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與價值指向

摘 要:作為社會發展一個不可跨越的階段,現代化首先在西方社會發生和完成。但西方現代化以追求剩余價值為價值軸心,實際上是一種“局部的”現代化。與之相比,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提升,社會的全面繁榮和全面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現代化。

關鍵詞:全面現代化 社會的全面進步 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

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時候,只有全面把握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指向,才能順利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以全面發展為追求的現代化歷史探索

作為社會發展一個不可跨越的階段,現代化首先在西方社會發生和完成。但由于以追求剩余價值為價值軸心,西方現代化成為一種“局部的”現代化。戰后,受機械發展觀的影響,新獨立民族國家在啟動自身現代化的時候,普遍重蹈了片面發展的覆轍。對此,法國學者弗朗索瓦·佩魯在《新發展觀》一書中提出了“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發展觀。這是現代化理論和模式的重要轉型。

在批判資本邏輯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會有機體”的概念,并系統闡明了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蘇聯和中國等國更為重視發展的全面性。1964年,我國正式確立了覆蓋農業、工業、國防、科技領域的“四個現代化”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將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規定和基本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豐富和完善現代化的內涵和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現代化建設必須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提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然開啟,展望2035年,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基本實現,人民生活將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按照黨的十九大制定的“兩步走”戰略,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來說,中國現代化是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以物質文明為目標導向的經濟現代化

在經濟領域,我們要通過經濟治理現代化推動經濟現代化,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的現代化強國,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

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英國率先啟動了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為了適應工業化的發展,西方社會啟動了市場化,實現了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型。市場化是推動工業化的適宜體制。也就是說,工業化和市場化共同構成經濟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具有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中國必須走出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在經濟發展上,西方社會已經在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進入到了信息化時代。面對中西方之間的發展差距和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中國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前提下,實現跨越式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條件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能夠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并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可持續的方式趕上西方現代化的步伐。

在經濟治理上,西方社會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但不可忽視的是,市場經濟存在失靈的風險,為此,中國需要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通過有機結合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我們已經探索形成了新型舉國體制。而正是得益于該體制的優勢作用,我們順利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戰略性成果,并向前推進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當然,在競爭性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避免行政力量對公平競爭秩序的干涉和干擾。

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人均GDP和人均GNP是衡量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今后,要致力于提高我國財富的總量水平和人均水平,統籌推進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真正實現藏富于民。

以政治文明為目標導向的政治現代化

在政治領域,我們要通過政治治理現代化推動政治現代化,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民主的現代化強國,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爆發,法國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進而,西方社會通過建立和完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法律體系,鞏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政治基礎。同樣,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以民主化和法治化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政治保障。

對中國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為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當然,我們黨也要探索實現“政黨現代化”,切實提高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并通過全面從嚴治黨鞏固和強化黨在現代化中的領導地位。

在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方面,我們形成和完善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一般來說,西方民主集中體現為選舉民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會主義民主則強調全過程民主,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民主。通過制度安排和法治途徑,我們在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等全過程實現了民主。此外,我們黨還將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創造性地運用到企業管理中,開創了民主管理的先河。

在促進法治建設方面,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充分運用法治原則和方式,我們大體上實現了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促成了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眾參與程度是衡量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指標。過去,抗日民主政權建立了共產黨員、社會進步人士和中間派各占1/3的“三三制”。現在,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參與的形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占總數的15.7%。提高普通勞動者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的比例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用法治保障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仍然是今后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以精神文明為目標導向的文化現代化

在文化領域,我們要通過文化治理現代化推動文化現代化,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發端于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的文學狂飆運動及后來萌生的古典哲學等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成果,為德國開啟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礎。此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樹立起來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利器,也早已為資本主義國家掃清現代化的文化障礙。以人道化和理性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文化導引。這些內容也構成了所謂現代性的基本內涵。

我們黨十分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致力于解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文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從性質上來看,它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其中科學的文化包含和超越了理性主義,大眾的文化包含和超越了人文主義。從形態上來看,它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從時間上來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綜合創新,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的辯證統一。從空間上來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秉持交流互鑒的理念,堅持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貫通,堅持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

為了生產和提供更多優質的精神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先進文化;必須兼顧文化的事業屬性和產業屬性,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堅持從德治和法治相統一的高度,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治理。

