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位于江西贛州梓山鎮潭頭村的果蔬種植基地包裝剛采摘的苦瓜。新華社發
湖南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電子商務中心的主播在直播銷售獼猴桃。新華社發
河南南陽市月季博覽園一景。新華社發
編者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調研時,實地察看了當地的綠色果蔬產業、月季產業、艾草產業等。在南陽月季博覽園,總書記指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產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
回顧脫貧攻堅艱辛歷程,產業扶貧在夯實鄉村發展根基、增強農村造血功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鄉村振興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通過發展產業做實做強做優地方實體經濟?我們邀請幾位來自總書記考察、調研過的鄉村的干部群眾,講講他們的產業故事,共同感受產業發展大脈絡、展望產業發展下一程,帶著總書記的深切囑托走向鄉村振興新圖景。
小小葡萄,讓環境更美、日子更甜
講述人: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致富帶頭人 王新明
“泥磚瓦、生活苦、南瓜湯,有女不嫁毛竹山郎。”這是長期以來我們村的真實寫照。這些年,乘著精準扶貧東風,我們村建起320畝葡萄產業基地,帶動村民種植葡萄1200多畝,年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
記得2002年9月,才灣鎮天福聯婦女葡萄協會會長李叔美來到村里,提出了在毛竹山發展葡萄產業的建議。這在以世代生長的毛竹命名的毛竹山村,可是件新鮮事。起初,不少村民都不敢種,甚至有人說:“種這種藤是要餓死的。”
經過幾番思想斗爭,王海榮、王世遷、王福生等村民決定干起來,成為首批成功引進高品質葡萄的創業帶頭人。那時,我在桂林打工,知道葡萄很值錢,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返鄉,跟著種起了葡萄。
我們一邊自己種,一邊號召大家一起種。一些村民看到種葡萄有成效了,一畝地可以掙一萬多元錢,陸續也跟著種起來。
李叔美做起了技術員,手把手教我們。我們慢慢摸準了葡萄的習性,種植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村里成立了黨群理事會和葡萄種植協會,推行“黨小組+理事會+協會+基地+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葡萄產業。經過多年培育,小小葡萄已經成了毛竹山村的支柱產業。舊瓦房變成了氣派的小樓房,擁有小汽車的家庭越來越多,干凈寬敞的水泥路從村內通到村外。文化活動室、球場、戲臺也建了起來,日子越來越紅火。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毛竹山村,察看葡萄長勢和村容村貌,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和信心。我們將抓住機遇,帶領大伙兒一起創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從種到銷一條龍,富硒蔬菜“流金淌銀”
講述人:江西于都縣梓山鎮下潭村黨支部副書記 曾憲標
我今年54歲,是江西于都縣梓山鎮下潭村人。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期間來到于都縣,實地考察蔬菜產業發展情況。之后,縣鄉村聯動發展富硒蔬菜,加大力度、精準施策,讓富硒蔬菜“流金淌銀”。
我也準備大干一場,但因為沒種過地不敢動手,便常去縣里、市里的蔬菜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打探行情。
2019年11月,梓山鎮在縣里聘請的技術員指導下,開始全面進行土壤改良,通過村干部領種的形式帶動村民種植富硒蔬菜。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我再也坐不住了。當年11月底,我認領了合作社的兩個大棚,共15畝辣椒,聘請了5個村民干了起來。
然而,去年新年剛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技術員不能及時趕回村里,本地采摘工人也不能上崗,我只能眼睜睜看著19000多斤辣椒爛在地里。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后,鎮農業綜合站干部劉曉福便帶著剛下火車的技術員胡丙炎急匆匆趕來了。在技術員指導下,我安裝了智能控制的溫度計和濕度計,進行了通風整枝、病蟲害防治等苗圃管理。一周后,形勢明顯好轉;4月初,我的大棚進行了第一次采摘銷售,共收入18萬元,扣除前期投入,純收入2萬元。
