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我國高校思政課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主要提高學生的政治品格、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為任務,為國家輸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有:重視專業課學習,不重視思政課學習;理工科學生不注重思政課,文科學生較喜歡思政課;平時上課重考勤,期末考試靠突擊;課堂喜歡風趣和幽默,課下缺乏思考和探究等。以上情況存在的主因是大學生功利性學習目的太強。我國社會高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加劇了大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很多學生在學習課程時,都是以學習一定技術為就業目的,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F在家長和學生選擇專業,更多考慮的是就業后的工資待遇、工作單位性質等因素,從而導致我國一些重要學科研究領域人才匱乏和基礎研究落后。針對當下思政課學習中存在問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問題根源,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思政課教學體系,絕不能把思政課簡單當作僅僅完成一門考試課的教學任務。
破解大學生思政學習中的功利性,把思政課打造成一門真正能立德樹人的科學課程,思政課教學應該主要突出以下內容:
第一,黨史教學和學習是重中之重。每一門思政課教學中,必須充分融入黨史學習。在黨史學習中,要用具體事例、具體數據、具體人物,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去講黨史。真正把百年大黨的艱苦奮斗歷程清晰地再現給每一位當代大學生,使大學生對黨充滿敬佩之情和感恩之心、甘于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偉大的歷史重任。
第二,提高思政教學的深度,避免思政課娛樂化。思政教師為了吸引學生聽課,提高“抬頭率”,使出渾身解數優化思政教學。思政課是融理論和實踐、歷史與當下、國際和國內、經濟和政治等知識在一起的專業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其中,思政課的政治性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學中要避免出現為迎合學生口味、增加課堂效果的思政課娛樂化現象,必須把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當成思政教學的首要任務。其次,要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深度,強化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和甄別能力。
第三,必須理論結合實際,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要把思政課講真切,引起學生的共鳴,必須堅持用事實說話,用數據驗證。比如可通過對世界各國疫情防控成果的橫向對比,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除了理論教學外,思政課教學必須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爭做義工或志愿者,節假日探訪紅色教育基地,并把參加此類活動作為學生平時成績高低的重要指標。
第四,強化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具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的高素質思政教學隊伍。思政課教師必須篤信馬克思主義、必須是黨的堅定支持者、必須具備高深的職業素養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思政課教師要以身作則,時刻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把愛黨、愛國、愛人民融入工作和生活當中。同時,對思政課教師政治立場、品格德行污點實行一票否決制,從教學源頭上把握思政教育的純潔性。
高校思政工作是回答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問題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政治立場堅定、品格德行優秀、職業技能高超的新時代人才。(作者:天津師范大學博士、洛陽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張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