衡量文化現代化涉及一系列指標。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義務教育年限是基本指標。據教育部網站數據,2020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而2012年韓國的義務教育就延長到了10年,2021年韓國政府計劃全面普及高中義務教育。未來,要立足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促使物質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齊頭并進,趕上與發達國家在文化現代化上的差距。

以社會文明為目標導向的社會現代化

在社會領域,我們要通過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社會現代化,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文明。

在建成市民社會的基礎上,西方完成了社會現代化的目標。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出現了分化。在三者中,作為國家代表的政府以強制方式謀求公共利益,作為市場代表的企業以競爭方式謀求私人利益,作為社會代表的社會團體以志愿、互助等方式謀求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即共同利益。這樣一來,以自治、志愿、互助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現代化成為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社會條件。

社會和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在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和社會結構變化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切實有效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能否有效實現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能否通過推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現代化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能否通過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筑牢社會安全防線,不僅是社會建設的難題,而且是關系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大政治問題。

另外,在社會治理領域,我們建立和完善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今后,如何在加強黨委領導的前提下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如何通過強化“共有”的經濟基礎來提高社會認同、增進社會團結,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大幅度地將改革發展穩定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基尼系數是衡量社會公平的重要指數。近年來,我國基尼系數雖高于國際社會公認的0.4的警戒線,但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為此,今后我們必須圍繞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來推動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排除威脅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其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重中之重。

以生態文明為目標導向的生態現代化

在生態領域,我們要通過生態治理現代化推動生態現代化,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美麗的現代化國家,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受資本逐利本性的影響,西方現代化具有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特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學者提出了生態現代化的理論和模式。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下,生態現代化理論試圖在生態維度上重建現代性,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的雙贏。作為后發國家,我國啟動現代化的時候,就面臨著西方國家造成的資源短缺、能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中國現代化必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多重含義和要求。在狹義上,就是要實現中國特色的生態現代化。近些年來,我們在堅持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和生態、減排降碳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基本實現了綠色發展。同時,我們通過制定和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中央環保督察制度、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等黨內制度和黨內法規的方式,促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這些都是通過生態治理現代化促進生態現代化的有益嘗試。現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到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發展階段。這也是當下我國推進生態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在廣義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將生態化作為現代化的前提、原則和目標。生態文明是生態現代化的最終目標。生態文明不是要取代和超越工業文明,而是要按照生態化原則系統集成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智能文明的成果,并推動人類文明持續向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演進。實現生態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統一,仍然是今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綠色GDP和綠色GNP是衡量生態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所謂綠色GDP、綠色GNP,是指在GDP和GNP中扣除生態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加入生態環境建設帶來的經濟收益以后的真實的GDP和GNP。盡管目前仍然存在諸多難題,但為推動生態治理現代化、倒逼實現生態現代化,將綠色GDP和綠色GNP納入到現代化指標體系中刻不容緩。為了推動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一些學者提出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現在,有必要將GEP引入到現代化指數中。

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的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物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統一,但不能將人的現代化僅僅歸結為國民性改造或個體心理變革的問題,必須上升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

盡管舉起了人文主義旗幟,但西方現代化卻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從本質上是一種見物不見人的現代化。美籍德裔哲學家馬爾庫塞稱之為“單向度的人”。戰后,一些民族國家試圖完全按照西化方式實現現代化,卻遭遇到了滑鐵盧。美國人類文化和社會心理學家英格爾斯認為,之所以如此,就在于這些國家及其人民缺乏現代化所需要的心理基礎,尚未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實現向現代化的轉變。這樣,就提出了“人的現代化”的問題。

在克服機械發展觀弊端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按照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和目標來推進人的現代化。

人的全面發展要依靠社會的全面進步來實現。具體來說,必須堅持通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提升,堅持通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關系的全面和諧發展,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我們的現代化還要堅持創造更多優質的物質文化產品、生態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只有社會全面進步了,人的需要才能得到全面滿足,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全面實現,人的權益才能得到全面保障,人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除了總量之外,人均財政教育經費支出、人均財政醫療衛生經費支出、人均財政文化經費支出、人均經濟適用房竣工面積、人均社會保障經費等直接關系民生福祉的社會指標,是最能反應人的現代化程度的指標。這些方面恰好是我們的短板。今后,各級政府必須切實加大對民生福祉領域的投入,并逐漸退出競爭性領域,努力提高公共財政使用效率,堅持惠及全體。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是通過社會的全面繁榮和全面進步來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

[2]張云飛:《跨越“峽谷”——馬克思晚年思想與當代社會發展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責編: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