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海運集團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結合企業實際,把黨領導航運事業發展壯大的光輝歷史,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從波瀾壯闊的紅色航程感悟壯麗輝煌的百年歷程,從黨史中獲得啟示、汲取力量,教育廣大黨員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信仰信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系列重要論述,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推動集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堅定建設航運強國的方向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9年間,東西方列強控制了中國海關和對外貿易,控制了中國的海陸交通事業,近代仁人志士都把振興民族海運作為夢想追求。1949年9月19日,“海遼”輪在從香港赴汕頭航行途中,船長方枕流率領全體船員莊嚴起義,1949年9月28日勝利到達大連。“海遼”輪是國民黨統治區起義的第一艘海輪,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艘升起五星紅旗的海輪。1961年4月28日,第一艘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國外的“光華”輪啟航,標志著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的開端。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航運事業經過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走過了篳路藍縷的創業歲月,創造了舉世關注的輝煌業績。目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中遠海運集團經營船隊綜合運力1.12億載重噸/1364艘,排名世界第一。從“海運百年無我份”到“綜合運力世界第一”,我國航運業之所以能夠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根本在于黨的領導,得益于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優良傳統。不論是組建遠洋船隊“服務外貿、服務外交”,還是迅速堅決完成歷次撤僑任務;不論是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還是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不論是暢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海上通道,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力以赴堅決服務“六穩六保”,中遠海運集團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心懷“國之大者”,為祖國遠航。回望百年紅色航程,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必須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建設海洋強國、航運強國。
保持建設航運強國的定力
航運業是國際經濟的“晴雨表”,國際經濟的“蝴蝶效應”都會牽動航運業的敏感神經、引發航運業的“山呼海嘯”。航運業投入大、風險高、周期性強、競爭激烈,具有“大起大落、大風大浪、大進大出、大喜大悲”的特點。國際航運領域的收購重組破產案例屢見不鮮、洗牌風起云涌。一些著名的航運企業先后被收購或破產,有的早已不復存在。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破產的上市航運公司已達66家。
航運業是我國開放最徹底的行業。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航運業對外開放度已經超過了WTO成員方的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遠洋海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戰風斗浪”“與狼共舞”,經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考驗,以及國際上的戰爭、海嘯、海盜襲擊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影響,經受大風大浪的洗禮,頑強地發展壯大。
中遠海運集團作為我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作為充分參與全球競爭的國有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外部風險挑戰、航運業大洗牌中頑強地發展壯大,根本原因在于黨的堅強領導,得益于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壯大。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充分說明我國國有企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充分說明“同舟共濟”“愛國奉獻”“艱苦奮斗”等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企業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紅色航程教導我們,必須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在新航程上奮勇前進。
增強建設航運強國的動力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注遠洋海運事業的發展,2018年12月5日,他在巴拿馬訪問期間,與中遠海運“玫瑰輪”船長通話。2019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項目,作出重要指示,為中遠海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全體干部職工建設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航運強國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原中遠集團、中海集團實施重大重組。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推動建設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改革重組后,中遠海運集團成為平衡東西方航運格局的重要力量。通過收購香港集裝箱運輸企業“東方海外國際”,中遠海運集裝箱船隊運力超過300萬標準箱,排名世界第3位,迅速躋身行業第一梯隊,實現了集團集裝箱運輸業務的飛躍。通過收購新加坡集裝箱制造企業“勝獅貨柜”,市場份額從16%上升到35%。通過收購新加坡高昇物流,實現海外上市公司轉型升級。
中遠海運集團的改革重組,是國際航運界的重大事件,解決了我們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我國航運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遠海運集團改革重組發展的成功實踐,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成果。改革重組發展成果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教育黨員群眾。
夯實建設航運強國的基礎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中遠海運集團的發展歷程,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并形成了以“支部建在船上”為鮮明特色的黨建優良傳統。
“支部建在船上”是學習人民軍隊“支部建在連上”基本原則和制度,形成的光榮傳統和政治優勢。1949年,為了做好船舶接管工作,上級決定:按船舶大小、人員多少向各船分別派出了指導員(后改為軍事代表)常駐船舶。交通部在1954年3月26日作出了關于“今后各船一律改駐船軍代表為政治委員,實行船長生產管理一長制”的指示,自1954年4月1日起,駐船軍代表改為政治委員,簡稱政委。駐船軍代表從為完成特殊任務的一個臨時工作安排,逐漸演變成一個船舶管理體制上的變革。船舶設立專職政委,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以“支部建在船上”為鮮明特征的黨建優勢,是中遠海運集團不斷發展壯大的紅色引擎、根本動力和獨特競爭優勢。長期以來,集團發揚“支部建在船上”的黨建優良傳統,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把船舶黨支部建設成為“浮動國土”上的堅強戰斗堡壘。無論形勢怎么變化,改革怎么深化,始終堅持“支部建在船上”的傳統不動搖,“支部建在船上”成為浮動國土的“生命線”、精誠團結的“連心鎖”、戰風斗浪的“壓艙石”、攻堅克難的“橋頭堡”,保障完成戰略物資運輸、撤僑救援、防抗海盜等重大任務,使得船舶每一寸甲板都成為一寸國土,每一節船舷都成為一道長城;每一名黨員都成為一面旗幟,每一個支部都成為一個堡壘。隨著集團航運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支部建在船上”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拓展,集團通過堅持把支部建在港口碼頭、項目網點、車間班組等,做到業務工作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黨建工作就保障到哪里。
不論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還是在改革開放以來航運事業蓬勃發展的開放年代;不論是在中國加入WTO后,我國航運業在國際大潮中激流勇進,不斷發展壯大,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改革重組、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遠海運集團始終堅持繼承和發揚“支部建在船上”的黨建優良傳統,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為企業改革重組發展保駕護航。紅色航程啟示我們,繼承和發揚“支部建在船上”的優良傳統,確保企業在風雨洗禮中始終初心不改、使命不變、方向正確,為建設世界一流航運企業、發展壯大航運事業凝心聚力,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