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當前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摘 要:艱苦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偉大革命和建設勝利的核心精神源泉,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持續、薪火相傳、建立璀璨文明的核心奧秘,也是縱觀人類社會古今,任何事業成敗的關鍵精神內核。新時代弘揚艱苦奮斗精神,要注重個人修養和集體文化相結合,致力于形成艱苦樸素、頑強拼搏的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致力于形成珍惜民力、愛惜資源的領導作風,致力于形成目光遠大、奮斗不息的民族情懷,同時要避免形式主義。

關鍵詞:新時代 艱苦奮斗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艱苦奮斗精神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傳承,都非常重視歷史的價值。在一個大的人類文明的時空尺度下來考量和評價事物本身,這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所共有的思維特質。艱苦奮斗精神及其實踐,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同樣也要在大的人類文明和歷史尺度中來觀察和理解。

艱苦奮斗是古往今來人類一切事業的成敗關鍵

縱觀人類歷史,艱苦奮斗是人類古往今來一切事業成功的必然途徑和奧秘。任何人類事業,無論出于什么時代,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還是思想文化的,其創業之始,無一不充滿了篳路藍縷、百折不撓的艱辛和持之以恒、艱苦卓絕的探尋。無論是人類文明之始,還是各國文明之端,還是古今歷代之興,皆是如此,絕沒有一件偉大事業是在萬事俱備、安樂享受的環境下成功的。

喪失艱苦奮斗精神也是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事業衰敗的根源。大凡創業之始,其先驅者篳路藍縷,不辭艱辛,此后承平日久,便逐漸喪失了警惕之心,認為可以開始安樂享受,最終導致事業敗亡。史學家普遍認為,西方古羅馬帝國的衰亡與驕奢淫逸的享樂主義直接相關,而在東方,無論是先秦之桀紂,還是包括秦隋二世而亡的歷代王朝末期之衰敗,均警示了拋棄艱苦奮斗、放縱驕奢淫逸的嚴重后果。正如孟子語重心長地指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此,從歷史經驗的角度而言,無論在何時,要想保持事業的成功,就必須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刻要求必須保持艱苦奮斗精神

在歷次新技術革命的驅動下,當今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數百項工業產品生產能力長期居于世界第一位,為今日世界的繁榮做出了極為顯著的貢獻,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

然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新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從西方而言,數百年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了西方頑固的物質中心主義,西方發達國家人均資源消耗量遠高于其他國家。對世界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全球資源能源危機和氣候危機。就我國而言,經過了多年遠高于世界平均發展速度的快速發展,在取得輝煌經濟發展成就的同時,也逐漸面臨著來自國際格局變化和內部發展模式轉換的壓力。一方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粗放式的發展已經遠不能適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作為一個人口總量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的大國,我們必須始終要有戒驕審慎的心態來應對充滿變數的發展挑戰。在當前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面對著各種不確定性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始終保持了艱苦奮斗的精神。

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事業的長期性決定了必須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共產主義事業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社會最終的自由與解放,這一事業毫無疑問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為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重要部分,毫無疑問也必然是長期、艱苦的。盡管經歷了新中國七十多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經取得了偉大成就,但是面對通向人類最終自由的漫漫征途,目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全球而言,社會主義運動總體而言依然處于低谷;從國內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面臨著眾多困難和挑戰。如何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不斷應對國際國內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始終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面前的長期艱巨難題。

因此,無論當前已經取得何種程度的成就,都要始終戒驕戒躁,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況且相較于全人類最終的解放,目前的成就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始終具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其行愈遠,其志愈堅,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拋棄艱苦奮斗的精神。

當前保持艱苦奮斗精神的難點

盡管艱苦奮斗精神如此之重要,但新時代弘揚艱苦奮斗精神依然存在一些誤區和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新一代青年對艱苦奮斗精神理解不足,享樂觀念有所流行

伴隨著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我國已經基本擺脫了票證時代的物質短缺。以90后、00后人群為主體的新一代青年在其成長過程中,很少有來自物質短缺形成的窘困之感。而發達地區城市獨生子女在其成長中,更受到了全家庭的高度重視,更無物質之憂。這些從小衣食無憂、備受寵愛的新一代青年成為當今中國青年的主流群體。他們在成長階段擺脫了物質缺乏后,一個基本的人生價值問題隨之而出,即如何才是人生的價值?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多元思潮的泛濫,通過影視媒體傳入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觀念在青年人中有所流行,從而引發了眾多包括拜金、追星、崇富、奢欲等不良社會現象。新一代年輕人觀念上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成為隱藏在時代發展中的重要思想危機。

