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5時01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近地軌道精準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穩穩停靠,天和核心艙迎來第一位“訪客”。這是航天科技工作者送給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又一個大禮物,為“十四五”開新局、起好步注入新動力。
中國科技發展歷史,就是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大部分日用品都需要進口,就拿一些物品在當時的叫法,比如洋油、洋火柴、洋布、洋釘等等,就能夠體現出我國工業基礎的薄弱,航天等高科技產品更是一窮二白了。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經過70多年的砥礪前行,我國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用品等方方面面,都已經自給自足,并讓中國制造、中國智造走向世界,繁榮世界市場。
中國科技發展歷史,就是勇于攀登的歷史。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中國科技發展速度令當驚世界殊,從“兩彈一星”發射,到蛟龍潛海、嫦娥奔月,再到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祝融號火星車也開始了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間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科技工作者群策群力,在科技實力落后的基礎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一步一個腳印勇攀科技高峰,在世界的高科技領域,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
敢“闖”敢“創”敢“拼”,讓中國科技千帆競發,創造了科技發展及運用的中國速度。回首中國科技的發展,經過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持續奮斗,在很多領域實現零的突破,后來居上,趕超世界,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人民幸福指數,綜合國力直線提升。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圖像識別、語音識別、5G移動通信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產品走在世界前列,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更加便捷。就拿與我們出行密切相關的高鐵來說,從一段京津城際鐵路到現如今3.79萬公里正在逐步成網的高鐵,僅僅用了十余年時間,從世界高鐵領域的一名跟跑者,成功實現彎道超車,一舉成為領跑者,成為一張金燦燦的名片走向世界。高鐵的發展是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一個縮影,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集中體現,中國科技發展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世界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到:“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走進新時代,中國科技實力正在進一步增強,科技發展沒有盡頭,宇宙的奧秘還需要我們去進一步解開,因而我們要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保持創新的勁頭不減,譜寫科技強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