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經濟 > 正文

新發展階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思考

【摘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統計監測評價是發揮統計監督職能的重要依據,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是新發展階段統計監督職能的本質要求。進一步完善統計體制,加快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運用統計學、經濟學和大數據的理論與方法,設計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監測評價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與成效,評估現代化經濟體系政策效果。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 現代化經濟體系 高質量發展 統計監測評價

【中圖分類號】 F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5.012

朱啟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導,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核算與分析、國民經濟理論與政策、貨幣金融、可持續發展。主要著作有《金融調控與資金流量核算》《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論》《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們黨根據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主要矛盾和發展目標,對經濟發展作出的總體部署和科學安排。報告用兩個“堅持”、一條“主線”、三項“變革”和兩個“著力”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十四五”期間,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1]為了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宏偉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意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多方面因素復合的整體,涉及國民經濟所有環節、所有層面、所有領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它的愿景宏偉、任務清晰,其最終目標就是要把我國從世界經濟大國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雄厚的經濟基礎。從“現代化”的概念看,它是指不發達社會成為發達社會的過程和目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最初來自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歷史進程,其內涵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豐富。學術界關于現代化的理論有很多流派,如行為學派、過程學派、實證學派、綜合學派等,這些學派的視角不同、觀點各異,但它們的共性在于強調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變革的過程、復雜的過程,這些學派的理論可以為我們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益借鑒。

從“經濟體系”的概念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總稱,“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與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不斷完善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釋放生產力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和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獨立篇章,全面系統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全面部署[2]。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6+1”的戰略構想[3],包括創新引領、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以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4],是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綱領性文件。《決定》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等五個方面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指明了路徑。《決定》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明確提出要發揮統計監督職能作用,賦予了新發展階段統計工作新的任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5]。因此,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迫切需要。

統計監測評價是發揮統計監督職能的重要依據,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是新發展階段統計監督職能的內在要求。客觀地反映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效,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決策,引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實踐,監測評價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是統計工作的職能所在,也是對統計工作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迫切要求。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在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于完善統計體制。統計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據,必須確保統計資料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統計工作規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應加強統計系統建設,促進統計監督職能的發揮,提高統計服務能力和水平,用更加全面準確的統計數據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宏觀經濟治理水平和能力。

第二,有助于創新統計制度方法。現行的統計制度難以滿足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對統計指標數據的需求,因此,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可以填空白、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統計制度方法創新,提升統計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強化統計監督職能。

第三,有助于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考核評價體系是支撐決策、推動決策落實、明確目標任務、協調發展資源、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機制。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可以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從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第四,有助于引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可以科學反映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果,監測評價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決策,引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實踐。

第五,有助于優化國家及地方治理。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結果可以反映建設狀況及進展,揭示存在的問題,提供決策依據,完善政府經濟治理體系,支持國家和地方不斷改進監督工作,提高國家治理效能。

綜上所述,為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我國迫切需要研究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理論與方法,應立足新發展階段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扎實推進統計現代化。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價值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健全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推進統計理論與方法發展。按照統計學理論與方法,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由監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兩部分組成。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有利于發展統計理論與方法。

第一,設計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在明確指標構建主要原則、定性與定量篩選、合理性和有效性檢驗的基礎上,系統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現代化經濟體系“6+1”的戰略構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設計可體現包括創新引領、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在內的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是統計學重要的研究課題。以科學性、準確性、合理性為原則,系統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體系。一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數測算方法,包括統計監測評價結果的敏感性分析、統計監測評價指標賦權方法、統計監測評價模型;二是建立我國及區域空間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相關性及時空格局演化測算方法,包括探索性數據分析、核密度估計方法、傳統馬爾科夫鏈和空間馬爾科夫鏈;三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影響因素測算方法,包括空間權重矩陣、空間計量模型選擇、估計和檢驗;四是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收斂性測算方法。