社會價值觀對是否要保持艱苦奮斗的認識模糊

新一代青年的思潮只是整體社會觀念的一個側面反映。事實上,經歷了改革開放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無論是整體經濟實力,還是普通家庭的經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地區甚至超過發達國家。這種情況下,是否還需要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對這一問題,很多人的觀念事實上有所動搖和懷疑。其本質在于社會信仰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歧化。例如:有條件了不享樂做什么?錢不花干什么?人生短短幾十年,圖什么?這反映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全社會致力于經濟增長、發展物質文明,而對于內在理想信念的追求及精神文明塑造存在薄弱環節。這種思想觀念上的模糊,勢必引發個人行為和群體行為的失格。要么不惜一切追求物欲、放縱享樂,要么喪失奮斗精神,所謂“躺平”。可見,構建艱苦奮斗的社會價值觀念,無論對于個人的人生奮斗而言,還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也是當前非常重大的考驗。

社會發展理論的誤區

近代以來,尤其是二戰后西方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全球大流行,產生了一個非常令人驚異的理論和現象,即可以通過超額的消費促進增長。這一結論本身尚且值得探尋,包括高負債、高杠桿、透支環境資源和未來預期所形成的短期經濟繁榮是否可以持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依然值得探討。但是其引發的一個推論則顯然是錯誤的,即“浪費可以促進發展”。從對GDP的計量方面可以發現,通過對消費終端產品的大量無效消耗,并由銀行提供信貸資金,最終可以拉動投資和消費以及產業鏈的短期繁榮,從而大量增加賬面的GDP數據。這引發了現實中很奇怪的現象,即為了在GDP競爭中勝出,一些地方政府做出大量無效的浪費性投資和支出,絲毫不珍惜民力和公帑,聞之令人心痛。這些現象,看似荒謬,然而背后卻有錯誤的理論支撐,即“浪費有利”論。這甚至成為奢侈享樂主義背后“合法”的理論支撐。

新時代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實踐形態

新時代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需要在精神上一以貫之,在實踐上與時俱進。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正本清源,在全社會引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進取的社會文化。一個時代觀念的形態,決定了一個階段社會行為的特質和社會前進的方向。因此,大凡勃勃興起的文明時代,一定有艱苦樸素、積極進取的社會文化和主流觀念。衰敗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念,也一定會導致整個文明形態的衰敗。人類文明數千年歷史長河皆證實了這一點。引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要通過動員式的集中學習教育途徑,更要注重社會普遍的文化引導和全方位的價值熏染。尤其是需要關注青年觀念的養成,要在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塑造崇尚簡樸、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觀念和價值導向,這需要整個社會輿論、媒體、文化、乃至藝術、娛樂等各個方面形成合力。

其次,要建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念和理論。歸根結底,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人類活動和有必要的人類需求之上。通過提前預支的消費刺激甚至進行無效的大額投資支出以及以大量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發展,本質上都是飲鴆止渴式的發展,勢必不能長久。糾正這一觀念需要在理論與實踐多方面共同努力,改變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評價機制,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

再次,要形成愛惜民力、珍惜資源的執政思維和作風。理論的構建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然而好的執政思維和作風卻可以更快地形成。在物質文明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新時代,個人生活依然要崇尚節儉。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在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解放事業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則要愛惜民力、愛惜資源、珍惜公帑,實現民心擁護和可持續發展。得民心者得天下,歷代王朝衰敗,不但表現在君王、官員個人行為上的奢侈淫逸,更表現在對民力的濫加征用導致天下苦不堪言。只有領導干部在生活中尚簡尚樸,在工作中珍惜民力珍惜資源,才能真正將艱苦奮斗精神落在實處。

最后,新時代弘揚艱苦奮斗精神也要避免形式主義。任何時代,艱苦奮斗都要結合時代特點和發展需要,而不是流于形式。古代官員表面崇尚儉樸乃至下屬官員故意在衣服上打補丁的現象絕不可取,而今有些地方以艱苦奮斗之名給青少年故意吃冷食也值得商榷。這些都是不解其本而逐其末的形式主義的表現。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根本上是要形成克勤克儉的生活觀念和廉潔奉公、積極進取、為人類自由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觀,以及具有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的民族情懷和社會文化。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責編:周素麗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