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青年學生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如何通過構建團教協作的服務育人模式,切實服務青年需求、引領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成為當前共青團工作與思政教育關注的重點。為此,共青團應堅持黨的領導;成立協作機構,培育基層聯盟;優化運行機制,完善制度建設;創新內容載體,打通發展通道;建立多維保障,探索多元治理。
【關鍵詞】團教協作 學校共青團 青年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如今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生活學習方式呈現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特征,部分青年團員展現出身份認同感不強、組織歸屬感不足等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通過構建團教協作的服務育人模式,切實服務青年需求、引領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成為當前共青團工作與思政教育關注的重點。
新時代推進團教協作工作的邏輯理路
需求邏輯:新時代青年的發展訴求。新時代青年存在樹立正確道德價值觀的發展訴求。當前,某些不良社會文化過分強調物質享受,助長了青年的利己主義與享樂主義,甚至出現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為此,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共青團有責任引導青年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時代楷模、英雄人物為學習對象,不斷自省,提高道德修為。
新時代青年存在增強責任意識的發展訴求。新時代,青年要爭做時代先鋒,勇立時代潮頭,保持初生牛犢的精神,以剛健勇毅克服艱難險阻。培育青年的責任意識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手段。共青團有責任通過典型塑造、理論宣講、新媒體宣傳等方式,不斷引導青年增強責任意識,幫助青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新時代青年存在練就過硬本領的發展訴求。新時代,青年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全面提高個人專業技能與科學文化水平,開闊視野、鍛煉本領,以成長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為國家的創新發展作貢獻。共青團有責任為青年發展創造平臺,動員青年以實際行動踐行報國之志,以實干促發展,為民族復興事業添磚加瓦。
改革邏輯:新時代共青團的改革訴求。新時代共青團存在落實為黨育人的改革訴求。共青團的工作應著眼于動員廣大青年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配合落實黨和國家的重大工作部署,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應“讓廣大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為此,共青團可以通過團教協作形式,聚焦根本任務,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
新時代共青團存在增強凝聚力的改革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青年為本,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為了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努力增強黨對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對黨的向心力”。共青團就是要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為此,共青團可以通過團教協作,促進青年創新創業創優,助力青年服務脫貧攻堅,做廣大青年的貼心人,贏得廣大青年的信任與支持。
新時代共青團存在破除原有弊端的改革訴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群團工作改革持續推進。在群團工作改革的指引下,共青團應切實消除“行政化、機關化、貴族化、娛樂化”,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為此,共青團可以通過團教協作,清醒認識其工作中“學校”這一“根源性”“基礎性”存在,以工作主線、政治責任、根本任務三個根本性問題為主旨,“對青年進行政治引領、組織青年建功新時代、廣泛有效地聯系服務青年”,推動改革落地。
治理邏輯:新時代多元共治的治理訴求。團教協作是新時代多元共治的治理訴求。新時代,我國青年的意識形態教育仍然面臨挑戰,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獨立分離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針需要摒棄,構建“大思政”格局引領青年發展是現實需求。團教協作是新時代助力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重要一環,是“全團抓學校”的有力舉措與深刻實踐。為此,共青團可以通過團教協作,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新時代團教協作工作的實踐進路
堅持黨的領導是共青團的政治靈魂。新時代,共青團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與黨同心、為黨育人、跟黨奮斗、向黨看齊”。基于此,新時代團教協作工作的實踐進路要聚焦主責主業,立足為黨育人根本,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青年;要發揮制度優勢,抓住基層建設,勇于攻克難關,發揮團支部與班級的強力支撐作用。通過組織建設、機制構建、平臺架構、保障體系等深度協作,打造中國特色的團教協作工作格局。