完善統計制度體系,夯實經濟治理基礎。統計制度體系是宏觀經濟治理的基礎,唯有基礎牢靠,宏觀經濟經濟治理才能科學、及時、有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健全宏觀經濟政策評估評價制度和重大風險識別預警機制,暢通政策制定參與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7]。現行統計制度體系主要統計核算經濟活動,對有關創新、制度、文化、社會和環境等非經濟交易領域、新興經濟與大數據現象的統計核算能力不夠,難以全面滿足新發展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對數據的需求,這勢必影響統計監測評價的結果。因此,要遵循新發展理念,借鑒國際標準,深化統計改革創新,堅持依法統計,豐富核算的內容,拓展核算的外延,提升統計能力、數據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統計工作科學性權威性和統計數據真實性準確性,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夯實數據基礎,支撐政府經濟治理能力。

一要構建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按照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的要求,廣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體系完整、富有效率、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二要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做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工作,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新經濟核算制度,完善知識產權產品核算。三要完善宏觀經濟監測預警體系。監測GDP總量和速度、產業結構、投資消費比例、產業發展狀況、科技進步和重要價格等方面。健全由同步指標、滯后指標、先行指標組成的宏觀經濟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發展趨勢的預測預判,特別要注重對糧食、產業鏈、能源和金融安全風險的監測預警。系統研究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生態規律,構建用于判斷經濟社會重要領域運行狀態是否正常的相關指標量化界限和臨界區間。

推進“大數據+”統計發展,建設現代化統計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需要更廣闊的監測范圍、更及時的統計監測評價數據、更契合的統計數據分析方法。大數據技術將系統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研究。針對傳統政府統計尚未形成有效信息捕捉的新經濟領域,運用大數據技術獲取移動電話數據、地理空間數據等,用于擴充統計監測范圍;針對傳統政府統計存在的統計指標發布滯后性問題與發布頻率偏低問題,運用大數據技術獲取近期統計數據,形成臨近預報,推動季度、月度監測評價有序開展,切實提高統計指標的發布頻率與發布及時性;針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多維度數據處理難題、新產業新業態分類難題、指標評價與篩選難題,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方法、動態交互技術,完成統計分析與指標篩選。采用大數據方法提高數據可獲性,規避現行統計的滯后性和低頻性,完善我國統計體系,促進現代化統計體系發展。

完善政績考核評價制度,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落實好干部標準,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把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8]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要做到不僅看先進地區的發展,而且看落后地區的發展;不僅看城市發展,而且看鄉村發展;不僅看經濟增長速度,而且看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與效益;不僅看經濟發展,而且看社會發展;不僅看改革與發展,而且看社會和諧穩定;不僅看當前的發展,而且看未來的發展;不僅看績效,而且看基礎;不僅看顯績,而且看潛績。因此,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有助于從制度層面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考核評價政績的偏向,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政策制定與評估,引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統計是政策制定與政策效應評估的依據和手段,現代化經濟體系政策的制定與評估離不開統計的支撐。應通過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動態統計監測評價,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程度,評價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效果,凝練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規律,揭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過程存在的差距,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方向和任務,支持國家及地方政府有效制定現代化經濟體系政策、科學評估政策效應,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

在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上,應圍繞“問題提出→夯實數據基礎→構建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應用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總體思路,確定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體系的內容與目標。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思路

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的數據基礎拓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進展與成效,應基于全面、準確、及時的監測評價。伴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范圍不斷拓展、建設深度不斷推進,相關統計指標將呈現新的特點和需求。如何依據新興現象、新興發展需求重構統計體系,如何運用新方法收集新興現象、新興發展需求數據,如何采用新方法分析新興現象、新興發展需求數據,都是亟待研究的新命題。針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可能存在的統計數據缺口,數據發布頻率偏低、數據發布較為滯后等問題,應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系統完善相關統計制度方法。具體而言,在深入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演化路徑與建設目標等理論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一般規律、國情特征、建設目標,并據此明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數據需求。同時,探索研究我國統計體系、數據采集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完善與改進方向。

