各占比8.33%。
破解創業團隊“融資難”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各級各類留學人員創業園超過350家。破解創業過程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留創園的工作重點,尤其對于剛回國的留創團隊來說,資金問題往往是最大的掣肘。幫助留學人員獲得啟動資金,并在創業全周期范圍內為團隊提供資金扶持,也是評價一家園區孵化和運營能力的重要標尺。
留創園聯盟也在進行著更多嘗試,來幫助團隊更好地打通融資渠道。郎靖介紹,留創園攜手全國百余家投資機構,發起成立海創邦投資基金共同體。目前,海創邦已投藥石科技、南京工大環境、甘肅皓天醫藥、中存超為、深圳圓周率等一系列企業,搭建“海創邦”創業服務一體化平臺,為海外人才在國內創辦企業、孵化項目、轉化成果、開拓市場提供支持,助力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成長。
“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做好留創企業的資金支持工作,嘗試建立運營管理公司,通過園區擔保、債券融資、項目推薦、園區直投等多種形式,為孵化對象拓寬融資渠道,減少融資成本,降低創業的難度。”郎靖說。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