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化既是一個世界現象,也是一種文明進步,還是一個發展目標。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不斷演進,它既反映我們對現代化認識的深化,也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本文從現代化科學角度,簡要梳理從19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中國現代化的階段劃分、目標演進和模式變遷。
【關鍵詞】中國現代化 發展階段 戰略目標 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如何理解“現代化”
現代化是一個多義詞,目前沒有統一定義,大致有三種解釋。一是基本詞義,指不同字典對現代化的解釋;二是理論涵義,指不同理論對現代化的系統闡述;三是政策含義,指不同國家關于現代化的政策解釋。根據韋氏詞典,英文單詞“現代化”誕生于18世紀。中文單詞“現代化”出現于20世紀初。現代化科學是采用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系統研究現代化現象的一門交叉科學,是現代化研究、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知識的系統集成。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現象。從現象角度看,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形象地說,現代化猶如一場人類發展的國際馬拉松比賽,跑在前面的國家成為發達國家,跑在后面的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可以掉下來,發展中國家可以趕上去,位置轉換有一定規律性。《中國現代化報告》發現,在大約50年里,發達國家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的比例約為10%,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比例約為5%。其中,發達國家就是現代化國家,發展中國家是非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動態變化的。
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從內涵角度看,現代化是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范式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同時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并發揮作用。在18—21世紀末期間,世界現代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其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等;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其主要特點包括知識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等。21世紀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可以采用綜合現代化路徑,實現從半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半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綜合現代化是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第二次現代化轉變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工業化和第一次現代化為主、兩次現代化并重、知識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為主。
現代化是一個發展目標。從政策角度看,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現代化被作為一個發展目標。其中,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其目標是保持現代化水平;尚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其目標是早日實現現代化。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大致有三種水平,一是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當年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是平均實現現代化,達到當年世界發達國家水平;三是全面實現現代化,達到當年世界前沿水平。
中國現代化的階段劃分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中國現代化的起步和發展受到世界現代化的巨大影響。
關于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時間,目前仍然存在爭議。許多歷史學家認為,19世紀中葉(1840—1860年)可以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現代化的啟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紀。如果說,16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萌動,17—18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中斷,19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那么,20—21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全面展開。從19世紀算起,中國現代化將是一個持續約三個世紀的歷史過程(19—21世紀)。
目前,中國學術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中國現代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清朝末年(1840/60—1911年)的現代化起步,二是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局部現代化,三是新中國(1949年至今)的全面現代化。
第一階段,現代化起步。主要包括三次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和立憲運動。其中,洋務運動主張制造近代軍事裝備,建立近代工業,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教育文化,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
第二階段,局部現代化。大致分為三個小階段: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早期和戰爭時期。在此期間,民族工業和現代交通得到發展,北平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被建立,高等學校也有較大發展,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和三民主義得到有限推行。日本侵華戰爭導致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中斷。
第三階段,全面現代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拉開全面現代化建設的序幕。根據其特點,可分為三個小階段。一是1949—1977年,實行計劃經濟,推進“四化”建設。二是1978—2001年,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化為重點。三是2002年以來,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
中國現代化的主要特點。其一,人口規模最大。目前世界上約有20多個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2019年中國人口超過14億,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總和。其二,后發追趕型。英國現代化起步于18世紀中葉,中國現代化起步于19世紀中葉。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比英國晚了約100年。其三,發展不平衡。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平衡,工業化優先,城市化滯后,城鄉差距大。地區不平衡,東中西部收入差距較大。工業與農業不平衡,長期以農養工,農業發展滯后,工農差距大。2006年取消農業稅,工業開始反哺農業。其四,錯失三次重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產業革命擴散的機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錯失第二次產業革命起步的機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錯失第三次產業革命技術轉移的機遇。其五,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2010年中國人均工業資源的大部分指標低于世界平均值。目前中國已是一個石油凈進口國,環境壓力引人關注。
