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中,北京要展現出大國首都的風范和應有的擔當,順應歷史潮流和世界大勢,走在城市發展前列,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和分工體系中發揮全方位的影響力。新時代首都北京應緊抓推進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民生優先、綠色發展、韌性提升、共同富裕等重點任務,實現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響應人民群眾對首都發展的新期待。
提質增效——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2020年北京人均GDP約為2.4萬美元,是紐約、倫敦、東京等對標城市的1/3左右。為履行大國首都使命,北京必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提質增效是北京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2020年北京市新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37.8%和25.6%,考慮到新發展階段國家對大國首都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大力發展“高精尖”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世界級產業創新集群;另一方面要以產業疏解實現空間重構,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來優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布局,繼續加快金融、科技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將首都北京打造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全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全球性樞紐。
創新驅動——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城市。按照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的定位及要求,特別是實現到2035年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中堅力量這一目標,北京應當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城市,加速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撐與服務“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創新驅動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等“多鏈聯動”發展,以科技創新支撐“高精尖”經濟結構;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研成果順暢轉化,實現科技創新與企業創新深度融合;支持新經濟發展,以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業態促進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產品在大眾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使創新常態化和日常化。
民生優先——著力促進公共服務布局均等化。改善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北京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從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發展規劃中也能看出,國際大都市都將公正公平以及解決貧富差異和城鄉差異作為最重要的政策支點。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已經具有較高水平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但仍然存在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面向未來,北京應當毫不動搖地堅持民生優先,按照“七有”“五性”要求,補齊民生短板,推動公共服務的優質化和均等化,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綠色發展——著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是北京到2050年的重要發展目標,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北京應堅持不懈地抓住綠色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重點推進以下工作:一是要在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拓展節能減排的廣度和深度;二是要加大節水力度,控制用水總量和治理水環境污染;三是要推動區域大氣環境污染協同治理,建立健全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實現三地的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與協商統籌;四是要大幅擴大綠色空間,加強生態建設力度,強化綠地的生態功能和休閑服務功能。
韌性提升——著力增強城市發展韌性。北京要想保持高質量發展也應當加緊前瞻布局提升城市韌性,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和挑戰進行更加充足的準備。在基礎設施方面,應當完善北京與周邊地區的交通設施以加強區域內外部聯系與城市韌性,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保留一定的重復與備用設施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分擔風險,建設基站、封閉環衛倉等移動公共設施模塊以提高危機時刻城市基礎設施再利用的韌性程度。在社區建設方面,應當重視并加強基層社區建設,彌補社區管理短板,及時完善社區設施與人員配置。在體制機制方面,完善韌性城市相關規劃政策與制度設計,推動制度落地實施,不僅要提出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的目標,更需要在規劃細則中就城市防災格局、廣域防災體系等措施作出明確的制度安排。
共同富裕——努力實現收入分配相對均衡和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共同富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體現“共享”理念和將“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的重大實踐。北京作為首善之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理應走在“共同富裕”前列。北京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是全國的兩倍多,加之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在全國領先,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在全國最高,具備了實現共同富裕的較好基礎。但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仍然存在,低收入群體仍然占有一定比重。應努力優化支撐共同富裕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先富幫后富、建立有效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的長效機制,完善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的體制機制,實現包容性、高質量發展。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