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為了客觀監測評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根據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建設目標任務,設立系統、科學的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當前,大多數有關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研究成果,偏重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理論內涵、邏輯機制、實現途徑的定性研究,而較少開展專門的定量研究。為全面、科學、及時地監測評價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切實實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要在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獲取與篩選原則的基礎上,依據系統的定性與定量篩選方法,結合指標合理性和有效性檢驗結果,構建自上而下的統計指標層級模型框架,系統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研究。為獲得全面、完善、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成果,要在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深入系統研究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力求構建全方位、多視角、新方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方法體系。為確保統計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結果準確、科學、可信,建議以魯棒性和穩定性作為評價標準,研究多種無量綱化方法對評價結果的敏感性;為實現對各項統計指標的科學賦權,解決多方法評價結論非一致性問題,要系統研究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組合賦權法,并著重考察動態組合評價方法的理論與應用問題;為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合成結果,要設計兼顧功能性和協調性的綜合評價模型并檢驗有效性;為準確考察空間相關性與時空演化格局,系統探索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影響因素,要充分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收斂性,著力考察空間權重矩陣的設定方法與判別標準、空間權重矩陣的選擇方法和空間計量模型方法、隨機收斂檢驗方法,形成系統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方法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應用。實踐應用是理論研究的落腳點與歸宿。應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基礎之上,實現對全國與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的監測評價,展現全國與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發展水平、發展特征、發展趨勢與差異程度,揭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相關特征與時空格局演化規律,探索影響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因素與作用機制,考察全國各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程度與收斂狀況,評估現代化經濟體系政策效果,提出建設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針對性政策建議。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的目標與內容

理論創新的目標與內容。第一,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路徑與目標。為明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客觀規律,展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目標與歸宿,切實實現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化,應在現有理論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現代化經濟體系演化路徑,分析與測度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項建設目標,為統計制度拓展明確數據需求,為指標體系構建、統計監測與評價研究指明方向,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的判斷給出參照標準。

第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制度。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亟需大范圍、多層次、多角度的統計指標作為支撐。基于現代化經濟體系理論探索,應進一步明確多層次的數據需求,并以此為基礎系統優化我國統計體系,針對性完善我國數據采集與分析方法,特別是強調移動電話數據、地理空間數據等大數據類型在政府統計領域的創新應用,與基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的數據分析方法創新應用,以提升指標覆蓋面、指標發布頻率與及時性。

第三,創新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數測算方法。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研究的目標之一,是揭示全國和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統計監測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將最終決定統計監測評價指數的科學性、準確性、合理性。要通過為不同類型指標匹配合適的一致化處理方法、構建優良無量綱化方法的優劣判別標準來開展敏感性研究,通過運用動態組合評價方法來實現指標賦權并適時開展評價結果一致性檢驗,通過設計兼顧功能性與協調性的統計監測評價模型來實現指標綜合,并進一步檢驗模型的有效性。

第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應用方法體系。為全面拓展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范圍,實現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時空維度的探索,在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數測算方法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空間相關性測算方法、時空格局測算方法與收斂性測算方法,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應用方法體系。一是將探索性數據分析方法用于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溢出關系;二是將核密度估計方法和空間馬爾科夫鏈方法用于揭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時空格局演化;三是將隨機收斂檢驗方法用于揭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收斂性。

實踐應用的目標與內容。第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系統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是科學監測評價現代化經濟體系時間過程和發展動態的基礎。現有的指標體系研究僅僅將現代化經濟體系視作與傳統經濟體系相對應的現代經濟體系,并未充分體現“現代化”和“經濟體系”的內在邏輯。應采用經典的指標體系構建思路,明確統計監測評價指標的獲取和篩選原則,展現統計監測評價指標的定性與定量篩選過程,檢驗統計監測評價指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最終系統設計統計監測評價指標。統計監測評價指標的總體框架設計遵循現代化經濟體系“6+1”子體系分別實施構建。

第二,建立多層次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數。為系統考察全國與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特征與變化規律,應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數,并以之為基礎實現多層次的統計監測評價。一是實現總體系與子體系的統計監測評價,既能綜合、全面、系統地展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總體進程,也能具體展現產業、市場、收入分配、城鄉區域發展、綠色發展、全面開放和體制機制等七個子體系發展及其之間關系的信息;二是實現全國與各地區的統計監測評價,既考察全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情況,也考察各地區發展建設進程;三是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的動態統計監測評價,基于建立和運用動態組合評價方法,形成對不同地區不同時刻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動態發展的良好刻畫。

