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歷史和現實需求闡釋促進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意義,進而聚焦能力水平、職業倦怠、責任風險三個維度,分別分析基層干部不“能”擔當作為、不“想”擔當作為、不“敢”擔當作為的原因,最后基于能力水平提升、強化動機激勵、建立完善容錯機制三個方面提出力促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基層干部 擔當作為 能力 激勵 容錯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關于時間效率、政府角色以及公共服務的觀念不斷變化,對于高質量公共服務的心理期待與現實需求日趨明顯。基層干部作為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與民眾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在整個國家行政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有效落實國家各項方針政策起著關鍵作用。鑒于當前部分基層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為官不為、消極怠政的情況,如何使得基層干部“能”擔當作為、“想”擔當作為、“敢”擔當作為,提振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已經成為干部管理過程中不可回避的話題。
力促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充分調動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近期又進一步指出,要建立健全干部擔當作為的激勵和保護機制。“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可以說,擔當作為是基層干部的應盡之責和必備品質,促進基層干部擔當作為是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的永恒主題。
從歷史上看,從中國共產黨建立到新中國的誕生,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廣大基層干部在重要歷史關頭主動迎難而上和擔當作為。
放眼當下,我國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廣大基層干部比過去任何時刻都需要保持擔當作為的底色。基層干部作為國家方針政策實施“最后一公里”的推進者,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力促基層干部擔當作為,是建設精良的基層干部隊伍,促進實現“中國之治”的需要,也是推動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需要。
能力、倦怠與責任風險:基層干部不擔當作為的原因分析
擔當作為,需要良好的能力素質,也需要銳意進取的心理狀態,更需要義無反顧的勇氣。基層干部擔當作為必須達到“能擔當作為”“想擔當作為”和“敢擔當作為”的內在統一。相應地,不擔當作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由于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能”擔當作為;二是由于心理倦怠問題造成的不“想”擔當作為;三是由于規避個人責任風險而不“敢”擔當作為。
能力水平:基層干部何以不“能”擔當作為
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前提是“能”擔當作為,具備良好的能力素質是基層干部擔當作為必要條件。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我們已經進入了高度復雜性、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公共事務的復雜性使得按部就班、機械執行的基層工作方式不再具備有效性。新的時代環境對于基層干部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社會風險防控能力、運用法治方式工作的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持續政策學習的能力等要求越來越高。然而,部分基層干部由于年齡結構老化、缺乏持續跟進學習、知識結構缺陷、知識內容陳舊等問題,其能力素質已經與時代的要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離。與此同時,基層干工作直接面向群眾,基層工作事務雜、問題難、矛盾多,對于基層干部駕馭局面能力、矛盾糾紛調處能力等具有較高的要求,導致他們難以在新的時代環境要求下急流勇進、擔當作為。
職業倦怠:基層干部何以不“想”擔當作為
職業倦怠是基層干部不“想”擔當作為主要原因。所謂的職業倦怠是指人們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后,擔當作為動機不強烈,會漸漸產生一種疲憊、困乏, 甚至厭倦的心理。職業倦怠直接表現為工作過程中按部就班,得過且過,工作情緒衰竭,態度消沉,對于職業認同降低,工作行為消極,缺乏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想擔當作為。大量研究表明,干部職業倦怠程度與其在整個行政體系中的位階呈反比關系。縣、鄉的基層干部處于行政體系中的最前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他們不僅要發展地方經濟,為一方群眾謀致富,還要維護一方社會穩定,加之工作任務普遍存在“層層加碼”現象,他們承擔著沉重的工作負荷,是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工作內容上的千篇一律、工作程序的繁文縟節、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政治晉升無望等問題也會引發職業倦怠。
責任風險:基層干部何以不“敢”擔當作為
基層干部擔當作為意味著在面臨困難時,迎難而上,主動在真抓實干中促進改革創新,這也意味著他們在冒險試錯、自由裁量,面臨著較強的不確定性、更大的追責問責和受到懲處風險。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下,即使部分基層干部有能力擔當作為、想擔當作為,但出于理性考量,他們也會為了規避承擔過失責任的風險而不“敢”擔當作為,部分基層干部甚至將“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奉為工作原則。盡管黨的十九大報告已明確提出“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為那些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但在基層干部管理過程中尚未從細節上落實。尤其是對于缺乏經驗的年輕基層干部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采取審慎的中立態度, 寧可不為,也不可犯錯,將責任風險最小化作為工作中的行為準則。責任風險無疑會遏制基層干部擔當作為和開拓創新精神,最終對基層治理造成系統性沖擊,導致基層政府創新效率的耗散和公共服務質量的下降。
