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揭示了敢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品質。
馬克思列寧主義指明了敢于斗爭的方向,敢于斗爭必須善于斗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至此,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關于斗爭的學說,毛澤東同志認為,矛盾是斗爭開展的依據,矛盾存在于事物發展的過程中,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是在復雜事物的多種矛盾中起著支配、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革命戰爭時期,中華民族飽受屈辱,內憂外患,中國共產黨人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作為主要矛盾,帶領中國人民奮起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形成了包括“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在內的偉大建黨精神,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中國滿目蕭條,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的八大上,確立了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帶領中國人民艱苦斗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體系,消滅了剝削制度,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的偉大飛躍。在改革開放時期,面對“文化大革命”后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人重新確立思想路線,明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不斷斗爭,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立足當前歷史時期,胸懷“兩個大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斗爭,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和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寶貴精神品質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引領。
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了敢于斗爭的意志,敢于斗爭必須堅持斗爭
中華民族是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綿延至今,其中愛國主義精神是維護民族尊嚴、實現國家統一的精神源泉,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堅持斗爭的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鴉片戰爭以來,民族積弱、國家蒙羞,五四運動帶了民族意識的偉大覺醒,在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中,李大釗等大批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而堅持斗爭直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反動勢力叛變革命,無數共產黨人慘遭屠殺,中國革命遭受重創。土地革命時期,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都以失敗告終,農村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轉戰陜北。然而,中國共產黨人卻并沒有屈服,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引下,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中國共產黨人以堅強的斗爭意志勝利的完成了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以維護民族尊嚴的斗爭意志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以實現祖國統一的斗爭意志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起了新中國,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社會關系動蕩,鄧小平、陳云等共產黨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首,把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發展聯系起來,以堅定的斗爭意志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嚴重曲折的歷史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人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霸權主義、分裂主義做斗爭,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中國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歷史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愛國主義統一戰線,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南海問題上寸步不讓,“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妥善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堅決反對“臺獨”勢力。實踐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利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休戚與共,始終為國家的利益、為中華民族的利益而堅持斗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寶貴精神品質與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
黨的領導核心凝聚了敢于斗爭的力量,敢于斗爭必須能夠斗爭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義會議的召開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開始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是在同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和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中逐步確立起來的,是在以革命的武裝對抗武裝的反革命的殘酷斗爭考驗中逐步成熟起來的,黨的領導核心的形成有效地凝聚了黨的斗爭力量,依靠著這股力量我們黨帶領人民軍隊和廣大群眾,沖破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勝利,一九四五年在即將奪取抗日戰爭全面勝利的關鍵時期,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核心領導地位,為新中國的建立、抗美援朝的勝利、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凝聚了斗爭力量。“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關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大膽撥亂反正,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同以往錯誤認識和僵化觀念作斗爭,黨制定《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統一了全黨思想認識,穩定了動蕩的社會關系,重新確立了斗爭方向,使全黨把斗爭的力量凝聚到經濟建設上,從而迎來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改革開放重大歷史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個歷史時期“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我們要與阻擋中華民族復興的矛盾難題進行斗爭,與傳統的落后觀念和思想阻力進行斗爭,與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錯誤言行進行斗爭,與黨內各種腐敗現象進行斗爭,為了繼續斗爭,為了繼續勝利,黨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秉承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寶貴精神品質,團結一心、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取得了新時代新征程上的輝煌勝利。
(作者:曾天雄,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基地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羅龍熙,系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