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國內發電量同比大幅增長,經營業績取得新成效,綠色轉型邁出更加堅實步伐,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能”)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如是總結公司前三季度的成績。
這家我國能源領域大型骨干央企,擁有全資及控股電廠裝機近2億千瓦,煤炭產能8500萬噸/年,資產總額近1.2萬億元,在世界500強排名第248位,目前正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攻堅之年,全年要完成任務總量70%。舒印彪提出,四季度要篤定今年目標,堅決打贏沖刺攻堅這場硬仗,奮力實現“十四五”開門紅。在質量效益上再突破,全力以赴穩增長;在轉型發展上再發力,確保完成年度新能源發展任務;在科技創新上再強化,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企業改革上再深化,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抓好重點虧損企業治理。
優布局 新能源增速創歷年新高
離岸39公里的江蘇如東牛角沙海域,80臺巨大的白色風機轉動起來,將源源不斷的電能送進千家萬戶……這是華能盛東如東海上風電項目,也是“十四五”期間首批建成投產的最大海上風電集群。
而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這家中國海上風電開發巨頭,還有遼寧莊河、山東半島南4號、浙江蒼南等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華能新能源發展邁出更大步伐,上半年共完成項目核準(備案)、開工、投產分別同比增長116%、7.6%、9.9%,其中核準(備案)創歷年來新高。新能源產業以17%的裝機占比貢獻了電力產業55%的利潤,成為最主要利潤貢獻源。
這背后是該集團圍繞“清潔”加快能源轉型、優化布局的戰略部署——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以“三型”(基地型、清潔型、互補型)“三化”(集約化、數字化、標準化)能源基地開發為主要路徑,堅持增量以清潔能源為主體,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做優增量與優化存量并重,全力打造新能源、核電、水電“三大支撐”,推動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到2025年,確保清潔能源裝機占比50%以上。到2035年,清潔能源裝機占比75%以上。全面實現綠色化、數字化轉型。
“十四五”開局之年,一大批項目上馬:海南昌江核電二期獲得國務院核準并開工建設,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1號反應堆成功達到臨界狀態、機組正式開啟帶核功率運行,霞浦壓水堆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三大核電基地發展格局全面形成;隴東“風光火儲輸”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正式啟動,成為國內首個千萬千瓦級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建設、調試和運維的世界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江蘇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國家試驗示范項目并網試驗成功……
中國華能透露,下半年將加強與各省區市“十四五”能源電力規劃有效銜接,力爭在東線海上風電資源配置、北線大基地落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同時,積極有為開發水電。全力推動西南戰略性水電項目前期工作。其次,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快推進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設,力爭2021年內發出華能“第一度核電”。高標準高質量抓好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建設。此外,進一步優化火電結構。發揮存量煤電機組系統調節和兜底保供作用,持續開展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進長期虧損火電企業有序退出。
爭“鏈長” 科技創新實現新領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傳統能源企業,如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中國華能把“科技創新實現新領先”放在“六個新領先”戰略任務的首位,在海上風電、新一代光伏發電、CCUS、高溫氣冷堆核電、智慧能源系統、高海拔智能綠色高效水電等方向,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爭當現代產業鏈和創新鏈“鏈長”,勇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提前一年完成全國產化安全智能型DCS等“卡脖子”技術攻關任務,實現了我國發電領域工業控制系統完全自主可控;超臨界CO2發電試驗平臺高、低壓透平先后試運行發電并進行超速等試驗;建成中央企業中首個千萬個數據點規模秒級國產實時新能源生產運維數據平臺,全面保障新能源電力系統本質安全和智能化水平……自開展“科改示范行動”以來,華能西安熱工院一項項突破性的技術成果蓬勃涌現。
有投入才有產出。該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0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45%;2021年研發投入預算同比增加50.32%。
