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產業幫扶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帶動了約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脫貧。然而,規模小、鏈條短、農民參與度不夠高、抵御風險能力不夠強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發展什么?誰來發展?怎么扶持?需要進一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創新破題。
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遠眺。本報記者 徐錚攝
發展產業:既要選得準,更要延得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把準產業選擇第一關,重點應看其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和資源條件、是否有龍頭企業帶動、是否有市場效益和前景、是否具有帶動千家萬戶的效果,切忌一味追求短平快、盲目跟風。與此同時,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要求,推進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促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讓特色產業向廣度深度進軍,“原字號”更多變成“制成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品種、提升品質、改善品相、唱響品牌,走綠色生態、優質高效發展之路;推進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讓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提升鄉村“顏值”,做大產業“市值”,實現業態“多元”。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考察調研,并囑托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該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瞄準蔬菜產業,深耕富硒品牌,暢通產銷渠道,年產45萬噸富硒蔬菜出村、進城、賣全球,產值翻了六倍。總書記到過的梓山潭頭村,現如今更是白墻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一排排現代化標準蔬菜大棚里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老區小山村游客紛至沓來、人頭攢動,老百姓真正過上了“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好日子。
培育主體:既要“壯龍頭”,更要“帶農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生產的關系”。發展鄉村產業,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要健全完善金融支農考核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對涉農產業信貸“精準滴灌”,破解“融資難”;推動鄉村產業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落地,研究制定點狀供地政策和用地指引,破解“用地難”;加大對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及建設現代產業示范園區等獎補和支持,讓龍頭“昂起來”。發展鄉村產業,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更加關注農民的“真正參與”和“利益共享”。比如,政府給予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資金與政策支持,應形成與脫貧農戶參與的“責任連帶”;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參與途徑,推動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參與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充分融入產業利益鏈和嵌入產業價值鏈;對有勞動能力的,更加注重幫助掌握核心生產技術。脫貧攻堅以來,新余市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帶動貧困人口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2020年又探索推行“黨建+鄉鎮商會+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協會”新模式,圍繞6大主導產業新實施項目97個,培育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930余人,幫助200多個村集體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帶動6800多戶每年戶均再增收2000元以上。
政策支持:既要補短板,更要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要培育振興“新農人”,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打好“鄉情牌”,實施創業興農、創新強村“雙創”,促進各類人才“上山下鄉”;完善“田教授”“農秀才”人才評估體系,探索實行農技人員“縣管鄉用、下沉到村”管理辦法,創造條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農村的環境留住人。要發力農村“新基建”,加快推動農村地區生產、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促進生產方式由“一把鋤頭幾壟地、豐收歉收看天氣”向著“生態化、設施化、標準化、智能化、現代化”提升。要拓展電商“新藍海”,將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實現經營方式由“提籃小賣”向線上線下齊頭并進轉變。完善支持保障措施,應注重政府作為與市場作用“雙向發力”。比如,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與產業發展效果掛鉤,更多實行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物化資產入股企業或合作社的支持形式,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等等。2020年7月,鄱陽湖流域遭受超歷史大洪水,鄱陽縣田畈街鎮小港村種糧大戶吳家貴的484畝早稻和160畝中稻被淹,顆粒無收。汛情發生后,保險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核損、理賠,將保險賠款打到了吳家貴的“一卡通”賬戶。目前,江西省幫助農戶抵御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農業保險產品共有100余個,2020年共向71.51萬戶次農戶支付賠款11.47億元,最大限度降低了市場價格風險和自然災害損失。(作者為江西省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