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十四五”時期我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的緊迫形勢,應該積極推動社會適老化轉型,創造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口條件,形成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環境。社會適老化轉型的本質是建設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為此要處理好傳統和現代、公平與效率、全面與重點的關系,使老年人既能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又能平等參與社會分配、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適老化社會 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快速的人口老齡化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基本國情。隨著老年人口占比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社會環境和社會治理的適老化轉型成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
推動社會適老化轉型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內在要求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快速發展。面對“十四五”時期我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的緊迫形勢,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刻不容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一戰略的根本任務是創造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口條件,以及形成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環境[1]。具體來說,這意味著在觀念上要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在全社會形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共識;在行動上要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制度安排,以保障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實現社會共享。從本質上看,這就是一個推動社會適老化轉型的過程。
社會適老化轉型是老年人維護和改善自身功能發揮的重要條件。隨著人類壽命日益延長,將長壽變成人類寶貴財富而非負擔的關鍵一點是要讓老年人盡量延續健康狀態,維護和改善其功能發揮,使其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有尊嚴和有質量的生活。世界衛生組織積極倡導健康老齡化,認為健康老齡化干預措施的共同目標在于改善功能發揮[2]。社會適老化轉型通過基礎設施改善和社會服務支持,可以創造更適宜于老年人發揮自身功能的條件,通過外部條件的適老化減緩內部機能的老化或是沖抵其帶來的影響,使老年人能更長時間、更高水平地維持自理能力,減少和降低社會依賴的時間和程度,實現健康老齡化。
社會適老化轉型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基礎。參與是積極老齡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促進社會參與的關鍵是要營造有利于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環境和條件,即實現社會參與條件和環境的適老化。這既包括在硬環境上要為老年人社會參與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便利條件,也包括在軟環境上要建立有利于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制度和機制,使老年人社會參與具備更多的機會、更便捷的方式、更暢通的渠道和更有力的保障,從而也為實現社會適老化奠定更好的基礎。
社會適老化轉型是老年人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表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老年人作為社會重要一員,當然也有權利分享社會發展成果,而社會適老化程度是老年人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表征。一方面,社會適老化程度決定了老年人參與社會分配的機會和條件;另一方面,社會適老化程度也是老年人參與社會分配的一種結果。要讓老年人能夠真正公平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首先必須推動社會適老化轉型,使老年人有機會參與到社會分配中來,進而通過社會分配進一步提高社會適老化程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社會適老化轉型的本質是建設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社會適老化就是要讓整個社會環境適合老年人生存發展,使老年人能夠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本質是要求建設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這一概念源于1995年在哥本哈根通過的《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行動綱領》,作為社會融和的基本目標,“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是指社會中“每位享有權力和責任的成員,都能積極發揮作用”。社會適老化就是要為老年人“積極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首先,在基礎設施層面,社會適老化要求各項基礎設施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特點,為老年人居家、出行、參與社會活動提供基本條件和便利,實現無障礙化。其次,在社會服務層面,社會適老化要求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會參與、醫療保健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保障其在社會服務條件下實現功能發揮和提升生活質量。再次,在社會政策層面,社會適老化要求通過合理的社會政策確保老年人平等參與社會分配、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獲得積極的、有保障的老年生活。最后,在社會文化層面,社會適老化旨在構造一個適合老年人生存的文化環境,使其感受到尊重、包容和舒適的文化氛圍。簡言之,社會適老化不僅僅是物理環境的適老化,也是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的適老化,是硬環境適老化和軟環境適老化的有機結合。
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說,社會適老化實際上是要建設一個全齡友好型社會,即不同年齡的社會群體都能積極發揮作用的社會,而不僅僅局限為老年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適老化轉型也是社會全齡友好化轉型。之所以特別強調社會適老化,關鍵是因為當前社會是從人口年齡結構極其年輕的階段發展而來,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社會政策和文化氛圍都是以此為基礎形成的,還沒有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做出必要的轉型,老年人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特別是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的改造程度前所未有,真正實現了所謂的日新月異,跟上時代的步伐對于每個社會成員都是一項挑戰,對于老年人更是如此,一些天然的矛盾更是加劇了老年人的社會弱勢地位,更加需要強調信息無障礙化和社會適老化,建設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智慧老齡社會[3]。
