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作為輿論監督的重要環節,是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但是,當前存在少數基層干部片面認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地方保護和官僚主義盛行等問題,引發了少數基層干部“圍獵”媒體的行為,從而影響了媒體有效開展輿論監督工作。鑒于此,各級政府要利用好新媒體做到政務公開透明,支持媒體工作,從而提升自身公信力,切實為群眾服務;媒體也應客觀真實地反映民聲,體現出新聞職業精神,充分發揮媒體新聞輿論監督和引導作用,起到監督各級政府工作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基層干部 “圍獵” 媒體 輿論監督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的相互關系,透徹地闡明了輿論監督的本質內涵和發展方向。
不過,面對日益復雜的工作環境和不斷變化的媒體生態,少數基層干部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媒體素養,不擅長應對媒體,影響了工作效果;少數基層干部甚至對媒體進行所謂的“圍獵”。“圍獵”一詞一般用于動物,是指四面合圍的狩獵方式。如今,“圍獵”也被應用在人身上,少數基層干部“圍獵”媒體的行為是指少數基層干部封鎖負面新聞,并且威逼利誘、阻撓媒體進行合理監督的行為。這一現象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少數基層干部在與媒體打交道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
少數基層干部“圍獵”媒體的行為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第一,少數基層干部對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認識不夠深刻或者片面,只是單純的將媒體作為自身工作的對立面,認為新聞媒體的工作就是為了揭發、找茬以及暴露政府部門工作上的不足,只是會無限放大社會不良行為,影響單位聲譽;或是認為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主要是以宣傳和歌功頌德為主,沒有實際意義;或是認為報道不良行為可能會造成民眾恐慌,不利于社會穩定。因此,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少數基層干部不愿意配合新聞采訪工作的進行,影響媒體合理監督行為的開展。
第二,少數地方基層部門存在著較強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行業保護、官僚主義等現象。實踐證明,在日常政務工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政務信息不夠公開透明,少數基層干部害怕通過媒體的報道會對某些事件進行揭露、曝光和放大,擔心對領導干部自身的政績產生影響,也對單位的聲譽造成損害。因此,少數基層干部選擇逃避新聞媒體記者的采訪,害怕誘發輿論事件,導致工作上出現被動。
第三,在新聞媒體曝光了某些單位或者部門的不良事件后,少數政府單位相關領導為了維護單位的聲譽,不是積極反思自身問題,而是通過各種手段阻礙新聞媒體獲取一手資料,盡可能掩蓋事情的真相,甚至采用惡意刁難的方式阻礙新聞媒體監督作用的發揮。因此,少數基層干部在以上不同的行為驅使下,面對自身工作中出現的紕漏問題,在新聞媒體對政務進行輿論監督時,采取對媒體進行“圍獵”的不良現象,阻礙了正常的媒體監督,試圖掩蓋實情。
真實性、公開性、時效性、廣泛性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重要特征
新聞媒體的職責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遞信息,而且是要主動發揮自身的輿論監督作用,這也是人民群眾對新聞媒體所提出的更高期待和要求。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重要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真實性。新聞報道要以客觀事實為基本原則,揭露不良社會行為,通過媒體的走訪調查,為公眾還原事實真相,能夠保證政府、媒體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與正面宣傳看似對立,實則應該是有機統一的。要正確厘清和把握輿論監督和宣傳的關系。對于某個單位來說,媒體的監督和曝光屬于批評的范疇,而放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則可能是具有極大建設性的、能夠推進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
其二,公開性。新聞媒體作為反映群眾需求和進行意見表達的重要渠道,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渠道公開發布信息。新聞輿論監督關注社會現象,并通過媒體調查和報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監督督促有關部門解決相關問題,有時暴露出的問題一般還具有較大的尖銳性。
其三,時效性。新聞媒體能夠在事情發生之后迅速進行相關報道,時效性不僅包含迅速、直接的達到監督的目的,還具有較為強勁的效果和社會影響力。早期的新聞報道主要依賴于廣播、報紙、電視,相對來說傳播速度較慢。如今在新媒體環境下,報道更加及時,實時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送信息,使得新聞的傳遞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夠快速引發大眾對事件的關注,引導公眾輿論。同時,依靠互聯網的即時互動,公眾隨時可以在社交媒體、各類新聞APP上發布對事件的看法,實時快速形成輿論壓力。相關部門組織可能會因為受到了廣泛的輿論壓力而加快解決問題的步伐,從而達到媒體監督的效果。
其四,廣泛性。不同層次的事件、各個階層的人群,無論是政府事務、公共事件,還是各類突發事件、民生新聞,均屬于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范圍。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不僅實現了對當事人或者涉事單位的監督批評,同時也能夠教育大眾。
總之,媒體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應充分發揮好媒體的監督作用,但也要在報道中把握尺度,不惡意夸大事實,也不跟風炒作。媒體輿論監督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建立起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有效溝通渠道,幫助廣大群眾了解各類事物,督促和促進社會向著法治和具有公共準則的方向發展。針對在輿論監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新聞媒體應勇于堅守客觀、公正的原則,對官僚主義、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問題說“不”,敢于曝光少數地方“遮丑、保黑”等錯誤行為。
