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文創產業產生了巨大沖擊,然而,成都文創產業卻呈現出較好發展勢頭。2020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0%,成為成都新興支柱產業和重要經濟增長點。面對挑戰與壓力,這座具有獨特文化特質的城市,做對了什么?
發展文創產業,四川成都市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巴蜀地區的文化原本就有著太多有趣的元素,而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又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近年來,成都文創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特別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2020年,其發展速度不僅沒有減緩,文創產業增加值還躍升至1805億元,同比增幅23.7%。成都文創產業是怎樣做到逆勢而上的?成都獨特的文化特質賦予了當地文創產業怎樣的風格?文創產業給成都帶來哪些發展活力?請跟隨記者的腳步“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喚醒“沉睡寶藏”
源于中華文明、孕育于巴山蜀水中的傳統天府文化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和根基。發展文創產業就要喚醒這些“沉睡的寶藏”,讓它們與文化創意結合起來,成為成都提升城市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核心要素。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2018年2月,成都印發《建設西部文創中心行動計劃(2017—2022年)》,進一步闡釋了“天府文化”的內涵: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2018年9月,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在成都舉行,成都提出打造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
由工業舊址改建而成的多元文化園區——東郊記憶是音樂迷、戲劇迷和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勝地;安仁博物館小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里面的莊園老街建筑古色古香,文博旅游業蓬勃發展;還有最能體現老成都市井文化的寬窄巷子,書店里讀出多種趣味,茶館里品出百味人生……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成都,沉睡的深厚文化基因正逐漸被喚醒,蓬勃向上的文創產業與城市發展加速融合。
成都市成華區是曾經的“老工業基地”,成華區政府近年來主導完成對14處工業遺產的規劃打造,既解決了土地開發利用和工業遺產保護的問題,又通過文創產業賦能,讓老廠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完美世界西南總部設在成華區二仙橋西路,這里同時也是完美文創公園所在地。公園由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禾創藥業倉庫改建而成,紅色磚瓦為工業風的蘇式建筑披上了一層年代感,又因為這里是四川首個5G文創產業基地,歷史感與現代感有了碰撞和融合。
“梵木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和成都文創產業的發展相向而行。”梵木創藝區負責人楊生說。2018年,正火傳媒集團完成對梵木創藝區的升級改造工作,并規劃發展創意和音樂雙產業鏈。隨后,200余家產業鏈上的企業相繼入駐,梵木創藝區逐漸形成一個產業生態閉環。“有了這一成功先例,我們又將廢棄的成都滑翔機制造廠改造成為梵木flying國際文創公園,這里設有IP賦能、原創和運營三大中心,可以為產業生態的發展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楊生說。
梵木的發展好比成都文創產業發展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梵木發展的時間軸里,瞪羚谷數字文創產業社區、融創文旅城、高新體育中心……成都眾多地標加速呈現。在消費場景方面,成都打造了“文商旅體會”融合消費新場景,推出數字文創、特色民宿、綠道健身等消費新業態。成都建成博物館數量達159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10家。成都的實體書店和閱讀空間超過3600家。
構建金融生態
加快產業布局、促進跨界融合、推進重點領域、壯大市場主體……寬泛地說,成都發展文創產業的舉措“面面俱到”。但要拎出亮點來,又可以讀出敢于破局的勇氣,“文創+金融”就是一個勇于嘗試的例子。
“縮短創意到產業的距離,資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成都通過推動產業經濟與現代金融融合發展補齊了這一環。”成都市天府文創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曉義說。
2018年9月25日,在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上,成都銀行錦城文創支行正式亮相,隨后該行推出了“文創通”系列貸款產品。這款產品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即:沉得下去、補得到位。
據成都銀行錦城文創支行行長王歡介紹,為了打通文創企業融資的“最后一公里”,該行和多家街道辦合作組織客戶對接會。“大部分處于初創期的文創企業體量都很小,小到可能只有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工作室。體量小不代表他們的需求不值得被關注。”王歡說,“沉得下去才能摸清企業的實際需求,才能更利于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務。”
為了提振文創產業發展,成都于2020年3月出臺《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旅游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針對“文創通”貸款,除給予不超過貸款合同約定市場報價利率50%的貸款貼息外,剩余利息將按“文創通”貼息政策給予補貼,總貼息比例高達70%左右。截至2021年6月末,“文創通”累計投放13.76億元,覆蓋成都文創企業184戶。
