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金融業大有可為。與此同時,綠色發展也為金融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有機構估算,全球新能源行業研發資金需求每年有1萬億美元的增量,這將給金融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業內專家認為,一方面,金融業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要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必須循序漸進,避免金融“一刀切”形成陡峭曲線,不能影響民生和經濟正常運行。
綠色金融發展迅速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成效顯著。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11.6萬億元,另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已覆蓋重金屬、石化、醫藥等20余個高環境風險行業。
綠色金融之所以發展迅速,得益于經濟社會整體加快向綠色轉型發展。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認為,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過程中,低碳交通、綠色建筑、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等產業發展成績斐然。風力、光伏等清潔能源行業全球領先,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一,儲能電站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提速,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加上一系列節能減排工藝和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批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產業不斷落地等,都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將綠色金融作為重要戰略發展方向。如:中國工商銀行不斷加大綠色金融供給,綠色貸款規模位列商業銀行首位;中國農業銀行發布綠色金融發展規劃,全面構建內部綠色金融體系;中國建設銀行在2017年就提出“四輪驅動”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用機制優化保障綠色信貸業務;中國銀行在今年上半年制定《中國銀行“十四五”綠色金融規劃》,從考核、授權、規模、價格、經濟資本等方面對綠色項目予以政策傾斜。
除了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一些城商行也加快探索步伐。11月3日,浦發銀行聯合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探討金融機構助力碳中和的具體舉措,發布《金融助力碳中和發展與實現藍皮書》;北京銀行與北京綠色交易所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北京地區首家以“綠色”命名的支行——北京銀行通州綠色支行。
從金融供給側發力
當前,我國綠色信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資產質量整體良好,不良率遠低于同期各項貸款整體不良水平,綠色信貸環境效益逐步顯現。然而,業內專家同時指出,我國綠色信貸在綠色金融比重占90%以上,其他金融產品包括債券產品還相對不足。必須清醒認識到,綠色金融發展還遠未滿足實際需要,實踐效果距離各方期待也有一定距離。
農業銀行行長張青松認為,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發力:完善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信貸政策,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促進市場的發育成熟,探索更多的金融支持模式。
張青松表示,信貸資金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商業銀行要圍繞重點領域出臺專門的行業信貸政策,推動綠色信貸指標體系與信貸行業政策的有機融合,同時配套差異化措施。另外,綠色金融產品很多都存在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公益屬性強等特點,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市場之手的作用,強化與政府合作。比如通過共建“生態產品確權+綠色信貸+風險補償”、“公共產品+綠色基金”、綠色PPP融資等模式,共同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認為,公司金融應在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主戰場發揮關鍵作用。金融機構要進一步豐富產品供給,提高服務精準度,積極開發能效信貸、環境權益、碳中和債券等金融產品,以綠色股權投資、綠色并購基金、綠色信托計劃等滿足綠色發展多元化需求,同時深入參與碳市場交易,推出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等金融產品,發展碳質押、碳回購、碳托管等金融服務。
除了銀行業金融機構,還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的發展。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之中,保險業的作用十分獨特。與其他金融業態不同,保險能夠直接緩釋和對沖氣候風險,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物理和轉型沖擊。同時,保險的風險調節功能可以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成本重新配置,引導企業個體與政府調整戰略目標,持續節能減排和“雙碳”目標相契合,減緩氣候風險的沖擊,熨平經濟波動。另外,保險較長的期限結構和多元的投資目標能為綠色產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肖遠企認為,當前針對氣候風險的保險覆蓋率比較低,過去10年全球氣候災難引起的損失中,只有30%被保險覆蓋,剩下的缺口大約有1.7萬億美元,未來實際需求更大。
提高防風險意識
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尋找綠色資產成為金融機構的難點。葉燕斐建議,金融機構發力綠色資產時,更多關注“減污”“降碳”“增綠”和“防災”四個方面。
“減污”方面,大江大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需要大量投資,工業領域防污治理、各種減排也需要大量投資。葉燕斐分析說,我國高碳產品占全球比重很高,生產較多的高碳產品必然會帶來污染,需要加大對污染防治的力度;在“降碳”領域,高碳行業正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改造加快推進碳強度降低,也需要大量信貸支持;“增綠”方面,金融業在支持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方面還可以做很多工作,如:金融支持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時,要關注生物多樣性,而部分生物多樣性可嘗試通過商業化方式解決;在“防災”領域,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要加強防災建設,特別是保險方面的建設等。
業內專家認為,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有序推進的同時,要防范相關風險。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近日表示,央行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標,但在實施路線圖的過程當中,要有靈活的糾偏機制,防止因政策措施疊加或“運動式”減碳,影響民生和經濟正常運行。
對傳統高碳行業,金融業不應簡單地將其排除在服務范圍之外,而應開發針對性的產品滿足低碳轉型過程中更新技術、設備、人才等要素的資金需求,助力實現有序轉型。肖遠企表示,對煤電行業該支持的還是要支持,避免“一刀切”,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
綠色金融的相關風險也需要各方提高警惕。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助理陳亞芹提醒,銀行尤其需要辨別底層資產是否真的“綠色”,需警惕行業中的偽綠色科技和偽綠色金融。在業內專家看來,可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綠色金融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的能力,防范綠色信貸、綠色債券違約爆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