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光榮使命,為對包括湖州在內的全省各地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注入強勁動力。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州考察,稱贊湖州的美麗鄉村建設“已經是在全國起示范作用了”,勉勵我們要“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我們堅決扛起責任擔當,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奮進姿態,爭創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先行市,蹄疾步穩向著共同富裕美好生活奮力邁進,努力以市域先行為全省示范探路。
處理好“做蛋糕”與“分蛋糕”的關系
“做蛋糕”與“分蛋糕”的本質是發展與共享、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在推動發展的同時,分配也至關重要,必須通過合理的分配,使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民共建共享。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只有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長遠富裕、可持續富裕。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必須把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中實現共同富裕。比如,近年來,我們聚焦綠色、智能兩大發展方向,千方百計做大做強做優產業,成功引進總投資326億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車、總投資251億元的太湖龍之夢等十多個百億級項目,打造高端裝備、現代紡織、現代旅游3個千億級和地理信息、生物醫藥等若干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上市公司40家、高新技術企業1146家,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
多層次分配調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生產力的發展無法自動實現公平分配,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必須從制度建設和調控手段入手,完善多層次收入分配機制,不斷提高社會財富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分配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比如,我們在初次分配領域,建立最低工資標準逐年提升機制,推動企事業單位員工收入水平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在再分配領域,實施低收入群體幫扶行動,使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年提高至每人每年1.1萬元,基本消除了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下的村。通過這些措施,使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有助于構建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處理好“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物質條件富裕和精神世界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在持續提高群眾收入水平、改善群眾物質生活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富口袋”的有效路徑是發展富民經濟,培育吸納就業收入高、創新活力強、群眾參與深的產業體系和生產方式,這也是“藏富于民”的根本所在。富民的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持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把農民手中的閑置資產盤活出來,把農村創業創新的活力調動起來,全面暢通農村增收渠道。比如,我們結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三權分置、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持續加大對城鄉道路交通、物流運輸、通訊網絡等基礎配套建設的投入,有力促進了鄉村旅游、高端民宿、家庭農場、農村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使整個農村地區成為“超級大市場”,老百姓不出家門便能招來游客、賣出產品。
“富腦袋”的根本在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培養群眾文化自信、提高群眾文化認同,構筑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美好精神家園。比如,我們以“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城市品牌打造為牽引,高水平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全方位展示湖州的人文之美、生態之美、和諧之美,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市、縣全覆蓋。硬件方面,拓展城市書房、城市客廳等城市文化系列,打造“5分鐘親水見綠圈”“15分鐘閱讀圈”“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成農村文化禮堂802個、覆蓋率達89.6%。軟件方面,大力推廣“德文化”“孝文化”等地域文化,引導群眾遵守社會公德、踐行主流價值、養成文明習慣,努力使“高素質”成為湖州人的形象標簽。
處理好“揚優勢”與“補短板”的關系
優勢是可以依托的對象條件,短板是必須破解的制約因素。必須堅持“揚優勢”與“補短板”雙向發力,既要放大優勢條件,發揮其帶動突破效應,推動形成領先領跑態勢;也要聚焦問題與不足,解難題、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取得整體優勢和綜合效應。
放大優勢就是立足既有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塑造未來優勢、擴大綜合優勢,把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勝勢。比如,湖州地處長三角中心區域,我們依托良好的區位條件,不遺余力推進鐵公水綜合交通建設,加快打造“米字形”高鐵網和“三縱三橫”高速網,推動所有區縣即將擁有高鐵站和兩條以上高速公路,形成了對內便捷、對外暢通的大交通格局,極大地提升了湖州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再比如,我們根據各地發展優勢布局生產力,按照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原則,因地制宜壯大縣域經濟、打造特色強鎮、建設美麗鄉村,使每個鎮村的優勢得到彰顯、活力充分激發,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補齊短板就是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靶向施策、精準發力,推動短板問題補齊補強,努力把劣勢變為優勢。比如,我們針對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短缺,投資80多億元,實施29個醫療項目,在此基礎上整合市縣鄉村4級醫療資源,組建8個縣域醫共體和2個城市醫聯體,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連續3年全省考核排名第1位,3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針對老城區、老集鎮環境臟亂差,先后投入200多億元,實施老舊小區“全覆蓋”改造提升,完成所有小城鎮綜合整治,讓生活在老小區、老集鎮中的群眾也能同等享受城鎮化帶來的好處。
處理好“重實踐”與“深研究”的關系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無現成經驗可循,而且各地區基礎不同、條件不同,必須把推動率先實踐與加強頂層設計緊密結合起來,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斷推動共同富裕向高層次邁進。
注重在實踐中探索創新。按照“能做的先做”,突出重點領域、基礎任務和關鍵環節,迅速動起來,搶先干起來,集中精力打造若干特色亮點,推動形成一批階段性成果,以增強做好工作的信心決心。比如,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認真落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率先啟動摸清底數、查找短板、打造亮點三大任務,梳理形成44項問題清單、51項舉措清單、48項典型清單和25個事項清單,探索打造“兩山銀行助力生態價值轉換”“數字鄉村一張圖”等具有湖州特色的創新亮點,受到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
注重在總結中深化研究。堅持系統觀念和整體思維,及時把實踐中的好做法好經驗上升為制度,著眼長遠提出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立法事項、重點改革任務和重大支撐平臺,系統構建指標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和動態監測模型,并不斷深化完善、迭代升級。特別是系統研究宅基地使用權、農房財產權抵押、低效用地再開發等重點領域試點改革工作,探索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徑,整合打造支持全民共富的數字化應用平臺,全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激發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