為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鎮里打出了“土壤改良補助+種苗補助+技術員指導+公司保底回收”的組合拳,縣里加快唱響“富硒蔬菜”品牌,重點推廣絲瓜、辣椒、茄子、苦瓜等富硒蔬菜種植,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參與。
我們的富硒蔬菜品相好,營養價值高,廣東、福建、湖南等地很多批發商都直接開車來地里進貨。為擴大銷售半徑,縣里引入多家專業蔬菜營銷企業,開拓外部市場,對接國外市場,我們的蔬菜“登上”了中歐班列。這樣的“一條龍”服務,讓我們顧慮更少了、干勁更足了。
我兒子今年26歲了,準備去贛州農校學習,掌握更多的富硒蔬菜種植技術,學成回來后,繼續帶領村民們靠富硒蔬菜過上好日子。
黃精地里“長黃金”
講述人:重慶石柱縣華溪村第一副書記 羅風華
5月的一個清晨,家住石柱縣華溪村先鋒組的陳朋和村民們扛起鋤頭走進地里,開始了一天的勞作。“羅書記,你看看,這株黃精又長出了七八個新芽。”陳朋樂滋滋地對我說。
“陳大哥,春肥施用后一定要加強除草喲,要讓黃精苗子的養分充足。”我應聲道。過去全村以種植前胡等中藥材為主,村民收入總是不穩定。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后,最終選擇了生命力強、產量高、價格穩定的黃精作為主打產業。
產業選準了,路就走對了一半。6年前,陳朋、譚明蘭夫婦因雙雙生病、兒女上學而成為建卡貧困戶。為了脫貧,陳朋將家里的6畝土地入股到村集體公司發展黃精產業,之后夫妻倆又反承包了家門口的5畝黃精進行管護。按照反承包協議,每畝黃精每年有700元管護費,3年可獲管護費1萬余元;3年后采挖黃精時還可按20%的總收益分紅,按目前長勢預計,分紅收入在5萬元左右。在他的激發下,家住金溪組的莫炳富也主動找村干部反承包了17畝黃精進行管理。如今,這個昔日出名的“懶漢”完全變了樣。
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看得精準,把黃精與皺皮木瓜進行套種,再加上土地入股和村集體利潤分紅,一塊土地可實現多種收益,讓這片種植黃精的沃土真正長出“黃金”。
如今,通過華溪村的帶動,中益鄉的鹽井、光明、龍河等村都種起了黃精,全鄉的黃精產業已發展到了1500余畝。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溪村考察,給全村極大激勵。未來,我們會充分挖掘黃精的食養食療功能,促進藥食同源產業融合發展,讓黃精產業之路越走越寬。
水果飄香,昔日荒山換新顏
講述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黨委書記 周祖輝
菖蒲塘村地處武陵山片區深處,多年來鄉親們只能靠種水稻、玉米維持生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開始引種水果,一步步將荒山開墾成了果園。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期間,來到村里了解我們村圍繞扶貧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的情況。8年來,我們牢記囑托,以發展水果產業為重點,通過黨建引領、科技指路、市場鋪路,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特色路子。
2016年,我返鄉創業,成立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把公司的柚子、獼猴桃生產基地建在村里,并創建扶貧車間加工生產獼猴桃果脯、蜂蜜柚子膏,對村里農戶的獼猴桃、柚子實行保底收購,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還解決了160多名農民的就業問題。此外,公司每年還給村集體品牌入股分紅20萬元。
如今,公司越做越大,我也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優秀農民工、湖南省“最美扶貧人物”。
2019年,我被選為村黨委書記,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去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我作為全省唯一一個村干部在座談會上發言??倳浀拿銊钭屛沂终駣^。未來,我們將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建設觀光農業科技示范園、四季水果采摘園等園區,加快建設菖蒲塘村直播中心,培養更多的農民主播、農民網紅,努力把菖蒲塘村打造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周仕興、胡曉軍、李宏、龍軍、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黃昕洋、肖章榮、宋嘉華、隆太良、唐金生、隆海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