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發展,既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的戰略要求,也是廣東“十四五”規劃確立的重大工作部署。2021年4月頒布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構建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發展新格局,強化廣深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廣州、深圳出臺的“十四五”規劃也將“雙城聯動”發展作為支撐、引領城市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因此,在頂層戰略已經制定的背景下,亟須探索和構建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的基本模式和發展路徑。
激發區域發展的“雙子座”城市正效應
當今時代,區域與城市的發展呈現出新的格局與趨勢。一方面,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各種資源要素需要在更廣闊的空間區域內進行優化配置,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區域內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等既形成了對各種發展資源的“虹吸”效應,也成為參與和引領區域乃至國際競爭的主導性力量。這種格局和趨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既帶來新的機遇,也構成了新的挑戰。
在當前區域和城市發展新格局中,基于發展資源、規模擴展和梯度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在世界各地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內,出現了原先的單核驅動、單中心城市結構逐漸被集聚與輻射功能更為強大的雙核驅動、雙中心城市結構所取代的情形,呈現出區域發展“雙子座”城市效應。其中,一種是競爭互耗的“負效應”,另一種是聯動互促的“正效應”。我們應力求激發“正效應”,讓同處于一個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內的“雙子座”中心城市,通過頂層設計、協同合作、優勢互補等方式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發揮集聚和輻射功能引領區域的高質量發展。世界上一些巨型的“雙子座”城市如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我國的北京—天津、成都—重慶等都已經或正在通過市場調節、政策協調等方式實現了產業分工、共同發展。還有一些區域內體量、規模不夠對等的“雙子座”城市,都在主動建構可以聯動發展的“雙引擎”發展模式。
廣州、深圳是同處于珠江三角洲和粵港澳大灣區、規模體量不相伯仲的“雙子座”城市,在“雙區驅動”的政策紅利背景下,應充分吸取和借鑒國內外“雙子座”城市聯動互促、共同發展的經驗,真正實現雙城聯動、雙核驅動、比翼齊飛、協調發展的正效應,使廣州、深圳成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擎。
建構“雙城聯動”的不同模式
目前,國內外城市群、大都市圈的“雙子座”城市,由于其發展基礎、發展動力、發展歷程各有差異,導致它們的競合關系與協同方式也不盡相同。梳理國內外“雙子座”城市競合發展的現狀,可以發現“雙城聯動”有三種基本模式。
一是優勢互補的產業聯動模式。研究表明,互補性是空間相互作用的基礎,當城市之間存在資源、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供求關系時,才會出現彌補自身不足、建立相互作用的必要性。“雙子座”城市間具有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同城化發展的趨勢也為城市間資源、人口的快速流動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實現優勢互補、產業協同的疊加效應的“雙城聯動”的前提條件。如以金融業和生產服務業為主的紐約、倫敦與以第二產業為主的費城、利物浦的“雙城聯動”,就是這種優勢互補型的產業聯動模式的典型案例。
二是全域協同的全面聯動模式。區域內的“雙子座”城市基于各自發展需要,通過頂層設計、規劃對接、產業協同、交通互聯、社會協同等各種方式,追求同城化的發展目標,實現1+1大于2的規模發展效應。廣州—佛山、北京—天津等“雙子座”城市正在進行的同城化發展探索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案例。
三是合作共建的重點聯動模式。區域內的“雙子座”城市,通過產業、平臺、項目等的合作,通過空間的對接,形成雙方共占利益的產業園、產業帶等發展平臺和廊道,從而實現雙方在重點領域的合作與共贏。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共享硅谷、101公路的科技創新溢出效應就是典型案例。目前,成渝雙城經濟圈推出的一項關鍵措施,就是在重慶市和四川省的毗鄰地區合作共建9個跨行政區的功能性合作平臺,這個經驗值得廣州、深圳借鑒。
確立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的戰略路徑
廣州、深圳都是經濟規模超2萬億的超大型城市,雖然經濟實力相當,但發展歷史截然不同。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和國家中心城市,擁有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教育、醫療、文化、人才、科技等資源優勢,在現代服務業、國際商貿、航運物流等領域尤為發達;而深圳作為改革開放設立的經濟特區,具有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創新人才等的比較優勢。因此,應以優勢互補為基礎,構建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共建共享共贏的發展新格局。具體而言,就是以優勢互補為內生驅動力,以產業聯動帶動交通、科技、就業、生活、旅游等的全面聯動,加快構建廣州、深圳多層次“雙城聯動”、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第一,發揮廣州、深圳的比較優勢,通過優勢互補形成優勢疊加效應。建議廣州、深圳從攜手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戰略高度著眼,將廣州的科技資源、創新平臺、高端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深圳在創新融資、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創新機制進行鏈接、整合,使廣州、深圳的創新資源實現“雙城聯動”。同時,廣州、深圳還可以瞄準未來科技、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制造等新領域聯合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通過優勢疊加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第二,釋放交通一體化、生活同城化在“雙城聯動”發展中的支撐效應。城市間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體系是實現雙城聯動發展的基礎和支撐。織密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拉近廣州與深圳的時空距離,為創新要素、產業資源在“雙城”間的高效便捷流動創造條件。同時,加快打破“雙城”市民在就業、醫療、購房、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行政壁壘,盡快實現城市公共服務同城化、居民生活一體化,“雙城”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雙城聯動”發展大格局。
第三,合力打造廣州、深圳“雙城”產業深度合作示范園區。隨著廣州、深圳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許多原處于城市外圍的產業項目已逐漸進入中心城區,產業外遷和功能疏解已成為必然。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通過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打破行政壁壘,在“雙城”毗鄰區域合作共建承接中心城區產業外遷的深度合作示范園區。目前,南沙國家新區擁有“三區一中心”功能定位優勢、緊鄰深圳的地理區位優勢、后發展區域的空間載體優勢,是建設“雙城”產業深度合作示范園區的最佳區位。建議廣州、深圳加快在南沙聯合布局打造示范性的合作共建項目和樞紐型的聯動發展平臺,率先推動“雙城聯動”發展項目落地,從而快速形成疊加示范效應。
作者系廣州大學二級研究員、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