有激勵才有動力,科研人員無疑是其中的關鍵變量。薪酬分配向關鍵崗位、一線崗位的職工以及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術人才傾斜,將專職科研人員的基礎薪酬提高了1.2倍至2.3倍;深度遴選5項優質成果開展分紅激勵,2020年項目實現利潤6100萬元,近三年年均增幅30%以上,優質技術得到迅速推廣的同時對核心技術人員兌現分紅1220萬元;將化學儀表方面八個專利成果評估作價2500萬元作為投資,并將其中20%的股權獎勵給核心科技人員,與科創基金等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同時實施超額利潤分享等政策……多樣化的激勵約束組合拳打出,激發了科研人員積極性,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顯著提升。
這并不是個例。中國華能近兩年通過競爭擇優選拔引進108名大數據、5G、海上風電等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并推動工資分配向承擔科技創新等重點戰略任務的單位傾斜,集團層面連續兩年使用增量工資的15%,精準設置科技創新等特別貢獻激勵項目,二級單位聯動實施特別獎勵機制,對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團隊給予“靶向”激勵,2020年科技產業平均工資是集團平均工資的2.5倍。
要想打造現代產業鏈和創新鏈“鏈長”,更為關鍵的在于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中國華能立足國內,放眼全球,持續加大國際標準化工作,不斷增強國際話語權,集團主導的4項國際標準成功立項。西安熱工院在執行的國際標準項目達到5項,3項離子交換樹脂類國際標準即將進入DIS(國際標準草案)階段,正在積極開展4項新的國際標準申請工作。
“活”機制 各項改革持續深化
創新的活力要更好地釋放,企業要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還是要刀刃向內,通過改革“活”機制。
山東新能泰山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能泰山公司”)的“起死回生”便是最好的例證。2016年以前,該企業多次面臨“保殼”困境。2016年初,成為第一大股東的華能能源交通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對其發展定位和方向進行重新規劃,2018年,新能泰山公司被列入“雙百企業”以來,以改革引領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企業扭虧為盈并實現持續創利。
三項制度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新能泰山公司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經理層年薪的70%部分與其年度績效考核結果直接掛鉤。全體中層干部實施“崗位聘任制”,其中,8名同志通過崗位競聘方式聘任為公司中層干部,4名同志在崗位競聘后相較原有職級調整下降。目前,公司全體59名員工(含6名經理層)中,除公司黨委書記按規定未實行市場化管理外,其他人員均實行完全市場化管理。
這種情況在中國華能并不少見。2020年該集團5家“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率先完成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2021年在其他子企業全面推行,計劃年底前完成70%以上,2022年上半年實現全覆蓋。同時,持續擴大職業經理人推進范圍,在貴誠信托、長城證券、電商公司等11戶子企業全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現有職業經理人110人,因業績不達標等情形累計退出26人,促使經理層不斷走向職業化、專業化、市場化。
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通過競爭擇優大力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加強優質畢業生儲備,中國華能用工效率由2017年的0.73人/兆瓦降低到2020年的0.55人/兆瓦,累計提高約25個百分點。
收入也要“能增能減”。推行全員績效考核,集團整體績效掛鉤工資占工資總額的比例由2016年最高25%提高到2020年的42%,職工通過考核發放的浮動工資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達到70%以上。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治理體系的完善也需持續發力。中國華能制定各類制度636項,全面涵蓋公司治理、企業管理和生產經營全過程。公司系統黨建入章程完成率、前置審議清單建立完成率、“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建設完成率實現三個“100%”。同時,推動總部由審批型向服務型轉變、事務型向價值創造型轉變,總部部門由25個精簡至17個(含5個黨組織工作機構),精簡32%,處室由133個精簡到73個,精簡45%,編制定員精簡到360人。此外,聚焦授權放權,激活二級單位。審批事項由189項減少為89項,減少53%;備案事項由239項減少為179項,減少25%。
放得下,更要接得住、管得好。中國華能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4個區域推進“分改子”試點,實現一個區域一個主體一本賬一套表,區域公司投資、決策、運營、管理一體化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獨立運作能力和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提升,運作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進一步提高。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華能累計完成改革舉措48項,占年度舉措總數(87項)的60%,全面實現上半年“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在煤價上漲的不利形勢下提前一個月完成“經營任務過半”,營業收入、利潤、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5%、25%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