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鄉風文明 > 正文

以鄉風文明之“魂”引鄉村振興之“路”

——黑龍江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巡禮

龍江大地,廣袤黑土,文明鄉風拂面,美麗鄉村入畫。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深化鄉村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科學規劃布局美、設施完備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服務健全身心美、創業增收致富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美麗鄉村。一個個文明村鎮,猶如美麗的畫卷,鑲嵌在白山黑水之間,為現代化新龍江增光添彩。

“立”“破”并舉鄉風民風美起來

文明風尚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黑龍江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農村文明創建活動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將“文明種子”遍撒農村大地。

著眼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諧的鄉風民風。深入開展“德禮滿龍江”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百姓大講堂、農村文明隨手拍、農民素質爭優賽等途徑,引導廣大農民學禮儀、尊禮儀、用禮儀,摒棄不文明陋習,培育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的民風。

據了解,這項活動在全省產生了廣泛影響,帶動哈爾濱的“德禮滿冰城”、佳木斯市的“德潤佳木斯”、雙鴨山市的“德耀雙鴨山”、大興安嶺的“德潤興安·美在大嶺”等活動持續展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價值是行為的標準。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推進移風易俗、遏制農村陋習,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培育優良家風、培育新鄉賢文化。

過去,一些農村地區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屢禁不絕,是文明樂章中的不和諧音符。立破并舉,敦風化俗,一手抓管理約束、一手抓服務引導,黑龍江省各地注重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約定辦事規模和標準,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規定”“好規矩”。不少地方還設立專門場所,免費給村民提供辦事場地、司儀服務和文化活動,有的地方用道德講堂為村民舉辦結婚、祝壽、升學等儀式,讓村民留下美好的生活記憶。

新時代展現新風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近年來,黑龍江省各市地將民風民俗、道德準則、科學知識、文明鄉風,通過通俗易懂接地氣的“墻頭文化”傳遞到農村的各個角落。這些文化墻,色彩鮮艷,形象鮮活,圖文并茂,即使目不識丁者也能一目了然,看得明白。文化墻正在成為農民群眾的“文明禮儀墻”“道德教育墻”“政策明白墻”“科技指導墻”“模范宣傳者”,成為搞活農村文化、育實鄉風文明、創新成風化人的好載體。

文化惠民工程涵育鄉村文化根脈

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盼。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近年來,黑龍江省組織開展“金色田野”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和“美麗鄉村”農民文化匯演等,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百館千站送文化下基層”和“文化志愿情暖鄉村”等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此外,黑龍江省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讓文化不僅被“送”到鄉間,更被“種”進地里,村村都有文藝人,人人都有拿手戲,使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面開花、多姿多彩。

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滿眼仰望城市的繁華,而要反躬尋覓鄉土的根脈。在黑龍江省一些市地,通過弘揚特色鄉土文化,發揮文化的滋養和涵育作用,實現以文化育民、樂民、惠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在大慶,“江灣之春”“草原之夏”等各種群眾性文藝演出,已成為當地農民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在雙鴨山,415個農家書屋成為百姓求知求樂、求變求新的大本營;在齊齊哈爾,通過采摘節、冬捕節、菊花節、兢山文化節、庫木勒節、登山節等農村節慶活動打造地區品牌文化。

黑龍江省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金色田野廣場演出、文化大院等活動,賦予傳統文化、鄉土文化以“時代內涵”和“大眾味道”,真正讓農村留住鄉韻、記住鄉愁。

建設美麗鄉村鋪就鄉村振興底色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傳統鄉土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

吃完晚飯,方正縣天門鄉沿江村村民李國玉總要在房前屋后走走看看,他尤其喜歡到村里廣場跟鄰居們嘮嗑兒,說說村里的變化。“以前這個季節你要來的話,滿大街刮的都是塑料袋,根本不愛出門。現在老百姓日子好了,對生活環境要求也高了。”李國玉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干凈整潔的村落街巷使人感到舒服愜意。

這幾年,方正縣把美麗鄉村建設列為全縣重點工作,以鄉村垃圾處理為重要抓手,連續組織開展以“清潔家園、美麗方正”和“美麗庭院、干凈人家”為主題的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從“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到“垃圾有人拉,室外開鮮花”,打造出一套鄉村垃圾處理新模式,在全省范圍率先實現了鄉鎮垃圾處理全覆蓋。

黑龍江省各地把農民反映最強烈的環境臟亂差問題作為突破口,以老舊村莊、沿河沿路、集鎮周邊、畜禽養殖區等為重點,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專項環境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引發的蝴蝶效應,帶來的不僅是鄉村面貌的改變,更為經濟增長、文化進步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動力和支撐。

通河縣發展榛子產業早已聲名鵲起,村上很多人變成了榛農,還加入了合作社。一代種植三代受益,村民笑稱:“我們種的可不是榛子樹,是一座‘綠色銀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在通河看得見、摸得著。

“南有彩云嶺,北有杏花村”。2017年,寶清縣寶清鎮莊園村被評為全國生態宜居美麗村莊,該村以其林果經濟發達而著稱,每年春季成片粉白的杏花蔚為壯觀。村民宋建龍從2008年開始,就嘗試經營綠色農家樂,如今宋建龍正在謀求擴大規模尋找合作伙伴。他說充分利用好村里的林果業和庭院棚室資源,可以做到春季賞花、夏季采摘,綠色魚禽家畜自產自銷,一個觀光農業產業鏈條就能帶動村里三四十人就業。在寶清,生態宜居與產業建設齊頭并進,不斷培育造就新型農民,進而形成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

文明似一道絢麗彩霞,讓龍江的鄉村更美麗。人們越來越驚喜地看到,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鄉風民風、人居環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文明新氣象正在為黑龍江省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力量。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