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向世界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一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必將載入中華民族發展史冊、人類文明發展史冊。
圓了中華民族千年“小康”夢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有為數眾多的民族,無論哪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窮,走向富裕之路,是普天之下的殷切期望。由于種種原因,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仍處在發展中或欠發達的狀態,大部分的民族享有的生活狀況與良好愿望還有很大的距離。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明積淀深厚,更是對擺脫貧困和追求寬裕富足的生活有美好的冀盼。一部中國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爭取安定寬裕生活的歷史。殷實小康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面。“小康”一詞,千百年來不斷出現于各種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真切反映了長期處于貧困之中的中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并沒有給小康社會的產生留出空間,積淀深厚的中華文化也沒能讓中國百姓擺脫千年的貧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更是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盡列強的欺負和壓迫,民眾的生活更為貧困,中國成了世界上最落后、最悲慘的國家之一。在中國歷史長河的千年流淌中,寬裕富足的小康社會只能是中國百姓深埋在心中而難以實現的一個夢。
中國共產黨人被歷史所選擇,被人民所選擇,被時代推進了改變中國歷史的舞臺中央,帶領人民破壞一個舊世界,從頭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共產黨人要來解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面對的第一難題:消除貧困、實現小康。擺脫貧困,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為人民謀利益有了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構想。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國友人時就明確指出,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是西方國家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接著,鄧小平同志為“小康”目標劃出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0美元的底線,“就是還不富裕,但日子好過”。1982年9月,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構想,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從1981年起到20世紀末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
用小康社會來定位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一大創舉。提出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把一個本來很抽象的發展概念闡釋為中國百姓千百年來夢中的理想社會狀態,并為之確定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是把現代社會價值觀與傳統社會理想加以結合的智慧創造。黨的十六大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目標,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作出具體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開啟了新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鄭重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在黨的十九大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這個決勝期滿打滿算只有三年多一點的時間,任務極其艱巨。而且,我們要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實打實的不含水分的成就,是群眾看得見、信得過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經歷了發展的多次跳躍,從生產力水平落后低下到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產業門類體系,實現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標志著中國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更是經受住各種考驗,戰勝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在既定的時間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終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使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變成現實。這是一場歷史性的社會變革,是中國人民的光榮與夢想,是中華文明進程的偉大成就!
為世界減貧治理提供中國樣本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意義不僅在于經濟發展水平躍上一個新的臺階,趕上時代的步伐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還在于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脫貧上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為全世界消除貧困做出表率,為發展中國家脫貧減貧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樹立了可供借鑒的樣本。
人類社會雖然進入了21世紀,貧困問題卻沒有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最新科學技術的應用而消亡,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重,減貧形勢依然嚴峻,消除貧困仍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首項目標。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全球仍有近10%的人口生活在人均每天費用不到1.9美元的絕對貧困狀態,全世界農村地區的貧困率仍高達17%以上。而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全球貧困率將出現30年來的首次上升,貧困人口不減反增。
與全球減貧形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在中華大地上消除了絕對貧困,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窮,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沒有哪一個國家在遭受世紀罕見疫情的情況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任務不動搖,目標不放松、不打折,最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時不我待抓好脫貧攻堅工作。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以最大的果敢邁向勝利的終點。
中國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為全球創造了極其珍貴的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世界上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承受貧困人口過多的巨大壓力,一些發達國家也有比較嚴重的貧困問題。中國向世界很好地提供了減貧治理的成功樣本,創造的經驗有助于其他國家加快治理貧困的進程,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 “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顯示出中國人民戰勝發展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意志和能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必將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可逆轉、大步向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發展的力量更為強大,在世界經濟版圖的地位更加凸顯。自2010年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以來,經過“十二五”和“十三五”兩個五年發展規劃的實施建設,中國經濟的總量規模顯著擴大,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在世界上的地位呈現出突出上升的態勢。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0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總量的比重為9.2%。10年之后的2020年,這一比重上升至17.38%。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第一年,中國經濟總量只有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四成(40.6%),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是美國經濟總量的70.32%。這一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是世界上在世紀疫情面前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發展的物質基礎越來越堅實雄厚。有理由相信,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前進道路上會充滿困難和挑戰,但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充分、基礎越來越堅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的發展優勢有新的積累,從制度優勢到完備的產業體系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發展的經驗更加豐富,中國的發展道路一定會沿著既定的方向延伸下去。中國發展經久不衰的一個密鑰在于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我們始終以改革的動力化解發展道路上的困難和矛盾,始終以開放的胸懷進入更大的發展空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依靠的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必將繼續依靠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是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主要路徑,其過程必將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中國加速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以創新、奮進的姿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必將到達勝利的彼岸。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新必須成為主要發展動力,科技必須實現自立自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將創新列為發展各項重大任務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地位,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戰略方向和行動路徑。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一定程度的科技創新優勢,即在部分領域的創新已處于國際第一方陣的水平和能力,如高鐵、5G、航天工程、北斗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技術等。同時,在許多關鍵技術領域,我們還有薄弱環節,存在著“卡脖子”的突出問題。
當前我們國家比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現創新的資源比任何時候都要充分,始終堅持戰略方向不動搖,下大力氣建立新型舉國體制,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尊重人才、尊重創新規律,科技自立自強越來越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中國人民積累起更為強大、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這一力量必將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吹響嘹亮的進軍號。回顧過去百年,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光輝歷程就是一部精神力量昂揚的歷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離不開精神力量的鼓舞。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百折不撓,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建設時期,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建成一個新世界;進入新時期,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精神力量不可或缺。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發展基礎薄弱的大國,中國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現小康,必將在精神上極大鼓舞中國人民,鼓舞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行道路上產生難以估量的精神動能,推動中國人民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發揮巨大的創造力,以百折不撓的斗志和非凡的奮斗精神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終極夢想。
(作者:南通大學特聘教授,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