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樹村新貌。 資料圖
黨員干部參觀青海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黃靈燕 攝
雙樹村曲藝演唱隊。 資料圖
雙樹村村委會辦公樓及青海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 黃靈燕 攝
“現在的日子太好了,天天跟過年一樣!”今年70歲的袁有貴喜笑顏開地坐在院子里:“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咱們村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黨支部。”
袁有貴老人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雙樹村村民,1970年代他曾擔任過村大隊隊長,還當過生產隊的保管員,老人親身經歷過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談及“全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時,他的臉上依然洋溢著些許自豪感。
距離互助縣城7公里的地方,有著一個800多戶3000多人的村子——雙樹村,這里緊鄰塘川河畔,寧互公路穿村而過。此地歷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初年,因明萬歷年間有兩棵大榆樹而得名“雙樹”。
初夏時節,土族之鄉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到處呈現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帶著仰慕之情,走進雙樹,在這里聆聽了一段紅色的雙樹故事。
71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青海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塘川鎮雙樹村黨支部,升起了青海農村大地上第一面黨旗。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宣告了馬步芳反動集團的覆滅,9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互助,互助全縣解放,中共互助縣委員會、互助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年10月,互助縣委派出由劉元祥、郝鳳洲為正副隊長的征糧工作隊進駐雙樹村,同封建殘余勢力進行斗爭的同時,重點培養貧雇農中的積極分子。
彼時,剛剛解放的互助縣,新生政權立足未穩,國民黨殘余勢力、流寇、馬匪橫行。當地群眾在敵人“見了解放軍開槍、見了二轉子殺光”的威脅下不敢向黨組織靠攏,然而紅色的希望還是從雙樹村群眾心中不斷燃起。
1949年11月2日,經過黨組織考驗和戰斗洗禮,雙樹村村民胡成海、袁生英、胡明偉、袁忠壽、李祿邦5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互助縣第一批批準入黨的黨員中,雙樹村就占了27.8%,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形勢十分復雜尖銳,出于保護革命同志的需要,他們的黨員身份一直沒有公開。
1950年2月8日,正值寒冬臘月,冷雪冰霜。在一區區委組織委員蘇仕仁的主持下,于胡成海家西北屋角召開了青海省農村黨組織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一次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共雙樹鄉雙樹村支部委員會。
自此,飽經風霜的雙樹村迎來了希望的曙光,其后的幾十年里,雙樹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時候就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親身經歷過這段歲月,我認為,沒有村上的黨支部,也沒有今天的雙樹村。”袁有貴老人舉例說,“村子能發展,村里的黨支部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前咱們村上種的小麥,畝產頂多500斤左右,后來黨員們帶領村民科學種植,引進先進的種植方法,帶著大家平整土地,此后村上小麥一畝地能收將近1000斤,這在當時可了不得。”
1980年代,良種工程建設力度加大,青春533、4425、馬牙蠶豆、下寨65、雜交油菜相繼在雙樹村的沃土里生根發芽、結果。各種新型農機具開始耕犁這片古老的土地,地膜洋芋、蠶豆點播、油菜豐產栽培等先進技術也實現了與古老土地的完美“嫁接”。
逐漸地,養殖業已從配角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角,開始大放異彩。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業生產快速發展。
今天,當記者走進這個紅色村莊時,村委會辦公樓對面的中心學校里傳來瑯瑯讀書聲,柏油路直通家門,村道巷口干凈整潔,村子里學校、圖書館、文化休閑廣場等公共場所設施一應俱全。
71年花開花落,71載歲月流轉,曾經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的“奮勇爭先、永不停步”雙樹精神,如今依舊延續著,這種延續體現在群眾滿臉洋溢的笑容里,也體現在村莊不斷向前的發展足音中。
“從吃井水到每家每戶用上了自來水,從煤油燈到如今的電燈電話,咱們村里還修建了處理污水的下水管道,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方便好用的水廁所,按一下就沖干凈了。”袁有貴講述著今天的“好日子”。
“可不是嗎,現在咱們村民的生活水平好了,衣食住行都有所提高。我們家也寬裕了,新蓋了二層小樓房,咱們老兩口還能養養豬,日子過得可真幸福呦!”在一旁的老伴笑著說。
如今家中已是四世同堂幸福美滿,但袁有貴老人還是閑不住。前幾年,他在自家后院建起了豬棚,養殖規模也從剛開始的幾頭豬到現在的80頭,去年正趕上豬肉行情好,他家的收入達到了10萬元左右。現如今,像袁有貴一樣通過養殖走上致富路的村民越來越多。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袁廣珠是雙樹村第11任村支書,據他介紹,目前雙樹村共有農戶831戶3334人,黨員65名,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全村現有商鋪128家,現在村上一半人家住樓房,70%的人家有汽車,農戶通電通水率達到100%,2020年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8%。
“2018年,咱們村種植當歸600畝,收入達300萬元。2020年,咱們村有了光伏產業,村集體收入達51.2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了。”袁廣珠說,口袋富了,全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也在持續增強。如今黨建已成為雙樹村發展的“紅色引擎”,特色種植成為群眾增收的“致富密碼”,下一步雙樹村將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發展設施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奔向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