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空下,數量龐大的奶牛自發排隊進入轉盤擠奶,牛奶全程與外界“零接觸”,從牧場直達餐桌……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合作牧場,超出許多人腦海中對于乳業生產的想象。
牧場場長邊俊峰為記者展示了伊利集團開發的“新牛人APP”。“我只用手機就能對這1500多頭奶牛實現精細化管理。哪頭該擠奶了,哪頭該調整飼料了,哪頭該修蹄了……一目了然。”誰能想到,1997年牧場初建時僅有3頭奶牛,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奶牛成群,牧場也實現了智能化管理。邊俊峰深有感觸:“這全靠龍頭企業帶頭落實黨的好政策,為我們農牧民創造了發展的好環境。”
在全國,像這樣的伊利合作牧場還有很多,它們見證著伊利集團從呼和浩特一個養牛合作小組到中國乳業龍頭再到躋身全球乳業五強的不斷跨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說:“伊利取得的成就,靠的是將企業的發展緊緊融入時代偉業,緊跟黨的步伐,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東方風來滿眼春。30年前,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伊利集團就此開始試點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伊利股份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中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開啟了企業發展新篇章。國家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伊利著手探索企業組織結構改革,組建了伊利液態奶事業部,并通過引進先進包裝技術,不斷拓展市場,伊利經營業務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伊利液態奶收入從前一年的6000萬元突破至5億元,隨后更是翻番增長。這一變革,也帶動了整個中國乳業的發展,讓牛奶跨越了地理限制,走進了千家萬戶。近日,記者在伊利集團智能化車間看到,整條生產線完全實現自動化,每一滴牛奶從灌注密封到每一根吸管的粘貼,再到每一袋牛奶裝箱、分垛,所有步驟無需人工操作,更看不到一滴牛奶。
黨中央提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進對外開放,伊利集團率先進行國際化布局。2014年,伊利集團在新西蘭建設的大洋洲生產基地正式揭牌,因其“輸出管理、輸出標準、輸出智慧”的模式,成為落實“一帶一路”建設的典范。目前,伊利正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進行全球織網,在資源、創新、市場等領域深化國際合作,積極構建“全球健康生態圈”。
“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伊利集團提出“十六字方針”,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基地精準扶貧,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位于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腹地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全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20%以上。為了幫助當地擺脫貧困,伊利組織10個黨支部與土默特左旗大陽村等10個村黨支部圍繞產業、技術、文化等開展幫扶與共建。伊利集團規劃的青貯種植收購產業扶貧項目,一年就為10個村的農戶創造收益約1000萬元。大陽村黨支部書記呂小平說:“有了伊利集團的幫助,我們再也不用為青貯的銷路發愁了,鄉親們都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伊利集團獲得的榮譽很多,但他們更看重今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榮獲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隨著脫貧攻堅的勝利,黨中央又奏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行曲,伊利集團再一次融入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據悉,多年來,伊利集團累計帶動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未來5年,伊利集團還將持續投入300億元扶持上游奶業發展。此外,伊利集團在全國開建的產業集群項目,變“輸血”為“造血”,強力拉動上下游產業,將為鄉村振興繼續助力。目前,在內蒙古、河南、寧夏、河北、山東等地,一個個項目紛紛崛起。
敕勒川,陰山下,現代牧歌正在奏響。記者走進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施工現場,只見塔吊高聳、鋼筋林立,一輛輛揮舞著鐵臂的挖掘機往來轟鳴,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工程進展順利。按計劃,這里的牧場今年7月份就能進牛了。”健康谷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規劃10平方公里核心啟動區、38平方公里核心發展區、百平方公里全域協同發展區,是全球一流乳業高質量發展綜合體。根據規劃,該項目有望創造GDP超過1000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50萬人。