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們看到農業是高質高效的、鄉村是宜居宜業的、農民是富裕富足的。持續推進的美麗村鎮建設,讓這里的一山、一瀑、一道、一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散布在茶山、柿林里的民宿人來人往,激活了沉寂多時的鄉村,這里就是浙江省天臺縣雷峰鄉,靠著人均一畝茶,聚焦農旅活鄉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
專家來了,“臺州第一早茶”美譽度更高了
“今年農歷正月初三,雷峰鄉西山頭茶農就已經開始采摘烏牛早了。”雷峰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李通說,雷峰鄉西山頭產區面朝陽,海拔適中,烏牛早品種的春茶每年在雨水節氣前就能采摘上市,素有“臺州第一早”的美名。
記者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行走在雷峰鄉的茶山上,漫山遍野的茶樹籠罩在云霧之中,在茶豐村王玉飛的茶園里,記者碰見了正在下鄉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資深專家鄧余良,作為縣里聘請的科技特派員正在對茶農進行現場指導。“鄧老師不僅現場指導我種茶,還幫助我開發新產品。”王玉飛說。
“都知西湖龍井好,但其實龍井茶分3個產區,越州龍井產區、西湖龍井產區和錢塘龍井產區。”鄧余良說,雷峰鄉屬越州龍井產區,這里出產的茶是正宗龍井茶。
“雷峰鄉是全縣茶葉種植面積最廣、產量最大的茶葉種植區,面積超1.6萬畝,擁有人均一畝茶。茶葉品種多、錯峰生長、采摘時效長、經濟收益好。”雷峰鄉黨委書記陳文俠說,為充分挖掘優勢,發展茶葉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自2019年以來,雷峰鄉積極加強校企合作。通過臺州市“500精英計劃”,先后引進中茶所研究員1名、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2名以及其他專家學者,優化茶葉種植、提高茶葉炒制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鄧余良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鄧余良帶記者來到他一手幫扶起來的天臺云露茶業有限公司。“今年春茶收益較去年增長了20%,這多虧了鄧老師的指導。”公司負責人范蘇芬說。
雷峰鄉祥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國先說:“茶葉是我們村的主要經濟收入,有茶葉專家為我們茶農開展各類茶葉專題培訓、進行現場操作指導,幫助我們從事茶葉開發,現在茶產業發展了,茶農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通過引進茶葉專家進駐雷峰鄉,推進茶葉技術的推廣和指導,茶葉產業迅速發展。目前,全鄉共有茶葉合作社32家,涉茶家庭農場44家,茶葉龍頭企業2家,建成茶葉交易市場3個,擁有各類炒茶機360多臺,茶葉總產值可達1.2億元。成功開發高端紅茶系列產品,茶葉從單一春茶到夏秋茶制作轉變,茶農增收4000元/畝。
“我從農歷正月初七到現在一直沒有休息,要是市場全部打開,預計要忙到9月底。”范蘇芬說,得益于鄧老師的技術指導,茶葉品質提高了,需求量大了。
現在范蘇芬不僅自己收茶農的鮮葉,還帶來一批客商以高于市價收購。雷峰鄉的茶農從賣青葉向賣干茶轉變,實現從單一春茶到夏秋茶,從單一綠茶向多元茶轉變,茶農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雷鋒鄉正在加大人才引智、柔性引才力度,越來越多像范蘇芬這樣的人回到家鄉,促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環境好了,節慶多了,回來的人就多了
“近年來,雷峰鄉充分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聚焦美麗城鎮產業、環境、生活、人文、治理‘五美’,積極推進美麗城鎮建設。”雷峰鄉鄉長陳加雷說,以覆泉山、龍潭瀑布、崔家至黃家塘綠道和了凡山居為核心,打造“一山、一瀑、一道、一居”小鎮客廳,建成狀塘、白坭坦A級景區村2個,累計創成12個,景區村覆蓋率達90%以上。成功舉辦第十屆“云上”春茶梨花節、第九屆柿文化節等節慶活動,旅游業態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斷充實起來。同時,持續開展平安雷峰建設,提高雷峰鄉的治安環境,用數字化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構建起群眾“最多跑一次”的鄉村便民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村民辦事不出村。
雷峰鄉除茶葉外,還有紅朱柿、蜜梨、板栗、番薯粉面等特色農副產品。在依山傍水的崔一村里有300多畝蜜梨,村民們告訴記者,蜜梨都不愁銷路,不用特地去宣傳,依靠周圍的親朋好友和游客就賣完了。崔一村村民王三芹家里有一畝多五十多棵蜜梨樹,一棵樹能結上百斤果子,每棵樹可以凈賺100元。
“茶柿套種是雷峰鄉的特色,春天收茶,秋天收柿,一年雙收。”李通說,這樣的種植模式有利于當地的生態平衡,夏天柿子樹可以適度地為茶樹遮陰,令茶葉的氨基酸含量得到提高,香氣更加醇厚。鄉政府還開展“柿文化節”,幫助村民打開銷路。在王玉飛的茶柿園里,一棵棵柿樹分布在茶園里,像哨兵一樣守護著茶山,守護著農民的希望。
為了保護好生態,鄉里高度重視松材線蟲病除治工作,在每個村人員聚集處張貼除治和疫木監管公告,在施工隊進場前通過廣播宣傳松材線蟲病除治政策,確保施工隊無障礙進村施工,在黨員干部群眾極力配合下,松材線蟲病除治啟動以來進展順利,完成除治面積99.1%。水是生態之基,雷峰鄉秉承“生態名鄉”理念,把美麗鄉村建設和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水共治融合發展,各河道水質長年保持在Ⅱ類以上,做到河道無違法排污、無集中漂浮物、無垃圾渣土、無明顯淤積、無發黑發臭、無違章建筑物,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增強。雷峰鄉還積極排查村民房屋安全隱患,在全縣率先完成經營性農村自建房行政村錄入全覆蓋。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去年對資源化處理站進行了改造提升,配置了一臺日處理易腐垃圾1噸的設備和專門的垃圾運輸車,志愿者還進村入戶,指導村民對生活垃圾進行簡單分類,真正實現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蜜梨、茶園、朱柿、板栗……這些農產品已經將雷峰鄉的青山點綴得五彩繽紛。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產業,讓雷峰鄉瞄準農文旅融合“做文章”,推動文旅產業高端化、農業產業現代化、項目引進多樣化,加快推進“雷鋒山”紅色石雕文化園、雷鋒紅色文化街區、“好人谷”紅色主題民宿建設,提升“和合雷鋒館”服務功能,籌建財通證券十年幫扶展覽館、財通農村金融創新示范點。同時積極探索黃精林下種植,新增農業產業品種。今年以來,鄉里還將數字化改革作為賦能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探索開發興農助農App場景應用,由農業專家、配送企業、電商、農戶、消費者為使用對象,通過搭建銷售網絡和數字化平臺,動態掌握農產品品質、產量、銷售渠道等,形成可追溯體系,增加農戶的收入。
“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年可以有20多萬元,這也得益于村里發現的一個古窯遺址,結合文化禮堂形成了陶土體驗館,游客來了就能體驗特色項目。”黃塘村黨支部書記羅迅雷說。
放眼望去,雷峰鄉110畝的櫻花在每年的3月盛放,散布山間的民宿各具特色。“我從南京回到老家,就是把家鄉的好風景、好空氣、好特產推廣出去。”回到村里負責“風來半山”民宿的崔一村團支部副書記胡麗麗說:“村里的環境變好了,我在家門口找到了喜歡的工作,讓我覺得回來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