中國現代化的目標演進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中國現代化發展目標包括維護國家主權和實現民族復興等。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50年代,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不斷演進。它既反映我們對現代化認識的深化,也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成就。這里簡要梳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演變。
第一個現代化目標: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20世紀50—70年代,實現四個現代化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1954年9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國防的社會主義國家。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從現代化科學角度看,“四個現代化”實際是四個部門和方面的現代化,是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四個部門和四個方面的現代化。農業和工業現代化屬于經濟領域的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屬于政治領域的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大致屬于文化領域的現代化。
第二個現代化目標: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三步走”發展戰略。20世紀80年代由鄧小平同志提出。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溫飽水平。第二步,從1991年到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從2001年到205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1987年,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這個目標已經達到了。第二個目標是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第三個目標是在下個世紀的五十年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新三步走”戰略安排。第一步,從2001年到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第二步,從201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三步,從2021年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2012年十八大報告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第三個現代化目標: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1世紀20—50年代,“建成現代化強國”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從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三步走”發展戰略、“新三步走”戰略安排到“兩步走”戰略安排,三者一脈相承,后者有所創新。相對于“三步走”發展戰略,“兩步走”戰略安排有三個創新(圖1)。一是把“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戰略細分為20年、15年、15年三個階段。二是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步目標,提前到2035年,提前了15年。三是把2050年目標提高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現代化的模式變遷
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基本模式在不斷演變。在起步階段,屬于封建王朝主導的現代化,采用工業化優先模式。在局部現代化階段,屬于集權政府主導的現代化,沿用工業化優先模式。在全面現代化階段,目標和模式發生很大改變。這里簡要梳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模式變化。
根據“三步走”發展戰略、“新三步走”戰略安排和“兩步走”戰略安排,從1980年到2050年中國現代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前20年(1981—2000年)、中20年(2001—2020年)和后30年(2021—2050年)。根據《中國現代化報告》的研究和建議,中國可以采用綜合現代化路徑。根據世界現代化的規律,綜合現代化路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工業化為主、工業化和知識化并重、知識化為主。1980—2050年中國現代化的三個階段與綜合現代化路徑的三個階段大體重合。
第一階段模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工業化為重點。“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20年,大致屬于綜合現代化第一階段。主要特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化和第一次現代化為重點,并啟動信息化和環境保護。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關鍵時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推進工業化。同時,世界范圍的環境保護、高技術和信息化浪潮日趨高漲。1984年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1986年中國推出高技術發展計劃,同年召開全國信息化問題討論會,探討中國信息化的道路。90年代,中國在市場經濟改革、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進展,順利完成三步走戰略前兩步目標。
第二階段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四化”同步推進。“三步走”發展戰略的中20年,大致屬于綜合現代化第二階段。主要特點是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就。在此期間,中國第一次現代化尚沒有完成,但第二次現代化的許多要素已被采用,屬于兩次現代化并行、工業化和知識化并重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內興起。1997年中國科學院完成和提交題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1998年,國務院設立信息產業部,全面推進中國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批準中國科學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啟動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從而,揭開中國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篇章。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2012年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2020年,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工業化基本完成,全國平均達到初等發達水平,部分地區已達到發達或中等水平。
第三階段模式:建議以生活質量為發展主題和以知識化為重點。“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后30年,大致屬于綜合現代化第三階段。主要特點將是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活質量為發展主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知識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為重點,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可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當前,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根據現代化規律和我國國情,全國平均將進入綜合現代化的第三階段,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活質量為發展主題,以經濟質量和環境質量為支撐,三個質量一起抓。同時,發達和中等發達地區將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發展主題;初等發達地區可采用生活質量和經濟建設兩者并重的發展模式;較不發達地區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縮小地區發展水平差距,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①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何傳啟:《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③何傳啟:《現代化科學:國家發達的科學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④何傳啟:《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年第12期。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