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基礎,政府在國家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大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優化辦事流程,嚴格執法,政府決策廣泛吸納群眾意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政府公信力不斷提升。政府提升公信力,需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同時利用新聞媒體即時發布信息,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
提高基層干部的媒介素養
當前為了更好地把握新形勢下的媒體輿論監督環境,形成社會治理的新格局,基層干部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基層干部要重溫毛澤東同志關于黨內監督的講話,認真領會。早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同志就認識到讓人民群眾監督蘇維埃政府的重要性。1934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為了鞏固工農民主專政,蘇維埃必須吸引廣大民眾對于自己工作的監督與批評。每個革命的民眾都有揭發蘇維埃工作人員的錯誤和缺點之權。”
毛澤東同志還十分重視新聞輿論的外部監督作用。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指出:“吸引人民群眾在報紙刊物上公開地批評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并教育黨員,特別是黨的干部在報紙刊物上作關于這些缺點和錯誤的自我批評,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來了。”并強調,“不能公開地及時地在全黨和廣大人民中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我們就要被嚴重的官僚主義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國的建設任務”。1953年1月,毛澤東同志還提出:“……從處理人民來信入手,檢查一次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分子的情況,并向他們展開堅決的斗爭。……凡典型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事例,應在報紙上廣為揭發。”
其次,基層干部應正確看待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建立良好的媒體公共關系,并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少數基層干部不應與新聞媒體保持對立的態度,應將新聞媒體的監督行為看作是提升和完善自身工作的一種督促形式,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新聞媒體的監督方式也不應單純的進行批評,而是要通過報道公開解決實際問題,反映群眾訴求。因此,基層干部需要正確看待新聞媒體對自身工作的積極影響,在面對新聞輿論監督時,擺正自身定位,做到充分理解新聞輿論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職責和作用,與媒體建立起良好的公共關系,找到新聞媒體工作與政務工作的結合點。另外,基層干部也應提升自我媒介素養,理解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面臨當前各類社交軟件、網絡直播的興起,引發的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鶎痈刹扛鼞撊谌氲疆斍暗拿浇榄h境中,學習使用新興媒介,才能夠真正了解和深入到人民的生活當中。
再次,善待媒體的意識。目前,在有的地方基層干部中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恐媒”“防媒”,還有一種就是“輕媒”,認為與媒體關系處理得好與壞都無所謂,媒體不能把自己怎么樣。其實,現代政治必定繞不開媒體。無論哪個國家,成功的執政者都會善待、善管、善用媒體。媒體記者雖然稱不上“天使”,但也不是“魔鬼”,“如何面對媒體、如何答記者問”是每一位干部的必修課。尤其是基層干部,每天處理大量復雜而具體的實際事務,更要懂得善待、善用媒體,要學會主動與媒體溝通,學會與記者打交道。基層干部應學習與媒體交朋友,在工作中理性看待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在媒體曝光工作中的問題后,應及時全面地審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而不是將新聞媒體對事件的曝光看作洪水猛獸?;鶎痈刹恳浜厦襟w工作,正面宣傳和引導輿論;面對媒體發現的群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應帶有負面情緒,而要主動接受媒體和大眾的廣泛監督,及時發現政務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
最后,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鶎诱畱撆浜厦襟w工作,讓輿論監督更加有效,切實為老百姓辦實事。新聞輿論監督工作要形成常態化的長效運行機制?;鶎痈刹繎撝鲃舆\用新媒體公開地向公眾發布信息、聆聽民意、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表明自身立場與態度。政府與媒體要積極合作,發揮媒體在輿論引導上的重要作用,并監督政府工作,同時促進政府與公眾的積極對話,切實為老百姓辦實事。輿論監督要明確達到的最終目的和目標,不能虎頭蛇尾,要通過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
有媒體和記者反映,基層有的被炒作放大的事件,原本是少數基層干部舉手之勞就能解決的問題,但因為久拖未決致使小事鬧成大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由主動變成被動。當事件發生后,解決問題是關鍵、是根本。基層干部要第一時間反思有沒有問題、能不能解決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問題。有能力且應該解決的,要趕緊妥善解決,不能企圖遮掩問題。問題如果不解決拖到積重難返,等到媒體公開曝光之后,負面影響就大了,消除負面影響的成本更高,基層所需承受的壓力更大,因此,遇到問題一定要早解決,牢牢掌握主動權。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武曉立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謝帥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