組織建設:成立協作機構,培育基層聯盟。在橫向上,構建集教育局、團委、人社局等為一體的協作機構,樹立共同目標,擁有共同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充分利用組織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推進團教共同體建設。團教共同體應發揮各自職能優勢,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等多角度深刻剖析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發揮協同配合優勢,通過話語體系轉換、網絡技術運用等方式生動講解中國道路、中國成就、中國故事;應發揮共同引領作用,切實提高對青年的引導力、說服力、親和力,引領廣大青年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在縱向上,通過學校間、項目間、團隊間的紐帶作用,培育基層聯盟,提升牽引效果。發揮基層團委書記、團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共青團工作研究。各級團委書記、團干部要落實培訓要求,推動服務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要通過共同學習相互促進,通過傳幫帶分享工作經驗,通過基層聯盟增強多線上下交叉聯系,將“工作對象”轉化為“工作力量”,實現理念互通、情感互融,提升團教協作工作的實效。
機制構建:優化運行機制,完善制度建設。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團教協作重點領域。新時代,團教協作的實踐重點在于優化“三共”運行機制。為此,應充分發揮黨委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辦落實等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全面正確履職、高效調配資源等作用,充分發揮團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組織共建、問題共治、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完善“四維”制度(工作制度、評價制度、獎懲制度、保障制度)建設。常態化工作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組織化程度,促進團教協作工作持續發展;全面評價制度能夠協助多元合作方達成目標共識,實現深度融合(評價體系融合互通尤為重要);有效獎勵機制將需求措施與組織目標有效結合,激勵主體與客體形成良性互動;穩定保障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礎,能夠保障團教協作工作規范運行。通過優化“三共”運行機制、完善“四維”制度建設,發揮協同優勢,推動團教協作工作高效發展。
平臺架構:創新內容載體,打通發展通道。團教協作工作的順利推進必須依靠有效的平臺載體。新時代,團教協作工作可以依靠“五大”協同載體:思想引領、志愿服務、校園文化、創新創業、實踐育人。通過協同載體,對團教工作的長遠發展進行整體規劃;與受教學生實現信息同享,助力學生學懂、學通、學透,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依托現有共青團特色品牌,如“青馬工程”“志愿匯”“挑戰杯”“三下鄉”等,把相關平臺載體做深做實。
保持團干部成長通道和工作研究通道暢通,創造良好成長環境,優化團干部培養和成長路徑。團干部應在努力干事中提升黨性修養、工作能力,反哺團教事業。團教事業工作研究通道的開放拓寬,有利于團教事業的發展。應利用多方渠道共同開發、編寫學生教材,建立活動課程資源庫,促進團教事業的發展。
保障體系:建立多維保障,探索多元治理。通過探索建立一套包含價值目標、運行管理、質量監控、創新研究、調整改進的團教協作保障體系,為團教協作工作的順利展開保駕護航。
緊扣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目標,充分發揮多元共治的資源載體優勢,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少先隊校外實踐基地等,積極開展主題教育與儀式教育活動。
優化協同配合的運行管理機制,探索建立教育團工委書記掛職擔任團市委副書記、中學團委書記按中層正職配備和管理、高校團委書記可同時兼任黨委學工部門副職的聯合工作制度,消除部門之間的隔閡。建立自我管理與外部考核兩手抓的管理監督機制。學校團干部職稱評定時,團的工作可以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相應的工作量,同時可融入第三方測評,抓實“三會兩制一課”;按照《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要求,落實團員注冊、考核、推優等工作;對共青團工作進行量化考核評價,強化管理團干部考核制度。
優化組織架構,基于分眾化、扁平化的原則下移團組織工作中心;秉持“青年為本”的基本原則,有序開展工作,傾聽青年團教工作者的聲音、被服務青年群體的聲音,不斷調整改進,推動建立具有高效信息診斷和反饋能力的團教協作保障體系。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①孫鵬:《共青團服務青年的方式方法研究:理論、形態與發展》,《中國青年研究》,2020年第4期。
②蘇貽堆:《團教協同開啟高校共青團工作新格局》,《中國共青團》,2018年第9期。
③宋蒙:《青少年社會工作視角下的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研究》,《青年與社會》,2019年第30期。
④許俊偉、程紀揚:《論基層團組織在服務青年中加強政治引領的價值與舉措》,《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⑤高健、鄭光耀、徐偉悅:《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略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年第10期。
⑥高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評〈新媒體視野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第2期。
責編/馬寧遠(見習) 美編/宋揚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