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世飛
定國安邦,首在制度。回顧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制度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取得偉大斗爭勝利、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的重要法寶,是黨推進偉大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重要基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到改革開放時期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人民富了起來;再到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讓中國人民強了起來。我們黨在守正創新中不斷發展完善治國理政的各項制度,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打開新局面。在新時代,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實現奮斗目標,制度創新是黨治國理政的關鍵之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這一階段的制度創新必然帶有新時代的重要特征,帶有中華民族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偉大復興的堅定決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蓬勃朝氣。
全局性
在新時代,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為背景進行的,可以說,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的提升是全面的。因此,從這些實踐中產生的重大制度創新也必然具有全局性。從內容上看,黨的一系列制度創新和改革發展舉措涉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方方面面,是從全局上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的制度安排和戰略設計。從主體上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起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因此,無論是頂層設計、建章立制,還是推動工作、落實見效,黨始終從大局出發,發揮在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領導核心作用。
系統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龐大復雜同時緊密聯系的系統,其建立、完善、改革、創新都是需要統籌兼顧、通盤考慮的系統工程。作為治國理政的總框架,這一宏大系統的任何改變都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為了提高制度創新與實際措施的耦合性,黨中央高度重視系統自身的整體性和要素之間的協同性。從系統內部看,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根本領導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只有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制度優勢,才能夠確保國家治理的各項制度之間始終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使各領域的建設朝著共同方向統一邁進,最終形成巨大的發展合力。從系統外部看,黨和國家的制度體系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前進道路上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強大武器。隨著實踐發展、環境變化,其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只有遵循系統的環境適應性和動態性等特性,才能更好地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
實踐性
我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并不是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也不是從天而降的“飛來峰”,而是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和牢固的現實依據。從形成過程看,黨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是由我國的歷史傳統、社會性質、經濟水平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成果,是在我國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從實踐成果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余年的發展,黨帶領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我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程,其他任何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都不會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創造出這樣的發展奇跡,這種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是我們對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
人民性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主體。從創新主體看,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創新,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國人民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和治理成效最有發言權。黨和國家通過及時對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基層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進行總結和提煉,才能不斷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和更加成熟,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從根本目標看,人民至上是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可以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黨治國理政的全過程,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轉、充滿生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