能力、動機與容錯:力促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實現路徑
擔當作為必須以良好的能力素質為前提條件,以銳意進取的動機狀態為基礎支撐,以容錯的制度環境為必要保障。只有為基層干部創設良好的能力提升條件、動機強化條件以及容錯的制度環境條件,才能實現基層干部“能”擔當作為、“想”擔當作為和“敢”擔當作為,才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基層干部工作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而更好地履職盡責,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
提升基層干部能力水平
能力是前提條件,促進基層干部擔當作為,首先必須為基層干部賦“能”,為其建立完善的動態學習和培訓機制,通過適應性的學習和培訓,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提升擔當作為的勝任力。在學習培訓內容方面,重點培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社會風險防控能力、運用法治方式工作的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持續政策學習的能力,提升工作方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學習形式上,強調基層干部學做結合,實地考察與課堂學習融合,理論與實踐并重。定期組織基層干部開班學習,以及到先進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參觀交流。實施“精準”學習,補齊能力短板,在學習中鍛造過硬本領,全方位提升基層干部擔當作為能力;此外,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類人才向基層流動的政策支持體系,有序推進基層干部高學歷化,加大高學歷人才向基層流動的激勵措施,有計劃地選派縣級以上機關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到基層任職、掛職,依托選調等形式為基層干部隊伍選配年輕人員,優化人員年齡結構,提升基層干部隊伍整體能力水平。
強化基層干部動機激勵
強烈的動機是基層干部良好工作狀態的基礎支撐,須從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兩個層面著手,激勵基層干部“想”擔當作為。就外在動機激勵層面而言,要完善基層干部流動機制,體現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導向,讓擔當作為的基層干部有“奔頭”,最大限度激發其活力。要完善基層干部考評機制,基層干部與公眾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公眾對基層干部的優劣感知也最為真切,因而須提高群眾評價在基層干部考評中的權重,因地制宜在基層推廣實施“萬人評議”“公述民評”“政務服務好差評”等模式,同時引入第三方評議,提高考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強化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積極主動性;就內在動機而言,通過減少繁文縟節、為基層減負、建立合理且清晰的績效目標、加大對基層干部的精神關懷力度、校準基層工資水平等途徑,營造有利于培育基層干部公共服務動機的環境,強化其公共服務動機水平,激勵基層干部竭誠為民眾福祉奉獻,提升其公共服務精神,使其受到對公共服務的崇高道德興趣和內在道德感的驅動,促進基層干部真正從內心深處“想”擔當作為。
建立基層干部容錯機制
鑒于部分基層干部“能”擔當作為、“想”擔當作為,卻因責任風險而不“敢”擔當作為的情況,必須建立健全基層干部容錯機制,制定落實辦法,以容錯機制促進廣大基層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為敢擔當、善作為的廣大基層干部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在具體運行容錯機制時,必須明確容錯內容,細化容錯的情形、對象、范圍、條件,劃清失誤與失職、敢為與亂為、為公與徇私的界限,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辯證對待基層干部在干事創業中的失誤和偏差。對在推進改革或創新工作方式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以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應不予問責或者免予問責。必須明確容錯審察主體,各級基層黨委、政府和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等,應負起容錯的主體責任,把握容錯界限,嚴格進行監督,對符合容錯情形的基層干部應及時執行容錯程序,及時澄清正名,營造擔當干事容錯的濃厚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擔當作為的基層干部的后顧之憂,為“能為、想為、敢為、勤為、善為”的基層干部保駕護航,有效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本文作者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本文基于作者主持的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軟科學課題“‘十四五’強化鄉鎮管理服務能力、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研究”關于基層干部的調研訪談材料而成;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入銘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戴樹根:《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路徑》,《人民論壇》,2020年第35期。
[2]孟耕合:《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影響因素及激勵路徑研究》,《領導科學》,2020年第20期。
[3]陳朋:《容錯機制何以發揮激勵效能?——基于多政策文本及其實踐應用的實證分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
[4]尚虎平:《構建科學有效的容錯糾錯機制》,《人民論壇》,2021年第9期。
[5]徐宏遠:《基層干部拒絕提拔的動因與防治進路》,《領導科學》,2021年第5期。
責編:蔡圣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