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避免“各自為政、畫地為牢,不關心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暢通全國大循環,只考慮建設本地區本區域小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是新發展格局形成的基本支撐條件和機制載體。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三層內涵
市場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應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個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大市場,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具體來說有三層內涵。
從空間上看,商品和要素可以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動。在全國范圍內,市場競爭充分,基本不存在市場封閉、地方保護、行業閉塞等現象,各類商品和要素可以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之間自由流動。與之相反的狀態是市場分割,在市場分割下,商品和要素流動受到諸多阻礙,諸如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等人為因素,都會造成商品和要素流動不暢、效率低下。在經濟運行中,部分地方政府給予本地和非本地企業有差別的財政獎勵和補貼、優惠收稅信貸等政策,個別行業依托強大的市場地位對特定商品和要素采取限制流動的措施,這些都是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堵點”“痛點”。
從時間上看,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跨期穩定性較強。理論上,貿易自由化是世界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現實國際經濟關系中,原本追求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多邊合作的國家,可能轉變為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造成商品和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不暢。同樣,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個別區域、個別行業,也可能出現不同時間段的政策導向不一致,使得商品和要素在某些時間段可以自由流動,但在另外一些時間段不可自由流動。保持跨期政策一致性、連續性,增強商品和要素流動的穩定性,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應有之義。
從價格上看,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價格差異較小。在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中,如果忽略交易費用,同樣的商品和要素在不同地區的價格應該相同,這被稱為“一價定律”。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下,商品和要素可以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動,那么,同樣的商品和要素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價格差異應該只反映流通成本,總體而言價格差異較小。如果商品和要素的價格差異過大,商品和要素就會從價格相對較低的區域和行業,流動至價格相對較高的區域和行業,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進而降低商品和要素價格。
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需要確保“四個統一”
全國統一大市場指的是在全國范圍內,在充分競爭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分工基礎上,各地區市場間、各專業市場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開放、相互協調的有機的市場體系。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最顯著特征是統一性,具體而言,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需要確保“四個統一”。
統一的法律法規體系。法律是國之重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首先是法律法規上的統一。主權國家內部有統一的法律制度,但針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有些法律條款可能還存在不協調,甚至存在相互打架的問題。在推動某項改革時,中央政府通常會出臺相關指導意見、規劃指南,地方政府應根據這些意見和指南制定落實方案。現實中,有些地方從維護本地區利益出發,設置一些隱蔽的歧視性市場壁壘,進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場分割。應對目前關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法律進行全面梳理,對現有政策進行評估,從而確保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統一。
統一的競爭標準。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離不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當前,擾亂市場競爭的問題依然突出,表現在侵犯知識產權、虛假宣傳、壟斷等多個方面。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統一的競爭標準。以平臺經濟為例,此前針對平臺“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行為并無明確規定,互聯網平臺發展出現諸多亂象。《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的發布,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等標準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實現了競爭標準的統一,有利于促進平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統一的流通體系。現代流通體系是打通市場“堵點”“瘀點”的關鍵一環,高效的流通體系有助于在更大范圍內聯系生產和消費,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統一的流通體系。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重生產輕流通、重制造輕服務,流通基礎設施尚不健全,渠道不暢通、流通速度慢、流通成本高等問題依然相對突出。
統一的監管體系。為確保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充分競爭,還需要完善統一的監管體系。過去,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經濟增長考核的競爭形勢,競相出臺容易引起惡性競爭的優惠政策,引發高產能、高庫存、高杠桿等問題。國務院專門印發《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旨在清理違法、違規和不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這是實現統一監管體系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目前還存在一些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各類規定和做法,也需要納入統一的監管體系。
如何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具體可從五個方面同時發力。
全面強化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我國產權制度雖然近年來進步顯著,但仍存在產權保護不力、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等問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確保市場力量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產權基石不受侵犯,讓“有恒產者有恒心”。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新發展目標尤其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與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等,這將有利于激發社會各界的創新動能,充分調動市場活力,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任務。
落實好重大國家戰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從頂層做好整體規劃,特別是注重區域一體化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作出了重要部署,在鞏固和發揮傳統的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優勢基礎上,相繼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十四五”要以這些重大國家戰略為依托,建設統一的區域內市場準入標準,制定統一的跨地區商品和要素流動規則,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并推動跨區域一體化,逐步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
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落實《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重點對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開展市場化改革。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創新勞動力和人才自由流動機制,推動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同時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增強科技創新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牽引作用;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揮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動能;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構建以價格為核心的調控體系。
強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硬件方面,加強現代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鐵路、公路、機場,以及物流樞紐、冷鏈基地等傳統基礎設施優勢的同時,要加強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陸空聯動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軟件方面,培育現代流通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構建產品全鏈條追溯體系;配套方面,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全面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健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度,大力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從而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機制。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探索建立公平競爭審查舉報處理和回應機制,加強和改進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加大對壟斷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規制。明確資本擴張界限,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加強聯合執法,推進綜合協同監管,構建跨區域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