第三,揭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時空演化規律。從經濟地理視角探討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考察不同區域間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關聯性,揭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時空演化規律,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研究的又一項實踐應用目標。基于建立和采用核密度估計法、空間馬爾科夫鏈方法,能夠實現對空間關聯性和時空演化規律的揭示。一是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區域差異性及變化趨勢,運用熵指數、空間基尼系數等展現區域發展差異,測度各地的相對發展速度,并測度區域差異貢獻率;二是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相關性,運用全局Moran’s I指數、Geary’s C指數等測度空間自相關水平,考察某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對其他區域的影響程度;三是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時空演化規律,將空間滯后效應與傳統馬爾科夫鏈分析法相結合,檢驗區域建設進程的空間依賴性,探究鄰近區域對本地區類型轉移的具體影響。

第四,探索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影響因素。明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影響因素,采取相應措施發揮有利影響,扭轉不利影響,有效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協調發展。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從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個維度具體探索關鍵影響因素,并進一步實現對內在機制的研究。一是探究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總體系與子體系的關鍵影響因素,二是探究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區域差異的關鍵影響因素,三是探究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空間相關性與空間結構的關鍵影響因素。

第五,展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收斂性和趨勢。我國幅員遼闊,省份眾多。各地區發展水平與發展階段存在明確差異。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中,考察全國是否有望達到相對一致的建設成果,即考察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收斂性,同樣是重要的實踐應用目標。一是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呈現何種收斂特征,運用σ收斂、絕對β收斂、條件β收斂、俱樂部收斂等方法分析全國及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的收斂特征;二是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收斂性,運用空間統計學和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檢驗空間收斂性;三是考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收斂速度,測算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收斂速度,展現變化規律。

服務決策的目標與內容。第一,探明現代化經濟體系演化路徑與建設目標。明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演化路徑,定量刻畫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多層次建設目標,將有助于描繪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遠期發展藍圖,客觀衡量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鑒于經濟體系由傳統走向現代化,是世界多國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演變過程,應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與外延框架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史研究方法,歸納梳理世界多國現代化經濟體系演變一般規律,并結合我國國情特色,描繪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可能的演化路徑。在此基礎上,參照世界多國現代化經濟體系進展,推算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多層次建設目標。

第二,監測評價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進程。為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目標實現,切實履行統計監督職能,要在推進統計體系建設完善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數與統計監測評價應用方法體系,實現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的全面監測評價。基于測算統計監測評價指數,形成對總體系與子體系、全國與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動態建設進程的系統評價;基于統計監測評價應用方法體系,形成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時空演化規律的揭示、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關鍵影響因素的探索,以及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收斂性和趨勢的探究。

第三,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地區間協同平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應深入研究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區域差異,探索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相關性,歸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時空演化規律,研究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宏觀收斂性,目標正在于全面促進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地區間協同平衡發展。基于測度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差異及相對發展速度,明確差異所在;基于探索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空間相關性,明確地區間關聯與影響程度;基于歸納時空演化規律,探索地區間影響的方向與程度;基于考察宏觀收斂性,判斷區域協同發展的可能性。

第四,提出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的統計監測評價,須以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落腳點和歸宿。在各項理論、方法、應用研究的基礎上,基于不同維度、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視角,全面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建議。首先,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總體系和子體系的對策建議,厘清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總體問題、關鍵影響因素、子體系間作用機制,推動形成更為合理的政策搭配;其次,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總體和地區的對策建議,尊重各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優勢與特色,使政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最后,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短期和中長期的對策建議,考慮現實環境基礎,提出多階段對策建議。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現代化經濟體系統計監測評價指標、方法及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21-01-07-00-02-E00127)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3]《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性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中國政府網,2018年1月31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18.htm。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8]《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責 編/張 貝

[責任編輯:張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