成都還組建了總規模100億元的西南首只文創產業投資基金。黃曉義說,投資基金的落點一定是能助推成都文創產業發展的項目,或是起到一個橋梁作用,招引全國范圍內成熟的項目,把他們“嫁接”到成都來。
今年初,成都文創基金參與設立了重慶成渝百景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此外,成都還有西部首個文創項目孵化器——每經國際文創金融路演中心。通過“產業+資本+媒體”的文創金融方式,每經路演為文創企業與資本牽線搭橋,助力解決文創企業的融資困境。截至目前,每經路演已開展各類活動近百場次,為超過500家企業提供路演孵化服務。
銀行、創投基金、孵化器……成都正在著力補齊文創金融短板,構建起多元化的文創金融生態。
融合文創產業
走進瞪羚谷數字文創產業社區,記者被這里的環境所吸引。清凈蜿蜒的小道旁綠樹成蔭,川西林盤、創意建筑里“裝”著一家家文創企業,在這里工作的大多是時髦、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瞪羚谷按照兩期進行規劃,首期24萬平方米的高品質科創空間已入駐24個項目,二期按照‘建成即入駐’的理念,引入阿里巴巴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基地、完美世界天智游等項目。”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發展局工作人員牟冬野告訴記者。
成都高新區重點打造的數字文創產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融合產生的新經濟形態。以瞪羚谷的打造為例,高新區政府已改變“一肩挑”的產業培育和管理模式,探索政府、企業、市場多方參與“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從政府的角度講,當然愿意招引更多頭部企業入駐,但頭部企業絕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靠PPT‘演’出來的。政府在稅收、運營方面給予補貼,針對企業也有引進人才、營業收入方面的考核要求。”牟冬野說,高新區還設立了100億元新經濟創投基金,參與設立四川省、成都市文創產業投資基金,扶持數字文創企業加速成長。
把“硬杠杠”劃清楚了,反倒打開了聚力而為的空間。成都高新區通過成立網絡視聽與數字文創業界共治理事會,吸引了70多家成員單位深度參與產業規劃、園區設計、政策制定等工作,共同推動實現“產業規劃共謀、空間載體共建、服務平臺共營、產業社區共治”目標。
2020年,成都高新區數字文創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73.9億元,聚集重點企業605家,其中納入營利性服務業統計的規上企業93家,實現營業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56.4%。
不僅是瞪羚谷,也不僅是高新區,成都提出堅持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推動文創與產業深度融合。
楊生說,梵木文化產業園通過每周舉行產業沙龍的形式為上百家企業提供一個定期分享業務清單的機會,旨在促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內部分享是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產業聯盟的形式一起做項目。”楊生告訴記者,在成都、四川自貢和云南麗江,梵木文化產業園作為平臺集結園區內多家建筑、規劃設計類企業共同完成了5個城市微更新項目的打造。
浸潤都市生活
說到成都,你會想到什么?金沙遺址、熱辣的川菜還是玉林的小酒館?抑或是時尚的氣質或者包容的氛圍?當然了,一定還有浸潤在這種氛圍里的成都人。他們早已和“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兒”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成都獨有的文化和城市特質。
成都市武侯區玉林街道玉林北路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向萬軍是個“大忙人”,在社區打造的首個文創街區“愛轉角”,她一個下午接待了3個前來學習考察的團隊。可當她忙完坐在咖啡廳里,把玩著手里的青花瓷蓋碗茶杯時,又很快和此前的忙碌感隔離開來,回歸到一個“老成都”的狀態。
“成都人生活中就在享受美。比如喝蓋碗茶,在茶館里喝的時候要‘擺龍門陣’,要聽摻茶的小哥大聲吆喝,在咖啡廳也能喝茶,優雅地喝茶。”向萬軍小心地舉起手里的杯子,有些自豪地說,“這個青花瓷蓋碗茶杯外面刻著的‘玉林’二字,是仿照王羲之的草書設計的,算得上是一種文化衍生品。”
“愛轉角”主題文創街區是玉林北路社區打造的文創與小店經濟共融的新型社區消費場景。在街區的熊貓文創沙龍里,你可以聽到研究成都歷史的學者講成都的老故事;音樂互動空間里,不定期有民謠音樂人、本土樂隊為大家奉上一場小型音樂會;一旁的玉林四巷,居民們喜歡搬出小板凳,圍坐在街角的樹蔭下“擺龍門陣”,在成都的“慢生活”里消磨時光。
“居民們渴望的是個性化、精細化的生活服務空間,我們通過整合社區、企業資源,打造出一個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的全新消費場景。”“愛轉角”主題文創街區負責人尹雪飛告訴記者。
生活在成都就是生活在公園里,“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生機盎然,天府綠道等生態空間讓市民觸手可及,公園城市已經成為成都最大的新經濟場景,更為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機載體。錦江是成都的“母親河”,成都通過深入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以錦江公園為載體加快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打造出了成都旅游的“新地標”。
入夜,一葉扁舟駛出東門碼頭,悠揚的古樂環繞耳旁。臨河建筑的畫影再現了錦江商貿盛景。東門大橋兩岸以河堤為畫布,以杜甫詩作《春夜喜雨》中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為創意原點,用光影勾勒出動人的錦官城。夜游錦江以“錦江故事卷軸”為主線,串聯都市休閑、東門集市、鬧市禪修、錦官古驛4大片區,打造了“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6大主題場景。
成都提出,把文創產業作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載體。把文化創意、深度體驗及生活美學融于衣、食、住、行、游、購、娛等領域。
2020年,成都持續增強14個產業生態圈和66個產業功能區的輻射作用,新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338個、實現總投資6855.91億元,打造百億級重大項目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