社會適老化轉型可能從某個局部、某個領域率先切入,但絕不是一個局部問題,而是一個全局性問題,是一場全面的社會變革和社會轉型。社會適老化轉型涉及社會各階層、社會發展各領域、社會管理各環節,從城市到鄉村、從觀念到行動都要實現適老化轉型,是一個復雜過程、系統工程。社會適老化轉型可能將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各項工作有輕重緩急之分,但始終應堅持全局觀念、系統思維,統籌考慮、協調推進。當前,在積極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社區適老化改造、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的基礎上,還應該更加關注社會政策和社會文化中與適老化方向不一致的部分,并進行相應的適老化改造。
推動社會適老化轉型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推動社會適老化轉型需要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形勢相適應的社會管理、社會保障、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等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營造適老化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環境。其中,應重點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系,營造適老的社會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養老、孝老、敬老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但在現代化過程中受到較大的沖擊,有弱化的跡象。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再次強調“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表明了弘揚養老、孝老、敬老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化在對傳統敬老文化造成一定沖擊的同時,也帶來平等、公平、共享等具有進步意義的價值觀,強調社會公平和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等,這些都是社會適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適老的社會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進步價值觀的有機結合,要通過全媒體、多渠道、長周期的全民性宣傳教育,將其內化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適老的社會文化可以簡單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必須反年齡歧視,牢固樹立老年人是社會平等一員的觀念。為此,有必要開展反年齡歧視立法工作并強化執法檢查,在全社會進行反年齡歧視宣傳教育,從觀念上改變歧視、輕視老年人的傾向。第二個層次是正確認識老年人的積極作用,樹立積極老齡觀。為此,要大力宣傳老年人的歷史貢獻和社會建設者形象,形成老年人社會參與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良好氛圍。第三個層次是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形成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氛圍。為此,要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宣傳代際支持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強化子代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責任。
二是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建立適老的社會發展成果分享機制。適老的社會發展成果分享機制實際上涉及的是代際分配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必須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既要調動年輕一代的積極性從而不斷做大蛋糕,還要保障老年人跟上時代步伐,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建立適老的社會發展成果分享機制,關鍵在于建設多層次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并建立相應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確保收入水平隨著社會發展合理調整。當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與收入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功能不足,應引入與收入無關的部分,增強再分配功能;同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過低且增長機制不健全,應盡快建立合理的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適當提高待遇水平。
三是處理好全面與重點的關系,以重點工作帶動社會適老化轉型。社會適老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十分廣泛,為此必須做好系統的制度設計和實施安排。與此同時,也必須抓住當前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新情況新問題,逐一進行突破,以問題為導向引領整項工作。首先,物理環境的適老化改造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需要。應繼續大力推動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加強對老舊住宅和公共設施的改造,推動適老化改造逐步從特殊老年家庭擴展到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新建公共設施和住宅小區,要從規劃設計開始就納入老年友好觀念,強化公共設施和住房內部空間的適老性。其次,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是當前的重要剛需,應重點予以滿足。要大力支持專業護理機構的發展,確保失能老人可以獲得專業的護理服務,特別是應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動養老護理服務業的發展,更好滿足剛性需求。最后,老年數字鴻溝是新問題,應予以重點關注。要將“建設不分年齡人人共享智慧老齡社會”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目標;實施數字產品普及工程,提高老年數字產品擁有率;實施數字能力提升計劃,培養老年人數字應用能力;實施數字應用無障礙工程,提高數字應用適老性;積極推動智慧養老發展,實現養老服務供給智能化[4]。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釋
[1]林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內涵、目標和任務》,《中國人口科學》,2021年第3期,第42—55頁。
[2]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86468/WHO_FWC_ALC_15.01_chi.pdf,2021年9月28日引用。
[3][4]林寶:《建設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智慧老齡社會》,《金融博覽》,2021年第2期,第20—21頁。
責編:羅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